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分刚过,鲁西南郭家村的大喇叭就炸了锅。村支书老周带着浓重乡音的声音穿透晨雾:“各家各户注意了!宅基地确权到收尾阶段了,没办的抓紧去村部交材料,再过俩月通道就关了!”
一、早春的村头广播:确权进入倒计时
2025年春分刚过,鲁西南郭家村的大喇叭就炸了锅。村支书老周带着浓重乡音的声音穿透晨雾:“各家各户注意了!宅基地确权到收尾阶段了,没办的抓紧去村部交材料,再过俩月通道就关了!”
正在院子里铡草料的郭振山手一顿,铁铡刀“哐当”一声落在石槽边。他心里犯了嘀咕:自家那处老宅是爹传下来的,连个正经地契都没有,这些年就靠着村里老人的口头认可住着,确权这事儿拖了大半年,这会儿真要来不及了?
郭振山今年五十六岁,打小在郭家村长大,前些年在县城打零工,去年才回村养老。说起宅基地确权,他不是不上心,实在是犯愁——老宅东边跟邻居家的地界一直没扯清,当年两家盖房时就没划准,后来种庄稼、垒院墙,时不时就得拌两句嘴。“万一确权时邻居又闹起来,这证还能办下来吗?”他蹲在门槛上抽着旱烟,烟锅子磕得砖缝直掉灰。
同村的王秀莲比他更急。她丈夫早年去世,自己带着儿子在外地打工,村里的老房空了快十年。前几天接到村会计的电话,说她的宅基地因为“长期闲置且资料不全”,暂时没法确权。“那房子是我婆家唯一的念想,要是确权不上,以后回去连个落脚地都没有了。”电话里,王秀莲的声音带着哭腔。
村支书老周的办公室里,每天都挤满了来问确权的村民。墙上贴着一张泛黄的《2027年底前完成全国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的通知,下面用红笔圈出了“2025年12月31日”这个关键节点——这是县里给各村划定的收尾期限。“现在全国七成宅基地都发了证,就咱村还有二十多户没办完。”老周翻着登记本叹气,“不是资料缺这少那,就是地界闹纠纷,再拖真要误事。”
有村民不解:“这宅基地住了一辈子都是自家的,确权不确权有啥不一样?”老周指着桌上的不动产权证书样本:“这红本本是法律给的‘身份证’,以后拆迁补偿、流转出租、抵押贷款,离了它都不行。自然资源部说了,没确权的宅基地以后可能被纳入历史遗留问题,到时候想办都难。”
二、老宅的风波:卡在“边界”上的确权路
郭振山终究还是揣着烟去了邻居家。开门的是邻居家的老爷子刘老汉,俩人情分原本不差,就为这四十公分的地界结了疙瘩。“振山啊,不是我不让步,这地界当年是你爹亲口跟我爹定的,现在不能凭你一句话就改。”刘老汉坐在炕沿上,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纸条,那是三十年前两家手写的简易协议。
郭振山把烟放在桌上:“刘叔,我不是要抢地,就是想确权时把地界划清楚,省得以后孩子们再闹矛盾。要不咱找村支书来评评理?”这话正说到刘老汉心坎里,他其实也怕确权卡在这里,只是抹不开面子先开口。
第二天一早,老周带着村会计和卷尺来了。俩人跟着老周走到老宅东边,地上还留着当年埋的石桩,只是常年风吹雨打,位置有些模糊。“按政策来,先看历史使用情况,再结合四邻签字确认。”老周蹲下身量尺寸,“你们俩看,以这棵老槐树为界,西边归振山,东边归老刘,卷尺量得明明白白,咱今天就把这事了了。”
刘老汉盯着卷尺上的刻度,又看了看老槐树:“行,就按书记说的来,我信得过村里。”郭振山赶紧接话:“刘叔,以后咱两家还跟以前一样,谁家有事儿互相搭把手。”俩人手一握,僵持了半年的地界纠纷总算解决了。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郭振山翻遍了家里的木箱子,也没找到老宅的宅基地申请审批表。“当年盖房都是村里口头同意,哪有什么手续?”他急得满头汗。老周倒是淡定:“资料丢了能补。你让村委会出个权属证明,写清楚这宅子是你爹传下来的,再找三个老邻居签字作证,公告三十天没人反对就能用。”
按照老周说的步骤,郭振山先去村部填了《宅基地权属证明申请表》。村会计告诉他,这类历史遗留的宅基地,只要权属清晰、符合“一户一宅”政策,大多能补办手续。“山西柳林县那边,城区外无权属来源的宅基地只要面积不超200平米,都能确权发证,超占的部分备注一下就行。咱这儿政策也差不多。”
