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什么中国每个城市都有“12345”,甚至深圳自己也早就有“@深圳·民意速办”,
为什么中国每个城市都有“12345”,甚至深圳自己也早就有“@深圳·民意速办”,
可大家仍然在呼吁:“希望卷尺哥来我们城市”?
难道真是平台不好用?不。
恰恰相反,深圳的民意速办,可能是全国最“好用”的那个。
那为什么偏偏是一个拿着卷尺的人,让这套机制被全国网友看见?他究竟触动了什么?
“卷尺哥”的动作极具象征性。
他不喊口号,不请愿,只是一拉一量——却把冰冷的制度拉近了人心。
因为一座城市跑得再快,如果婴儿车上不去天桥、盲道尽头是电线杆、
那这座城对一些人来说仍是“不可达”。
那一刻,人们看到的不是“测斜坡的男人”,
而是一个城市最柔软的地方——被触碰了。
照理说,深圳这种由代码和算法堆出来的“机器之城”,应该是最冷漠的。
毕竟,腾讯、华为、大疆都在这里,5G基站密度全国第一,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全国领先。
可偏偏——这座城市成了全国最“听劝”的城市。
从“三天整改”,到“三小时响应”。
背后靠的,正是那套被他测红的系统:@深圳·民意速办。
深圳有2000万人,每天的诉求多得像潮水:
路灯不亮、井盖丢失、噪音扰民、政策咨询……
过去,全市有537个热线、网站、信箱,
市民找得晕头转向,部门之间也互相“扯皮”。
那咋办呢?好像只有一个办法:打散重组。
@深圳·民意速办2022年11月上线,537个入口全并成一个。
无论拨打12345,还是在“i深圳”留言,都能流转到同一个后台。
不仅如此,还要求“24小时响应、快速联动、不满意重办”
一句话:能当天办的,绝不拖到明天。
即使半夜投诉,电话那边都有人倾听回应
你可能觉得——这听着挺厉害,离普通人很远。
就拿城中村水电气加价这件事来说。
去年一月,平台上这类投诉一度多达上万件。
有的房东收电费两三块一度,水费甚至十块一吨。
租客气得不行,却又没地说理。
结果,这事被平台盯上了。
工作人员把数据汇总成月报,上报到市里。
几个月后,政策落地:开始在全市范围宣传普法、受理举报、加强执法,甚至公示处罚结果。
到2024年12月,这一类投诉量——同比下降九成!
深圳后来又上新了一招“未诉先办”。
什么意思?就是你还没投诉,系统已经先一步发现了问题。
它每天监测42个平台(抖音、微博、头条、微信),用算法识别、自动派单。
平均整改时间,不到72小时。
比如你早上被地砖绊了一下,随手发条视频:“这地面能不能修修啊?”
三天后你再路过——那块砖,真的换了。
截至目前:“民意速办”注册用户超2000万,每天处理诉求1.4万件,去年一年,采纳建议29万条。
而且很多人以为“民意速办”是中国独创,但其实它的原型,是美国的“311”。
那他们的311好用吗?
1996年,巴尔的摩首创311;
2003年,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上线新版,提供24小时人工应答,3600多项服务。
仅2018年一年,纽约市“311”系统就接收到超过4400万个投诉,平均每天有超过12万个投诉
平均每个居民每年投诉5次,投诉量在全美城市中排第一。
有着“不眠之城”称号的纽约(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也因此被戏称为“抱怨不止”的城市(the City That Never Stops Complaining)。
表面上看,系统很强:85%的电话30秒接通,数据还全网公开。
但问题是响应,不等于解决。
在旧金山,也有“修坑义警”(The Pothole Vigilantes)。
他们自费买沥青,拍视频补路,呼吁市政部门行动。
视频能火,却无法改变流程。
因为美国城市治理是典型的“权责分层”系统:市议会批预算、郡政府管施工、社区负责协调。
光一个破井盖,就可能跨四个部门。
市民反馈后通常会收到一句话:“我们正在评估”。但这个“评估”,可能评估几个月。
这就是“制度的慢”。
所以“卷尺哥”的走红,不是偶然。
他把一条条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用最朴素的动作放到公共舞台
有人觉得他像“民间监工”,有人说他“爱挑刺”;
不管褒贬,他触发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
而是一个期待已久的社会反馈循环:
市民拍、系统识别、部门接单、问题被解决。
那一刻,技术不是冷漠的遥控器,而是能回应人的脉搏。
普通人的痛点就在这里:坡道太窄、盲道被电线杆截断、那段人行道雨天积水。
每一项看似不起眼,但恰恰是老人在雨天摔倒的地方、是新手爸妈出门被卡住的瞬间、
是残障人士被边缘化的细节。
人们喊“把卷尺哥送到我们城市”,不是想要另一个网红出镜
05所以这不是一场技术秀。
深圳做的,是把技术做成一个随时可触达的“温度计”:
既能读出数据的冷数值,更能感知人的那一缕不适。
城市的智慧,不在于算法多复杂
而在于它能否把“居民的诉求”变成“可执行的任务”
并且把执行的结果真正送回到居民手上。
来源:一乙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