摘要:同日,45岁博导尹悟铭突发心梗去世,两位青年学者用生命敲响警钟……
不仅是家庭的悲哀,更是整个高校届的损失!
44岁副教授刘曦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生前还要靠吗啡止痛。
同日,45岁博导尹悟铭突发心梗去世,两位青年学者用生命敲响警钟……
刘曦是浙江理工大学传播系的骨干教师,2006年从澳门大学毕业后,便扎根母校。
从讲师一路晋升至副教授、系主任,并担任新闻传播研究所副所长。
她主攻城市时尚传播和新媒体研究,主持多个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18篇。
近3年就产出8篇,学术成果丰硕。
在同事和学生眼中,她不仅是“美女教授”,更是温暖贴心的“曦姐”。
担任工会主席时,她总惦记着同事的健康,提醒大家注意饮食,却唯独忽略了自己。
即便病重,她仍婉拒探望,不愿让人看到自己的脆弱,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尊严。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学者,最终却因“因病医治无效”离世。
尽管讣告未明确病因,但同事透露,她长期饱受病痛折磨,后期只能靠吗啡镇痛。
尹悟铭教授离世前仍在指导研究生课题,刘曦去世前一周还在修改学术论文,他们的死亡,没有一丝预兆。
“曦姐疼到用吗啡也不愿耽误课程”,这种“拼命三郎”式的工作模式,在高校已成常态。
数据显示,我国“青椒”(青年教师)92.1%每天在校工作时间(含课后服务时间)超过9小时,其中32.5%超过11小时。
普遍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规定。
甲状腺结节、肺结节、心脏早搏成为“学术职业病”。
当社会只看到教授头衔的光环,却看不见他们藏在实验室里的降压药和止痛片。
这让人不禁想问:到底是什么疾病,能让一个44岁的人依赖强效止痛药?
为什么直到最后,她的痛苦才被外界知晓?
说到吗啡,很多人联想到癌症,因为吗啡可以有效治疗癌痛。
吗啡止痛的背后是癌痛患者的无声挣扎,刘曦的案例也并非孤例。
近年来,不少中年学者因癌症早逝,而“吗啡”成了他们最后的依靠。
癌痛到底有多可怕?有人形容“像针扎了似的”,有人觉得“如刀割”,还有人被癌痛折磨得生不如死……
据官方报道显示,在所有癌症患者中大约50%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刘曦需要吗啡,说明她的疼痛已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吗啡并不等于“临终药”,但很多人误解了它。
很多人一听说“吗啡”就联想到“成瘾”“临终关怀”,甚至因此拒绝使用。
但事实上,在癌痛治疗中,吗啡使用剂量很小,规范使用吗啡不仅不会成瘾,还能缓解疼痛,产生幸福感。
遗憾的是,我国吗啡使用率极低,许多患者像刘曦一样。
直到晚期才用上强效镇痛药,白白承受了本可避免的痛苦。
刘曦和尹悟铭的早逝,折射出高校教师的健康危机……
“非升即走”的工作状态压垮青椒(青年教师),连续几年年不发顶刊就解聘,逼得许多教师熬夜赶论文。
有网友表示:浙江高校论内卷全国第一,外地人玩儿不过精明的浙江人。
现在高校教师已经不是曾经的“教书匠”了,而是集科研、教学、行政、社会服务于一身的“全能战士”。
刘曦3年发8篇论文,刘曦同时担任系主任、工会主席,还要带学生竞赛、跑项目。
尹悟铭除学术任务外,还需应对学科建设考核。
“学生抑郁症要疏导,课题被拒得强颜欢笑,家庭聚会永远缺席。”一位网友道出这一群体的情绪困境。
近年来,教师们体检异常率数不胜数,但许多人拖到晚期才就医。
况且刘曦的病情可能早已潜伏,却被忙碌的工作掩盖。
我们应该反思,做出行动为高校教师保驾护航。
学校适当该推广“弹性工作制”,让教师有时间休息、就医。
高校应强制教师年度深度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设立“教师健康基金”,资助大病治疗。
像刘曦这样的老师,若早一点放下工作去治疗,结局或许不同。
刘曦的离去,让我们再次看到生命的脆弱。
她曾是学生眼中的“女神”,同事心里的“曦姐”,却在44岁戛然而止。
如果高校继续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追求成果,这样的悲剧只会重复上演。
学术可以延期,生命不能重来。
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追逐理想的同时,也别忘了善待自己。
因为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承载更远的学术梦想。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参考信息源:
[1].官方媒体:红星新闻 2025-05-18《浙江理工大学传播系原系主任刘曦逝世,年仅44岁》
[2].官方媒体:人民网 生命时报 2017-10-12《重度疼痛,别排斥吗啡》
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来源:夕颜TALK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