公告贴出去的那天,郭振山每天都去村头看一眼。有村民跟他开玩笑:“振山,怕有人抢你家宅子啊?”他笑着摆手:“不是怕抢,是这证一天拿不到,心里就不踏实。”三十天很快过去,没人提出异议,村委会顺利给他开了权属证明。
这时候,远在浙江打工的儿子郭晓峰打来电话:“爹,确权表上记得把我名字加上。我刷抖音看到,有户人家只写了户主名字,后来儿子继承时闹了纠纷。”郭振山赶紧找老周问,老周拍着大腿:“你儿子说得对!家庭成员都得写上,避免以后分家、继承出问题。之前就有村民没注意这点,后来找村里改了好几次。”
三、千里之外的牵挂:“远程办”解了打工者的愁
王秀莲的难题比郭振山更复杂。她在浙江绍兴的一家纺织厂打工,回村一趟得花三天时间,厂里还不好请假。眼看着确权期限越来越近,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村会计打了电话,没想到对方说:“不用回来,咱能远程办。”
村会计给她拉进了一个“郭家村确权服务群”,群里有乡镇自然资源所的工作人员。按照提示,王秀莲先拍了身份证、户口簿的照片发过去,又找老家的亲戚帮忙拍了老宅的现状视频。“以前办个证得跑断腿,现在对着手机就能弄,真是方便。”她对着视频里的亲戚感慨。
可问题还是来了——老宅的建房许可证早就丢了,亲戚翻遍了阁楼也没找到。乡镇工作人员在群里回复:“可以由村集体出具房屋建设年代证明,再找当年参与建房的村民签字。”王秀莲赶紧联系上当年帮她家盖房的李大叔,老人家很爽快地答应帮忙签字。
最麻烦的是四邻签字环节。王秀莲的老宅左右都住着人,其中西边的邻居已经搬到县城了。村会计主动帮她联系:“你别着急,我给你邻居打个视频电话,咱们远程确认边界。”那天晚上,王秀莲守在手机前,通过视频跟邻居确认了地界,对方在电子确认单上签了字,全程不到半小时。
“现在政策是真暖心,知道我们打工的回不去,特意搞了‘远程办’‘上门办’。”王秀莲给村会计发了个红包,被对方退了回来。村会计说:“这是我们该做的。河南光山那边,工作人员还骑着摩托车送证上门呢,比咱这儿做得更周到。”
材料备齐后,村会计帮王秀莲提交到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以前办确权得跑村里、乡里、县里三个地方,现在乡镇设了专门的窗口,一个地方就能受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乡镇工作人员在群里发了这句话,后面跟着个大拇指表情。
王秀莲的材料审核通过那天,她特意跟厂里请了半天假,跟儿子视频时哭了:“儿子,咱家老房的证能办下来了,以后咱回老家有地方住了。”儿子安慰她:“妈,等确权证下来,咱把老房改改,以后退休了回去养老。我听说绍兴这边,好多农户把确权后的老宅租出去当民宿,一年能赚不少钱呢。”
这话提醒了王秀莲。她在绍兴待了十年,知道这边的游客特别多。“要是咱家老宅能改成民宿,说不定也能赚钱。”她开始盘算着,等拿到确权证,就回去看看怎么改造。
四、红本本里的门道:确权后的“财富密码”
郭振山拿到不动产权证书的那天,特意穿了件新衣服。红封皮的证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上面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动产权证书”几个大字,还有国家不动产登记局的公章。“这玩意儿比存折还金贵。”他把证书锁进了木箱子最底层。
老周带着乡镇自然资源所的张所长来村里宣讲政策,郭振山特意挤到前排。张所长拿着一本证书样本:“这红本本可不是只能当摆设,它能当‘存折’用。现在15个省都试点了宅基地抵押贷款,最高能贷评估价的70%,年利率才4.35%。”
有村民问:“贷了钱要是还不上,会不会把房子收走?”张所长笑着解释:“只要按时还款,肯定不会。这是给农民的福利,用来盖房、种地、搞养殖都能贷。山东有户农民就用确权证贷了20万,办了个养鸡场,一年就赚回来了。”
