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帖人讲,她认真地数了三遍呢:在40岁以上的女同学当中呀,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工作,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干那种觉得没啥大用、底薪的岗位,剩下那些能说出自己职位头衔的,统统都在体制内。
“同学聚会后,我一夜没睡。”
发帖人讲,她认真地数了三遍呢:在40岁以上的女同学当中呀,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工作,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干那种觉得没啥大用、底薪的岗位,剩下那些能说出自己职位头衔的,统统都在体制内。
这条帖子在两日内被转发了七万多次,评论区就如同被撕开的伤口一样,不断冒出好多中年女人的名字——她们分别是“前部门经理”“前项目总监”“前销冠”,如今都统一变成了:某某妈妈、某某儿媳、某某家属。
那一刻我们突然意识到:所谓“抛物线顶端”的辉煌原来可以这么悄无声息地被抹平。
我再次把帖子里的“三分之一”转化为更清晰的景象:一张有十个人的合影,其中有三个人已经不在任何组织的架构图当中了,另外还有三个人隐藏在写字楼里最为不显眼的工作位置上,剩下的四个人则拿着体制内的那种稳定工作,既被人羡慕又被束缚着。
她们不是“不努力”的样本:985、211、学生会主席、校招管培……当年也是“别人家的孩子”。
时间给中年设置了一道暗暗的门槛:三十五岁往上、是女性、不属于体制内,这三个标签叠加在一起,就好像三枚看不见的印章一样,悄悄地把简历盖上了“另册”。
更残忍的是,这次离开没有着灯光,也没有告别典礼,就只有Excel表格中默默地被删掉的那一行。
(1)“我养你”陷阱:经济无压的温柔一刀
评论区最高赞的一句话是:“老公说别那么累’,我就真的信了。”
当家庭年收入超过了舒适的界限时,有些女性会选择主动离开职场。但很少有人去提醒她们:全职在家的考核标准实际上是看不见的,并且一年比一年更加严格,而社会的时钟从来不会因为谁而停下脚步。
五年之后想要重新开始找工作,结果却发现招聘软件已经自动地把35岁及以上的人筛选到了一个特殊的“折叠区”里。
(2)“孩子需要你”陷阱:生育惩罚的连锁反应
升职答辩前一晚羊水破掉了,在项目庆功宴上孩子得了肺炎,经过一次次对方说“你先去”之后领导把核心岗位换成了能够“随时在线”的新人。
BBC有一组数据表明:女性每生育一回,她一辈子的收入就会降低7%,在中国的职场中,这个差距更加明显——“被边缘化”要是一开始,那就像是自由落体一样往下掉。
(3)“社会嫌弃”陷阱:年龄歧视的公开合谋
一位前快消高管告诉我,她42岁被优化后去应聘商场营业员,HR当面说:“我们一线员工普遍22岁,您气质太成熟。”
那一刻她才明白,所谓“经验”在年龄面前,可以一文不值。
当企业将“性价比”明确规定下来后,40多岁的女性就被当作了“贵、慢、事儿多”的代表说法。
帖子后面,最引发争议的,是37岁宝妈拒做经理助理、坚持拿3000文员的故事。
很多人说“她活该”,我却看到一张更密的网:
——“我老公不会同意”背后,是家庭分工的默认母职化
——“我怕做不来”背后,是五年空窗期被舆论放大成的自我否定
“文员轻松点”其实是她在考虑了育儿假、老人病床以及学校亲子日等情况之后得出的结论,她觉得只有“底薪零挑战”这样的工作状态才能应对所有可能突然发生的事情
“自愿”有的时候并非是自由地去挑选,而是当所有的选项都被一层一层削减掉之后,所剩下的那个唯一的东西
1.时间再分配:把“剩余价值”留给自己
北京有位45岁的HRD被裁掉了,他把以前上班来回花的3小时,改成了学习的时间。经过9个月的努力,他拿下了中级营养师的证书。现在呢他给互联网企业当员工健康顾问,按照小时来收费,收入比之前还高了。
2.技能再打包:把碎片经验变成“解决方案”
成都的李芳之前一直干供应链这活儿,在家当了四年全职妈妈后,把小孩子的饮食琢磨得可清楚啦,直接就创办了“小饭桌”,给80后爸妈们制定那种标准化的、按饭量来的食谱,每个月的收入都能超过一万呢。
3.身份再定义:把“年龄”翻译成“信用”
我采访了一位52岁时转型为保险经纪人的前酒店副总,她讲道:“中年时期最大的优势就是能让人感到放心,客户信任我的沉稳,这比啥话术都更有价值。”
她将自己20年积累的管理经验,拆解成了“高净值客户关系课”,接下来把这门课卖给了90后的保险新人,仅这一门课就净赚了5万。
你看所谓“退场”不过是赛道切换的哨声。
每年都要对“可迁移技能包”进行一次更新,将岗位的名称转化为动词,比如谈判、排期、预算、培训等等。不要让职称来限制你。
②制定“家庭支持合约”:跟伴侣明确地约定好育儿以及家务各自应承担的最少份额,将原本那种“理所当然由母亲承担的职责”转变为“可以商量着来完成的任务”。
③准备一笔“重启基金”,要足够维持至少6个月的生活开销,这样就能确保在没有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不会因为缺钱而不得不降低薪水去勉强维持生活。
④进一个“跨年龄”社群:线下读书会、线上技能营都行,让简历之外的人脉流动起来。
⑤将年龄化作故事,而非当作阻碍:在面试时主动阐述“我的长处在于能够同时领会70后老板和00后消费者的想法”,把存在的差异转化为连接的桥梁。
中年不是尾声,是上下半场之间的哨声,
社会规则暂时改不了,但我们可以改写自己的参数:把经验产品化、把身份多元化、把时间资产化。
下一次同学聚会,愿那张十人合影里,不再只有“体制内”四个字在发光——
有人开了工作室,有人做了自由顾问,有人正在读第二个硕士,有人把带娃日常拍成百万播放的短视频。
她们不会再因为“35+”“40”这样的定义而被迫前行,而是将年龄当作最坚实的资本,写在自己身上。
请记住,
人生是马拉松,不是跳高;跳高只有一次落点,马拉松的每一公里,都可以重新配速。
抛物线的顶端并不是最后的地方,而是最适宜开始加速跑的第二个起始线。
愿我们都能带着旧伤口和新技能,继续向前,跑出自己的下一条上升曲线。
来源:在石滩上欣赏海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