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亿招标潮启动!30台“人造太阳”将落地,A股3家掌控核心环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8 11:19 1

摘要:10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向国际社会重磅推介:安徽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预计2027年竣工,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

10月25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向国际社会重磅推介:安徽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预计2027年竣工,有望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实现聚变发电的装置。

据科创板日报报道,浙商证券指出,除BEST项目外,今年核聚变领域的多个项目已开启招标,且均拟计划在2027-2028年完成建设并启动点火 。据统计,2025-2030年间或有超30台装置陆续落地,总投资超3000亿元。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近日表示,过去三次工业革命,大幅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们的底层逻辑都在于能源进步,而聚变能带来的工业革命预计大于前三次总和。

成本构成方面,西部证券明确拆解托卡马克装置成本:磁体系统占比28%、真空室内构件占17%、真空室占8%,这三大高价值环节成为企业必争之地,而超导磁体作为提升约束效率的核心路线,更随技术成熟迎来扩容加速期。

在这场科技自立自强的赛道上,A股3家企业已凭借技术壁垒占据核心份额。

磁体是“人造太阳”的“心脏”,超导材料则是磁体的“核心芯片”,西部超导作为全球唯一实现NbTi锭棒、线材、磁体全流程生产的企业,牢牢掌控这一28%成本占比的关键环节。其低温超导线材是ITER项目中国唯一供应源,2025年三季度单季新签BEST项目订单就达1.5亿元,全年聚变订单有望突破4亿元,同时产能加码200吨应对爆发需求。从“星火一号”混合堆18亿元订单到多台装置批量供货,公司以42%的超导业务毛利率,将磁体领域的“中国话语权”握在手中。

真空室内构件是约束等离子体的“贴身铠甲”,占装置成本17%,安泰科技在此领域市占率高达80%。公司自主研发的钨铜偏滤器、包层第一壁等核心部件,抗烧蚀与耐辐照性能国际领先,不仅拿下BEST项目超3亿元新增订单,更垄断ITER项目80%以上采购份额。从“中国环流三号”到海外顶尖装置,其产品实现从“进口依赖”到“全球供应”的跨越,还牵头制定该领域国家标准,成为真空室内构件的“规则制定者”。

真空室作为聚变反应的“密闭座舱”,虽占比8%却承载核心功能,上海电气是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供应商,包揽外真空杜瓦、真空室及内外冷屏三大核心部件制造。依托核岛主设备国内第一的市占率优势,公司产品覆盖真空容器、磁约束部件等全链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增36.4%,随着多台装置招标推进,真空室订单将持续放量。

2030年的那盏聚变电灯已进入倒计时,在这场终极能源革命中,中国企业不仅要实现技术领跑,更要以产业链自主化优势,掌握未来能源的定义权——而这些A股硬核公司,正站在这场2.26万亿盛宴的最前排。

来源:阁中品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