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定之名源于元代“普定府”,取彝族部落名“普里”与“底定”(安定)之意。其历史可追溯至唐贞观四年(630年)设立的琰州始安县(治今马场镇),元代正式以“普定”作为行政区名称,明清时期历经卫所、府县更迭,1914年最终形成现普定县疆域。境内穿洞古人类遗址(距今1
一、普定县整体名称来源
普定之名源于元代“普定府”,取彝族部落名“普里”与“底定”(安定)之意。其历史可追溯至唐贞观四年(630年)设立的琰州始安县(治今马场镇),元代正式以“普定”作为行政区名称,明清时期历经卫所、府县更迭,1914年最终形成现普定县疆域。境内穿洞古人类遗址(距今1.6万年)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摩崖石刻“大明定南所”印证其作为黔中军事要地的历史地位
二、乡镇名称来源
1. 穿洞街道
因境内旧石器时代“穿洞古人类遗址”得名,2016年由城关镇、龙场乡合并设立,是全县政治经济中心。街道内的穿洞社区、红新村等地名直接关联遗址,承载着人类早期文明记忆。
2. 马官镇
因明代军屯“马官屯”得名,境内保留“九屯十八堡”格局,是屯堡文化与花灯戏的重要发源地 。镇名体现了明代“调北征南”军事移民的历史印记。
3. 白岩镇
因辖区内白色陡岩得名,明属西堡长官司,清康熙年间设白岩场集市,是川黔驿道重要节点 。白岩场村、魏旗村等地名反映了驿道商贸与民族融合的历程。
4. 化处镇
相传因明代僧人天问坐化于此得名,境内有仙人寺遗址与“化处枝”土司历史遗迹。朵贝村因古茶树群与“朵贝贡茶”闻名,“朵贝”系彝语“地下多矿藏”的音译 。
5. 补郎苗族乡
苗语称“阿凉”,意为“凉风垭口”,因地处高寒垭口得名。明属水西土司,清康熙年间划归安顺府,是苗族聚居核心区 。
6. 猴场苗族仡佬族乡
因乡政府驻地集市逢“申”(猴)日赶集得名,明属十二营长官司,清为苗族仡佬族聚居地。仙马村以苗族射弩文化闻名,“仙马”系苗语“水草丰美之地”的音译。
7. 坪上镇
因镇政府驻坪上村得名,清属镇宁州补纳枝,民国时期设翠云乡。境内大哪社区、沙戈村等地名体现了彝族、布依族的聚居特征。
三、村庄名称来源
1. 朵贝村
因古茶树群与“朵贝贡茶”得名,“朵贝”原称“多贝”,意为地下多含矿藏。张家寨村后贡茶坡留存千年古茶树,印证其作为明代贡茶产地的历史 。
2. 仙马村
苗语称“仙马”,意为“水草丰美之地”。村内保存苗族古歌、射弩等非遗,2019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
3. 播仁村
布依语称“播仁”,意为“稻田边的寨子”。明清属西堡长官司,现存清代民居与古驿道遗迹。
4. 猫洞村
因地形多溶洞得名,清属补郎枝,民国时期设猫洞保。村内仡佬族“吃新节”习俗传承至今 。
5. 马场村
因元代“普定府亲辖地”始安县治设此得名,明属西堡长官司,是黔中茶马古道重要驿站 。
四、其他特色地名
1. 穿洞古人类遗址
因洞口前后贯通得名,是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典型遗址,出土人类化石、骨器等万余件,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 。
2. 普屯坝
彝语称“普屯”,意为“高山草甸”。海拔1800米的喀斯特高原草场,是贵州最大天然草场之一,现存彝族“跳花坡”遗址 。
3. 玉真山寺
因供奉“玉真大仙”得名,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康熙年间扩建。寺内“玉真仙踪”摩崖石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4. 夜郎湖
因古夜郎国属地得名,1993年建成的人工湖,水域面积21平方公里。湖岸“夜郎君长”摩崖为战国时期夜郎文化遗存 。
普定县地名体系呈现“古人类文明—土司遗韵—民族共生”三重特征。从穿洞街道的远古记忆,到化处镇的佛教传说;从马官镇的屯堡军屯,到补郎乡的苗语地名,每个名称都是黔中历史的活态见证。自然地理(如喀斯特地貌、乌江支流)与人文事件(如改土归流、红军长征)交织,形成“洞穴文化、贡茶文化、民族文化”三大脉络。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普定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的文化基因库,为研究西南民族迁徙、军事防御及喀斯特生态演化提供了珍贵样本。
来源:岩花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