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以编年体的形式,将战国至五代十国 1362 年的历史长河徐徐展开,其中不仅有王朝的兴衰交替,更蕴含着无数的政治智慧与人生哲理。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以编年体的形式,将战国至五代十国 1362 年的历史长河徐徐展开,其中不仅有王朝的兴衰交替,更蕴含着无数的政治智慧与人生哲理。
在《资治通鉴》记载的众多帝王中,有这样一类皇帝,他们耳根软,容易被身边的人或言论左右,其决策常常偏离国家的长远利益,最终导致王朝走向衰落。他们身处权力的巅峰,却因缺乏主见与决断力,在各种势力的裹挟下,一步步失去对局势的掌控。这不禁让人思考,在权力的舞台上,耳根软的皇帝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他们的决策又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让我们走进《资治通鉴》,探寻那些耳根软的皇帝的故事,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成为当时的时代焦点。公元前 494 年,夫椒之战爆发,越国在这场战争中一败涂地,勾践率领着仅存的五千残兵败将,被吴军围困于会稽山。此时的越国,岌岌可危,亡国之祸近在眼前 。
面对如此绝境,勾践采纳了大夫文种、范蠡的建议,派文种带着大量的美女、财宝去贿赂吴国太宰伯嚭。伯嚭在收下贿赂后,在夫差面前极力为越国求情,劝说夫差接受越国的投降 。与此同时,越国还献上了西施、郑旦等美女,她们以娇柔之态和温婉软语,逐渐软化了夫差的心。
伍子胥深知越国的威胁,他心急如焚,多次向夫差进谏:“勾践为人能坚韧吃苦,如今不彻底消灭越国,日后必成大患。上天将越国赐予吴国,这是难得的机会,大王切不可错失 !” 然而,夫差夜夜沉浸在美人的温柔乡中,早已被西施、郑旦的软语所迷惑,对伍子胥的忠言逆耳充耳不闻。他摇了摇头,说道:“子胥多虑了,勾践已如此落魄,越国也已残破,不足为惧 。”
就这样,夫差轻易地放过了勾践,同意越国投降,并让勾践入吴为奴。这一决定,犹如在吴国的后院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为日后越国的复仇埋下了种子。夫差耳根软,被眼前的短暂和平与美人的软语所蒙蔽,忽视了越国潜在的威胁,最终养虎为患 。
七年后,越国表面上对吴国恭顺无比,暗中却在休养生息,图谋复国。伍子胥敏锐地察觉到了越国的威胁,他多次劝谏夫差,提醒他要警惕越国,先解决越国这个心腹大患,再图谋北上争霸。然而,夫差一心想着北上中原,与齐晋等国争霸,对伍子胥的建议置若罔闻 。
太宰伯嚭早已被越国重金收买,他与越国暗中勾结,不断在夫差面前进谗言。他诬陷伍子胥说:“伍子胥自恃功高,对大王您的决策多有不满。他屡次劝谏不成,已有怨恨情绪,如今更是私通齐国,意图谋反 。”
夫差本就对伍子胥的多次劝谏心生厌烦,再加上伯嚭的谗言,他的心中对伍子胥的怀疑越来越深。最终,他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就轻信了伯嚭的话,赐给伍子胥属镂之剑,命他自杀 。
伍子胥接过宝剑,悲愤交加,他仰天叹道:“我辅佐先王,使吴国称霸诸侯,如今却被奸臣陷害。我死后,吴国必为越国所灭,吴宫也将沦为沼泽 !” 言罢,伍子胥自刎而死。夫差自毁长城,杀死了忠心耿耿、富有远见的伍子胥,使得吴国朝堂上再无能够制衡伯嚭、提醒他警惕越国的人。从此,吴国的朝政更加混乱,对越国的防备也日益松懈 。
伍子胥死后,再无人能阻止夫差北上争霸的步伐。公元前 482 年,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试图在中原地区确立吴国的霸主地位 。
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国内空虚之际,亲率大军突袭吴国。越军势如破竹,迅速攻破了吴国的都城,俘获了吴国太子友。夫差在黄池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他匆忙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后,急忙领兵回国 。
此时的吴国,已经陷入了混乱和困境。吴军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而越军则士气高昂。夫差多次组织反击,但都无法扭转局势 。公元前 473 年,越国再次兴兵,对吴国发起了最后的攻击。吴军节节败退,夫差逃上阳山,被越军重重包围 。
