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岩区名源于境内黔灵山中的麒麟洞(原名云岩洞)。据《嘉靖贵州通志》记载,云岩洞旧称唐山洞,因明代学者范府归隐后在此结社,并自号“唐山”而得名。洞中岩石常年云雾缭绕,贵阳方言“崖”“岩”同音,故得名“云岩”。1955年贵阳市第一区更名为云岩区,1958年富水区并
一、云岩区整体名称来源
云岩区名源于境内黔灵山中的麒麟洞(原名云岩洞)。据《嘉靖贵州通志》记载,云岩洞旧称唐山洞,因明代学者范府归隐后在此结社,并自号“唐山”而得名。洞中岩石常年云雾缭绕,贵阳方言“崖”“岩”同音,故得名“云岩”。1955年贵阳市第一区更名为云岩区,1958年富水区并入后形成现辖区范围。区境自元代起即为贵州行政中心,明清时期贵阳府、贵筑县治均设于此,现存“九门四阁”中的七门及黔灵山、甲秀楼等历史地标,承载了贵阳老城的核心文化记忆
二、乡镇(街道)名称来源
1. 黔灵镇
因境内黔灵山得名。黔灵山为贵阳佛教名山,原名大罗木山,清康熙年间赤松和尚建弘福寺后更名。镇域涵盖贵阳东、西、北三面城郊,明代属贵筑县北衙乡,1953年设黔灵区,2000年撤乡建镇,现仍保留雅关、偏坡等少数民族聚居村落 。
2. 六广门街道
因明代外城六广门得名。此门为贵阳通往修文六广河的交通要道,直达水西彝族领地,是明清时期军事与商贸的重要节点。城门于1938年拆除,现存六广门体育场石柱,见证了民国时期贵州体育事业的兴起。
3. 三桥街道
因境内明代通济桥、二桥、三桥三座桥梁并列得名。三桥为滇川大道起点,明清时期是贵阳“西门锁钥”,现存头桥“山溪一曲亭”遗址及古驿道石板路。2012年撤街道设社区服务中心,仍为贵阳西部交通枢纽。
4. 东山街道
因地处贵阳城东扶风山(俗称东山)得名。明代设东山寺,清代建阳明祠纪念王阳明,形成“东山胜境”文化片区。街道辖区曾为水东宋氏领地,现存扶风寺、尹道真祠等古迹,体现儒释道文化交融。
5. 宅吉街道
名称源自彝语“则溪”(意为粮仓),因明代水西土司在此设仓储粮得名“宅吉坝”。1989年从黔灵乡划出建宅吉街道,现仍保留“宅吉路”“宅吉小区”等地名,体现民族语言与汉族地名的融合。
6. 盐务街街道
因民国时期贵州省盐务局驻此得名。清代贵阳食盐依赖川盐经赤水河运输,1876年丁宝桢改革盐政后,贵阳盐务中心迁至此处,形成“盐务新村”,1980年代更名盐务街 。现存盐业公司旧址及“永浓郁”盐号遗迹,见证了贵阳盐运史。
三、村庄名称来源
1. 扁井村
因村内清代古井“扁井”得名。井体呈正方形,设蓄水池与排水沟,曾为周边居民主要水源,2011年列为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村名体现了贵阳老城“因井成巷、因巷聚村”的聚居特征。
2. 改茶村
原名“改茶寨”,因明代在此设茶马司,以茶叶换取马匹得名。清代为贵阳至云南驿道节点,现存古茶仓遗址及“改茶大桥”等交通遗迹 。
3. 雅关村
名称源自元代“雅关驿”,为顺元路(今贵阳)至播州(今遵义)的驿站。明代设雅关堡,现存“雅关古道”及清代“雅关汛”兵营遗址,是贵阳北部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4. 偏坡村
因地处贵阳东北丘陵地带的斜坡地形得名。明代属水东宋氏辖地,现仍保留布依族“六月六”歌会等传统习俗,村名反映了山地聚落的地理特征 。
四、其他特色地名
1. 甲秀楼
位于南明河万鳌矶石上,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巡抚江东之建,取“科甲挺秀”之意,寓意贵阳文运昌盛 。楼名既呼应贵阳“山水甲黔中”的自然景观,又承载了科举文化的象征意义,清代贵州700余名进士中多数出自甲秀楼周边。
2. 文昌阁
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供奉文昌帝君与关羽,是贵阳“九门四阁”中唯一阁楼式建筑。其三层三檐九角结构为国内孤例,体现了“北斗七星”风水布局,与甲秀楼形成“一文一武”的城市轴线。
3. 麒麟洞
原名云岩洞,因洞内钟乳石形似麒麟得名。明代为文人雅集之地,清康熙年间赤松和尚辟为佛教场所,更称檀山洞。抗战时期张学良、杨虎城曾囚禁于此,现存“麒麟洞”摩崖石刻及囚禁旧址,兼具自然奇观与红色历史价值。
4. 圣泉
位于三桥街道圣泉社区,原名“百盈泉”,因泉水涨落如潮得名。明代《贵州图经新志》载其“一昼夜百盈百缩”,为贵阳“八景”之一。泉畔现存清代“圣泉亭”及《圣泉记》碑刻,体现古人对水文奇观的科学观察。
云岩区地名体系深度融合自然地理、民族文化与历史变迁,区名源于黔灵山云岩洞的自然奇观,乡镇名称或因交通节点(六广门、三桥)、宗教圣地(黔灵、东山)、军事要塞(雅关、盐务街)而得名,村庄命名多关联水井(扁井)、地形(偏坡)、商贸(改茶)等生产生活要素。特色地名如甲秀楼、文昌阁承载了科举文化与风水理念,麒麟洞、圣泉则体现了自然景观的人文诠释。这些地名不仅是贵阳老城的空间标识,更串联起贵州从元代建省到现代发展的完整历史脉络,构成了“山水城文”交融的独特地名文化遗产。
来源:震博趣聊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