郭振山的儿子郭晓峰听说后,特意回了趟家:“爹,咱把老宅翻新一下,搞个农家院怎么样?我在绍兴看到,好多农村都这么干。”郭振山有些犹豫:“翻新得花不少钱吧?”郭晓峰说:“咱可以申请宅基地抵押贷款,还能找村里申请乡村振兴补贴。浙江莫干山有户人家,就把确权老宅改成民宿,一年赚了40多万呢。”
父子俩合计了几天,决定试试。他们先找了评估公司给老宅估价,没想到居然值30万。拿着确权证去农商行申请贷款,不到一周就批下来15万。“以前想干事没本钱,现在有了这红本本,底气都足了。”郭振山看着贷款到账的短信,笑得合不拢嘴。
村里的李大爷更有想法。他的老宅在山脚下,风景好,去年拿到确权证后,就跟一家旅游公司签了入股协议。“我把老宅租给他们改造成康养民宿,每年保底分红2万,盈利了还能再分。”李大爷给村民们算了笔账,“这比种地划算多了,还不用自己操心。”
张所长在宣讲时说:“截至2025年9月,全国已经有2.5万宗闲置农房被激活,带动农户就业近4万人。这都是确权带来的好处,让农民的‘沉睡资产’变成了‘活财富’。”他拿出手机展示照片:“绍兴新昌的一个村子,18户农户用确权后的老宅入股,一年给村集体增收4.78亿元,农户增收8.91亿元。”
郭振山这下彻底明白了,为啥老周总说“确权是给子孙留财富”。他想起爹在世时说的“地是根,房是本”,现在才算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以前觉得宅基地就是个住的地方,现在才知道,这红本本里藏着真金白银。”
五、那些差点错过的人:确权路上的“避坑指南”
村里的赵老栓就差点错过了确权。他一辈子独居,耳朵有点背,没听清村头的广播,等知道确权这事儿时,已经快到截止日期了。更麻烦的是,他的老宅面积比当地规定的标准多了20平米,他以为肯定办不了证,就干脆不打算办了。
老周听说后,赶紧去了赵老栓家:“老栓,面积超标能办,只是超占的部分会在证上备注一下,不影响确权。”赵老栓愣了半天:“真的?我还以为超标就不能办了呢。”老周说:“政策早就明确了,历史原因造成的面积超标,只要不是违建,都能确权。”
在老周的帮忙下,赵老栓很快补齐了材料。审核通过那天,他拿着证抹眼泪:“要不是书记你,我这房子以后都不知道归谁。”老周叹气:“好多老人都跟你一样,怕手续麻烦,怕不符合政策,其实只要主动问,大多问题都能解决。”
还有村民因为“一户多宅”犯了愁。村里的张建国继承了父亲的老宅,自己还有一处新宅,属于“一户多宅”的情况。他听说“一户多宅”不能确权,急得睡不着觉。乡镇工作人员告诉他:“因继承形成的‘一户多宅’是合法的,能确权,只是要在证上注明来源。”
张建国赶紧提交了继承证明,没想到顺利办了两本证。“以前总担心被收回,现在有了证,心里踏实多了。”他说。工作人员还提醒他:“要是以后孩子分户了,还能把其中一处宅子过户给孩子,手续也简单。”
在确权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还是权属争议。邻村就有两户人家,因为宅基地边界问题吵了半年,还打了架,最后闹到了派出所。“其实完全没必要,先找村里调解,调解不成可以找乡镇政府,再不行还能走法律途径。”老周在村里的大会上说,“有村民对处理结果不满意,60天内可以申请行政复议,6个月内还能提起行政诉讼,总有解决办法的。”
他还特意总结了“确权避坑三件事”,写在村部的黑板上:一是早准备材料,身份证、户口簿、权属证明一个都不能少;二是早解决纠纷,别等最后期限再着急;三是早核对信息,家庭成员、边界、面积都要确认清楚。“这三件事做好了,确权就能顺顺利利。”
六、政策的温度:从“上门办”到“安心证”
郭家村的确权工作进入尾声时,乡镇自然资源所的工作人员来了趟村里,给还没办完的几户村民做最后核查。他们带着便携式测绘仪,挨家挨户测量宅基地面积,现场核对信息。
“张婶,你家的宅基地面积是168平米,符合咱这儿的标准。”工作人员一边记录一边说,“这是测绘图,你看看对不对。”张婶眯着眼睛看了半天:“对,跟我当年盖房时量的一样。”
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工作人员还提供上门服务。82岁的李奶奶行动不便,工作人员特意去她家帮她签字、拍照,全程只用了十几分钟。“你们真是太好了,还特意跑一趟。”李奶奶拉着工作人员的手不放。