此时的夫差,望着周围的越军,想起了伍子胥当年的劝谏,悔恨交加。他长叹一声:“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而至此 !” 然而,一切都已经太晚了。夫差深知自己已无力回天,为了避免受辱,他拔剑自刎,吴国也随之灭亡 。
夫差耳根软,先是不听伍子胥的劝谏,放过了勾践,留下了后患;后又轻信伯嚭的谗言,赐死伍子胥,自毁长城。他在关键时刻总是被身边人的言语所左右,缺乏自己的判断和决断力,最终导致吴国在他的手中走向灭亡。夫差的故事,成为了《资治通鉴》中一个深刻的教训,警示着后人在面对重要决策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可耳根软,轻易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 。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赵国在赵武灵王的领导下,凭借 “胡服骑射” 的改革,军事力量迅速崛起,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 。赵武灵王一生有诸多传奇事迹,然而,他在继承人问题上的一系列决策,却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
赵武灵王最初立长子赵章为太子,赵章不仅是嫡长子,而且在赵国的对外战争中屡立战功,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武灵王对吴娃的宠爱与日俱增。吴娃为赵武灵王生下了儿子赵何,她的美貌与温柔让赵武灵王深陷情网 。
公元前 299 年,吴娃病重,她拉着赵武灵王的手,泪流满面地请求他改立赵何为太子。赵武灵王看着病榻上虚弱的吴娃,心中满是怜爱,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毅然决定废掉赵章的太子之位,改立赵何为太子 。
不久之后,赵武灵王更是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将王位传给了年仅十岁的赵何,自己则自称 “主父” 。他认为这样一来,自己可以摆脱繁琐的政务,专注于军事事务,实现赵国更大的霸业 。然而,他没有意识到,这一决定引发了赵国朝堂的权力动荡 。赵章失去太子之位后,心中充满了怨恨和不甘 。他看着年幼的赵何登上王位,自己却要向其称臣,这种落差让他难以接受 。而赵何虽然成为了赵王,但由于年纪尚小,朝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肥义等大臣手中 。赵武灵王则试图在幕后继续掌控权力,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权力结构 。
赵武灵王看着赵章失势后落寞的样子,心中渐渐生出了愧疚之情 。他觉得自己对赵章太过不公平,于是开始考虑补偿赵章 。他打算将赵国一分为二,让赵章在代地称王,与赵何分治赵国 。这一想法遭到了赵何及其支持者的强烈反对 ,肥义等大臣认为,这将严重破坏赵国的统一和稳定 。
李兑察觉到了赵武灵王与赵章之间的微妙关系,他深知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政治风险 。于是,他向赵何密奏:“主父与安阳君(赵章)关系日益密切,恐有不轨之心 。安阳君素有野心,若不加以防范,恐生变故 。” 赵何听后,心中十分忧虑 。
公元前 295 年,赵武灵王带着赵章和赵何前往沙丘宫游玩 。赵章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与田不礼商议后,决定发动叛乱,杀死赵何,夺回王位 。他们假传赵武灵王的命令,召赵何前来 。肥义察觉到事情不对劲,他担心赵何有危险,便决定自己先去探个究竟 。肥义一进入赵章的营帐,就被赵章的手下杀死 。
赵何得知肥义遇害后,立即命令高信率军抵抗 。同时,他派人向公子成和李兑求救 。公子成和李兑率领大军迅速赶到沙丘宫 。赵章的叛军在公子成和李兑的攻击下,很快就被击败 。赵章见大势已去,便逃到了赵武灵王的宫中,寻求庇护 。赵武灵王念及父子之情,收留了赵章 。
公子成和李兑包围了赵武灵王的宫殿,他们要求赵武灵王交出赵章 。赵武灵王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公子成和李兑商议后,决定强行攻入宫殿 。他们杀死了赵章,然后将赵武灵王困在了沙丘宫中 。
