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8年10月28日,辽西玉米地里,廖耀湘嚼着生苞米咽下最后一口水,
1948年10月28日,辽西玉米地里,廖耀湘嚼着生苞米咽下最后一口水,
三天前还是十万精锐的国民党西进兵团司令,现在身边只剩两个卫兵,
枪攥得死紧,远处枪声越来越近,他知道,自己成了棋盘上最先被推出去的弃子。
蒋介石让他打通锦州决战东北,带的是五大主力里的两个军,
美式坦克重炮什么都不缺,怎么就走成了死局?
答案其实就藏在他从沈阳出来那天的犹豫里。
辽沈战役的炮声刚在锦州城外炸响,蒋介石就把赌注押在了“东西对进”的棋盘上,
葫芦岛东进兵团从海上强攻塔山,
廖耀湘的西进兵团从沈阳直插锦州,两路夹击要撕开东野的包围圈;
而毛泽东在西柏坡的电报里写得明白:
先取锦州,关死东北的大门,让卫立煌集团成瓮中之鳖。
廖耀湘
廖耀湘的十万机动部队,本该是这盘棋里最锋利的卒子,可他的第一步就走得拧巴。
廖耀湘的兵团开出沈阳那天,太阳把装甲车的履带晒得发烫。
本该沿北宁线直插锦州的先头部队,
突然在新民县拐了个九十度的弯,朝着西北方向的彰武扑过去。
他跟参谋长说这是围魏救赵,掐断林彪的大动脉,
那条从通辽到阜新的补给铁路一炸,东野攻锦部队就得饿肚子。
其实他心里另有盘算,彰武这地方好就好在能进能退,锦州打得赢就往前冲,
打不赢就转头往营口跑,反正先占了地盘,给南京那边也有个交代。
他在彰武城外的山头上用望远镜看了半天,觉得这步棋走得挺妙,
既没得罪老头子,又给自己留了条后路。
西柏坡的煤油灯亮到后半夜,毛泽东在电报纸上划下最后一笔时,烟灰已经积了半寸。
廖耀湘占彰武的消息刚传到军委,他就跟周恩来笑:“这个廖耀湘,想跟我们玩心眼。”
廖耀湘
10月11日的电报发往东野司令部,字里行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彰武那点动作,吓唬谁?让他占去,补给线断几天饿不死人,目前这几天你们正好不受沈阳援敌威胁,专心打锦州。等锦州那边打得最激烈,他再回头想援锦,路早就被我们卡死了,时间可不等人。”
第二天的电报更直接,几乎是把廖耀湘的算盘摊开在纸上:
“卫立煌、廖耀湘心里门儿清,他们不敢真往锦州冲,怕被我们一口吃掉。占彰武这招,是想拿补给线当诱饵,引我们分兵回援,好让他们喘口气。告诉林彪,别理他,他那点‘围魏救赵’的小聪明,在决战大局面前不值一提。”
东野的参谋拿着电报去地图前比划,果然,彰武到锦州的公路被几条河流截断,
廖耀湘真要回头,至少得三天,那时候锦州城墙早该破了。
廖耀湘的兵团在彰武城里待了整整七天。
装甲兵在城外的河滩上试射了几发炮弹,扬起的沙尘落满炮管,却没往前挪动半步;
参谋处的电报堆成小山,有沈阳卫立煌催他西进的,有南京问他补给线掐断效果的,
他都压着不批,只让作战科长每天汇报锦州方向的枪声:“听,还没破城,急什么?”
廖耀湘
这七天里,锦州城的爆炸声震得电话线都在颤。
东野的攻城部队用炸药包炸开城墙豁口时,
廖耀湘正在指挥部里看水文图,研究彰武到营口的退路;
塔山阻击战打红了眼,东野伤亡过万仍死守阵地时,他让副官给南京发了封“已切断共军补给,
敌攻锦势头受挫”的电报,字里行间全是粉饰的太平。
直到10月14日清晨,锦州城内突然没了重炮声。
廖耀湘捏着刚收到的急电,指节发白:“锦州失守,范汉杰部覆灭”。
他这才慌了神,可还没等调整部署,蒋介石的手令就跟着到了,
电报上的红铅笔字戳得纸背发皱:“限24小时内西进,违者军法从事!”
兵团的装甲车终于重新启动时,履带碾过的不再是去往锦州的直路。
东野攻锦的主力部队已经像潮水般回涌,在黑山、大虎山一线拉起了铁网,
廖耀湘的十万大军,刚迈出彰武城门,就听见了包围圈合拢的声响。
廖耀湘这才慌了神,连夜调整部署想从黑山撕开缺口,可东野早就等在那里。
廖耀湘
十纵的阵地前,炮弹炸成了一片火海,
他把坦克营全压了上去,还是没能冲过胡家窝棚那道山梁。
兵团部的电台开始收到各军的告急电报:七十一军被围在大虎山,
新六军在台安撞上了东野的骑兵师,连卫立煌派来的接应部队都被截在了半路上。
廖耀湘坐着装甲车在乱军里打转,手里的地图被汗水泡得发皱,
直到10月26日清晨,他身边只剩下一个警卫连。
突围命令传下去时,各军早就失去了联系,
有的部队在河滩上自相残杀,有的整团整营地往玉米地里钻。
他最后一次看见自己的士兵,是一群戴着钢盔的溃兵正朝着相反方向跑,
嘴里喊着:"别打了,投降吧"。
想混在溃散的士兵里往营口跑,却在绕阳河的渡口被东野的哨兵拦了下来。
廖耀湘
哨兵问他哪个部队的,他哆嗦着说不出番号,
怀里揣着的那份西进作战计划,被搜出来时还沾着玉米叶。
那支从沈阳开出来时号称"十万精锐"的西进兵团,就这么在辽西的野地里烟消云散了。
廖耀湘的十万大军,从攻占彰武时的"一石三鸟"幻梦,
到辽西溃散时的玉米地逃亡,只用了短短二十天。
这二十天里,他没缺装备,美式坦克还在河滩上试炮,没少粮草,
沈阳运来的罐头堆满仓库,缺的是一句"立刻西进"的决断,
犹豫,让他成了蒋介石集团战略混乱的牺牲品,也成了被动决策必败的铁证。
后来蒋介石在日记里骂廖耀湘"无能",钢笔尖戳穿了纸页,却没提自己三天三变的命令:
先是严令"不惜一切代价援锦",见彰武得手又改口"相机行事",
蒋介石
锦州破城当天再发急电"着即西进攻取锦州";
国民党军复盘辽沈战役,参谋们在南京的会议室里吵了三天,
最后只在报告里写"共军行动过于迅速,超出预判",
却避谈统帅部与前线将领互相猜忌,卫立煌怕廖耀湘拥兵自重,
廖耀湘怕蒋介石让他当炮灰,连兵团参谋长都在日记里写:"进退失据,将帅离心"。
其实他们都懂:棋盘上最该被弃的,从来不是某个将领,
而是那个永远在"等一等""看一看"的被动决策机制,是卫立煌的"稳扎稳打",
是廖耀湘的"静观其变",是蒋介石在南京办公室里拍脑袋的朝令夕改,
这些加在一起,把十万精锐送进了辽西的玉米地,也把整个东北送进了东野的包围圈。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