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一夜,白塔像个醒着的标志,雪把地面都盖成一片白,塔身在月光下反着冷光。解放军顺着这条路推进,踩着吱嘎的雪,眼睛盯着那座塔。前头一位团长用望远镜看了好一阵子,发现白塔附近有个院落,院里冒着炊烟,像有人在住着。上面下了命令:先别瞎冲,试一试火力,逼对方把藏着的口
解放军已经压到沈阳城郊,白塔那边的阵地被打得乱七八糟。
那一夜,白塔像个醒着的标志,雪把地面都盖成一片白,塔身在月光下反着冷光。解放军顺着这条路推进,踩着吱嘎的雪,眼睛盯着那座塔。前头一位团长用望远镜看了好一阵子,发现白塔附近有个院落,院里冒着炊烟,像有人在住着。上面下了命令:先别瞎冲,试一试火力,逼对方把藏着的口子露出来。迫击炮试探性地打了几发,落在那院子里。守军被吓得乱了套,院子里一阵骚动。对方回了几发炮,暗堡也开了机枪,开始乱扫。团长把人都压住,命令暂缓前推,等增援稳了再动手。说白了,就是先试探、先摸清,再下决定,不想把人扔进去当肉饼。
消息很快传回城里。第49军下属的第79师师长文礼接到报告,第一反应是让大家死守,并且准备车辆随时开回前线。他坐在车里看着外面的风雪,参谋长在旁边低声提醒:咱们这点兵力能顶得住吗?别忘了最近周边那些被打垮的部队——新立屯被歼的第26师,新5军两师被围,滇军第184师败退到锦州,暂编第54师马辙被俘,副师长曹济民只带着残部逃回来了;连中央嫡系的暂编第62师刘梓皋都在法库被围了快两个月,一直没见援军。这些事儿明摆着:单打独斗风险太大。
前哨的报话机又急促起来,前哨阵地失守了,回来的士兵说敌人这次出动了两个纵队,摆开两团的阵势,还带了大炮。报话夹着炮声,营长几乎招架不住,当着着急地让参谋长转告师长:我们撑不住了。电话另一头的语气里能听出恐慌:阵地丢了,士兵散了,事态比城里大家知道的要快得多。
文礼立刻布置梯次掩护,命人往白塔堡以北撤退,利用工事做顽强防守,并马上给郑庭笈打电话求援。他还把指挥部往前搬到一个村子里去。说是下了命令,实操起来却并不顺利。军心一乱,撤退不像操练,几个人往后撤就能带出一串祸事。果然,部队开始出现连锁崩溃,防线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被推倒。
把时间往前拉几天看更明白。1948年2月6日,辽阳已经被拿下,暂编第54师师长马辙被俘,副师长曹济民带着残部往沈阳撤。解放军紧追不放,向沈阳近郊推进。近来城外接连遭到打击,守备被掏空。前头的人传话让部队试探性轰一轰,战场上常用这套路:把藏着的火力点挑出来,再决定要不要上去硬碰。
把这些一件件连起来看,国军在东北的防线已经露出裂缝。第26师在新立屯被消灭,新5军两师在公主屯被围,无人援救,滇军第184师撤到锦州,暂编第54师损失惨重被俘的例子也摆在那里。暂编第62师刘梓皋虽然背景硬,但被困法库近两个月也没拿到外援。几条事实放在一起,不用夸张也看得出国军处境不妙。
那夜的交火只是局部。炮声、呼喊、报话机里断断续续的口信,把现场拼成一幅紧张的图。城里的人在过年,可前线的情势正在被撕开。陈诚在除夕送走朋友林蔚,回到书桌前写下文字,提到自己年轻时没能回家过年,家里人在晚饭时哭过,他也当时很自责。这样的人情碎片和前线的紧张消息混在一起,说明当时的指挥和领导也有私人一面,但眼前要处理的还是军队的死活和前线的安排。
雪地里的白塔成了双方都看的地标,电话线和报话机成了联络的命脉。很多部队的走向,其实在几处失守之后就已基本定型。战场上的决定看着小心,其实很多时候都来不及等到最理想的条件。撤退、增援,都是在乱当中拼着找一条生路。野外的炮声、城内的命令、书桌上的日记碎片——这些东西拼凑在一起,就是那段时间粗粝又真实的模样。
来源:山中慈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