公子成和李兑深知,放走赵武灵王将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于是,他们下令:“宫中人后出者夷!” 宫中的侍从们纷纷逃出宫殿,只剩下赵武灵王一人被困在宫中 。
赵武灵王在沙丘宫中,陷入了绝境 。他无法逃脱,也得不到外界的援助 。宫中的食物很快就被吃光了,他只能在宫中寻找野果、鸟蛋充饥,甚至掏鼠洞寻找食物 。就这样,曾经叱咤风云、推行 “胡服骑射” 让赵国走向强盛的一代雄主,在饥饿与孤独中苦苦支撑了三个月 。当宫中再也没有可吃的东西时,赵武灵王最终倒在了冰冷的宫殿里,结束了他传奇而悲凉的一生 。
赵武灵王的死,是他耳根软、缺乏决断力的结果 。他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先是废长立幼,后又想分裂赵国,补偿长子 。他被李兑等大臣的言论所左右,没有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决策 。在面对赵章的叛乱时,他又优柔寡断,既想保护赵章,又无法平息赵何及其支持者的愤怒 。最终,他被困沙丘宫,饿死在宫中,成为了天下人的笑柄 。 赵武灵王的悲剧,警示着后人,作为领导者,在面对重大决策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立场,不可耳根软,轻易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 。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宫平台 。这本是秦朝皇位正常交替的关键时刻,然而,一场惊天阴谋却悄然上演 。
中车府令赵高,这个野心勃勃的宦官,深知扶苏与自己的政治理念相悖,一旦扶苏即位,自己必将失势 。于是,他打起了篡改遗诏的主意 。赵高找到丞相李斯,以扶苏即位后李斯的相位不保为诱饵,成功说服了李斯与他合谋 。他们伪造了秦始皇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死扶苏 。
诏书送到上郡,扶苏看到诏书后,悲痛欲绝,他对蒙恬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 !” 言罢,便要自杀 。蒙恬却觉得事有蹊跷,他劝阻扶苏说:“陛下在外巡游,并未立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守边,公子您为监军,这是天下重任 。如今仅凭一纸诏书,就要我们自杀,怎能不怀疑其中有诈?不如先向陛下申诉,若申诉无果,再死也不迟 。” 然而,扶苏心地仁厚,他早已被赵高的谣言所迷惑,认定父亲真的要赐死自己 。他对蒙恬说:“陛下当年派我到上郡,就是对我有所不满 。如今又要赐我死,我又何必再去申诉 。” 最终,扶苏不顾蒙恬的劝阻,自杀身亡 。
胡亥轻信赵高、李斯伪造的诏书,赐死扶苏,使得秦朝失去了一位贤明的继承人 。扶苏素有贤名,他若即位,或许能够纠正秦始皇时期的一些暴政,推行仁政,让秦朝的统治更加稳固 。而胡亥的这一行为,不仅破坏了秦朝的皇位继承秩序,也让朝廷内部人心惶惶,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
扶苏死后,蒙恬成为了赵高的心头大患 。蒙恬手握三十万大军,是秦朝北方边境的守护神,他的军事才能和威望让赵高深感忌惮 。于是,赵高又开始在胡亥面前诬陷蒙恬 。
赵高对胡亥说:“蒙恬的弟弟蒙毅,曾在秦始皇面前说陛下的坏话,阻挠陛下被立为太子 。如今蒙恬在外手握重兵,恐怕他会因为蒙毅的事情而心生怨恨,图谋造反 。” 胡亥本就对蒙氏兄弟心存疑虑,再加上赵高的不断谗言,他对蒙恬的怀疑越来越深 。最终,胡亥派使者前往蒙恬的军营,赐死蒙恬 。
蒙恬接到赐死诏书后,心中悲愤不已 。他对使者说:“我蒙家三代为秦将,为秦朝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 。如今我手握三十万大军,虽被囚禁,但只要我一声令下,足以起兵造反 。然而,我深知忠义不能抛弃,我不能辱没先人的教诲,也不能背叛先帝的恩情 。我之所以甘愿赴死,是为了坚守忠义 。” 使者却不为所动,催促蒙恬自尽 。蒙恬无奈,只得吞药自杀 。
胡亥轻信赵高的谗言,赐死蒙恬,自毁长城 。蒙恬是秦朝的军事支柱,他的死使得秦朝北方边境的防御力量大大削弱 。匈奴得知蒙恬已死,便趁机侵扰秦朝边境,给秦朝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同时,蒙恬的死也让秦朝的将领们寒心,他们对胡亥和赵高的统治失去了信心,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又一颗定时炸弹 。