工作人员说:“全国都在搞‘便民服务下沉’,光是乡镇的受理服务点就有1.4万个。就是要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上证。”他指着车上的打印机:“现在好多地方都能现场打证,今天申请,明天就能拿到。”
郭振山的农家院动工那天,老周特意去帮忙剪彩。看着工人们忙着翻修老宅,郭振山心里乐开了花。“以前总觉得农村不如城里,现在有了这确权证,农村的日子也能过得红火。”他给儿子打电话,“晓峰,你安心在外面打工,家里的事儿有我呢。等农家院开起来,你回来帮忙。”
王秀莲也拿到了确权证,是村会计寄到浙江的。她捧着红本本,在纺织厂的宿舍里哭了。“这下踏实了,以后就算在城里待不下去,回老家也有地方住。”她跟同事说,等攒够了钱,就回去把老宅改造成民宿,“绍兴这边的游客多,说不定能赚钱呢。”
截至2025年11月底,郭家村的宅基地确权工作全部完成,238户村民都拿到了不动产权证书。村头的公告栏上,贴着全村的确权公示表,红底黑字格外醒目。老周站在公告栏前,给村民们讲了个故事:“江苏昆山有两户人家,一户想拆迁上楼,一户想留村建房,后来靠着确权证互换了宅基地,两家都满意了。这就是确权的好处,能帮咱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有村民问:“证拿到手了,以后还需要管吗?”老周说:“要是宅基地边界变了,或者家庭成员有变动,记得及时去变更。还有,这证要好好保管,丢了补办挺麻烦的。”他顿了顿,又说:“自然资源部说了,2027年底要完成全国确权,咱村算是提前完成任务了。”
七、红本本的未来:确权之后还有哪些可能?
郭振山的农家院开起来的那天,来了不少游客。院子里种着蔬菜,墙角搭着葡萄架,游客们坐在院子里吃饭、聊天,都说像回到了老家。“以前哪敢想,老宅子还能赚这么多钱。”看着每天进账的营业额,郭振山笑得合不拢嘴。
儿子郭晓峰也辞掉了浙江的工作,回村帮他打理农家院。“现在政策越来越好,农村的机会越来越多。”郭晓峰说,他打算把农家院做成特色民宿,再搞点采摘、垂钓项目,“有确权证在,以后想扩大规模,还能申请贷款。”
王秀莲也有了新计划。她听说村里要搞乡村旅游开发,打算把老宅租给村集体,每年能拿租金,还能在村里的旅游项目里上班。“这样既能照顾老家的宅子,又能赚钱,比在外面打工强。”她已经跟村集体签了意向协议。
村里的变化不止这些。有村民用确权证贷了款,搞起了大棚种植;有村民把闲置的宅基地流转给村集体,建了农产品加工厂;还有村民用宅基地入股,参与村里的旅游开发。“以前觉得宅基地就是块住人的地,现在才知道,它能生钱、能发展、能养老。”老周感慨道。
乡镇张所长来村里调研时,给村民们带来了更振奋的消息:“现在确权成果能共享了,以后宅基地流转、入股、抵押都能在线上办理,更方便了。自然资源部还在搞‘宅基地产权底板’编制,以后咱的宅基地信息更清晰、更安全。”
有村民问:“以后政策会不会变啊?”张所长笑着说:“中央一号文件年年提宅基地确权,就是要保障农民的权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话从来都不是空话。确权证就是给大家的‘定心丸’,以后不管怎么发展,咱的权益都受保护。”
郭振山把确权证小心翼翼地放进相框,挂在堂屋最显眼的地方。阳光照在红本本上,反射出温暖的光。他想起爹当年说的“家有寸地,心里不慌”,现在才算真正明白,这寸地的背后,是政策的保障,是未来的希望。
眼看着2025年就要过去,全国的宅基地确权工作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还有多少农户像当年的郭振山、王秀莲一样,正在为确权的事儿奔波?那些还没办确权的农户,是不是已经找准了问题的症结?拿到红本本之后,又能解锁哪些新的可能?这红本本里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
此文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通知为准
来源:乡村小泽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