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集体唱空比亚迪?背后3大核心原因曝光,王传福如何破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2:20 1

摘要:一边是月销稳定超30万辆、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高光时刻”,一边是近半年多家券商下调评级、公募基金悄然减持的“冷遇”,比亚迪的2025年,为何陷入“销量越火,机构越不看好”的怪圈?是机构误判了新能源赛道,还是比亚迪真的藏着未被重视的隐忧?

一边是月销稳定超30万辆、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的“高光时刻”,一边是近半年多家券商下调评级、公募基金悄然减持的“冷遇”,比亚迪的2025年,为何陷入“销量越火,机构越不看好”的怪圈?是机构误判了新能源赛道,还是比亚迪真的藏着未被重视的隐忧?

机构对比亚迪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核心集中在三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上。第一个是行业价格战加剧,盈利空间持续收窄。自2024年起,特斯拉多次降价抢占市场,蔚来、理想等新势力也在中端市场发力,传统车企如吉利、长安的新能源车型更是性价比拉满。为保住销冠位置,比亚迪不得不跟进降价,旗下秦PLUS、宋PLUS等主力车型终端优惠超2万元,直接导致2024年毛利率同比下滑2.3个百分点,机构担忧“以价换量”的模式难以为继,长期会影响企业现金流健康。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海外市场拓展“叫座不叫好”,短期难见盈利。虽然比亚迪2024年海外销量突破120万辆,在东南亚、欧洲市场的门店越开越多,但海外拓展的成本远超预期。欧洲的关税壁垒、本地化生产的工厂建设投入,以及为适配当地法规进行的技术改造,都让海外业务暂时处于“赔钱赚吆喝”的状态。机构调研显示,比亚迪海外车型的单辆盈利仅为国内车型的1/3,短期内难以成为利润增长点,反而会分散企业的资源投入。

第三个让机构犹豫的点,是技术迭代压力增大,核心优势逐渐减弱。过去,比亚迪的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是其“护城河”,但如今固态电池的研发进度、高阶智能驾驶的落地速度,成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竞争力。对比特斯拉的FSD、华为的ADS 3.0,比亚迪的智驾系统在功能丰富度、落地城市数量上都存在差距;固态电池领域,虽然比亚迪已公布研发进展,但尚未实现量产,而部分竞争对手已开始小批量交付,机构担心比亚迪会错失下一轮技术红利。

不过,将机构的“看空”等同于“否定比亚迪”,显然不够客观。在我看来,机构的担忧更多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理性判断,而非针对比亚迪一家企业。而提到比亚迪,就不得不提王传福——这位从电池领域跨界汽车行业的企业家,从来不是“守成者”。当年比亚迪坚持自研电池、拒绝依赖外部供应链,在燃油车时代“逆潮流”押注新能源,都展现出他精准的战略眼光。如今面对盈利压力,王传福已明确提出“聚焦高毛利车型、放缓非核心市场拓展”的策略,旗下仰望、方程豹高端品牌的销量占比正在提升,这或许就是他破局的关键。

比亚迪的“被看空”,本质上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的必经阵痛。它不是第一个面临“规模与利润平衡”难题的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对王传福和比亚迪而言,当下的质疑不是危机,而是倒逼企业升级的动力。若能顺利从“以价换量”转向“以质取胜”,比亚迪不仅能打破机构的担忧,更能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树立“规模与利润双优”的新标杆,真正从“全球销冠”成长为“全球强者”。

​​​​​​

来源:才高八斗小一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