胡亥即位后,在赵高的怂恿下,继续推行暴政 。他大修阿房宫,征发大量民夫,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同时,他还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痛下杀手,将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子女全部杀害,手段极其残忍 。在胡亥的统治下,秦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百姓们对秦朝的统治充满了怨恨 。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各地纷纷响应,秦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胡亥却依然沉迷于享乐,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 。他将朝政大权全部交给赵高,任由赵高胡作非为 。
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在朝堂上上演了 “指鹿为马” 的闹剧 。他指着一头鹿对胡亥说:“这是一匹马 。” 胡亥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怎么把鹿说成马呢?” 他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有的沉默不语,有的为了讨好赵高,纷纷附和说这是马 。那些坚持说是鹿的大臣,事后都被赵高暗中杀害 。通过这场闹剧,赵高彻底掌控了朝堂,胡亥成为了他手中的傀儡 。
随着起义军的不断逼近,赵高害怕胡亥追究责任,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 。公元前 207 年,赵高派女婿阎乐率领党羽千余人,假称皇宫内将有变乱,杀入胡亥所在的望夷宫 。胡亥惊慌失措,他万万没想到,曾经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赵高,竟然会背叛自己 。胡亥哀求阎乐饶他一命,他愿意放弃皇位,做一个郡王,甚至是万户侯、普通百姓 。然而,阎乐毫不留情地拒绝了他 。最终,胡亥在绝望中自杀,时年二十四岁 。
胡亥死后不久,刘邦率领起义军攻入咸阳,秦朝宣告灭亡 。胡亥耳根软,轻信赵高的谗言,一步步走向了深渊 。他的偏听偏信,不仅让自己丢了性命,也让秦朝这个庞大的帝国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就走向了覆灭 。胡亥的故事,成为了《资治通鉴》中一个深刻的反面教材,警示着后人要明辨是非,不可轻信谗言,否则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
唐文宗李昂,这位在唐朝历史转折期登上皇位的帝王,初登基时,也曾展现出中兴大唐的雄心壮志 。他恭俭儒雅,悲悯仁慈,平日里十分注重节俭,下令放出宫女三千余人,释放五坊鹰犬,裁减冗员,试图以此减轻百姓的负担,恢复朝廷的清明 。他常常手不释卷,一心想要以唐太宗为榜样,重振日渐衰落的大唐王朝 。
然而,唐文宗空有一腔抱负,却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暴露出了严重的性格缺陷 —— 耳根软,缺乏决断力 。在面对复杂的朝政问题时,他常常犹豫不决,难以做出坚定的决策 。比如,在对待藩镇问题上,他时而想要强硬打压,时而又担心引发叛乱,态度摇摆不定 。这种优柔寡断的性格,使得他在处理政务时常常错失良机,无法有效地推行自己的政策 。
唐文宗在位期间,朝廷中牛李党争愈演愈烈,成为了困扰朝政的一大难题 。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郑覃为首的李党,两党之间为了争夺权力,相互倾轧,争斗不休 。他们在官员任免、政策制定等方面各执一词,常常在朝堂上争吵得不可开交 。
唐文宗在这场党争中,不仅未能发挥出皇帝应有的制衡作用,反而被两党的言论所左右,显得无所适从 。宰相杨嗣复打算向朝廷推荐提拔李宗闵,担心被郑覃阻拦,于是先让宦官在宫中私下向文宗建议 。文宗上朝时对宰相说:“李宗闵被贬到外地多年,应当授予一个职位 。” 郑覃坚决反对,他认为李宗闵过去朋比为党,扰乱朝政,不宜再召回朝廷任职 。陈夷行也附和道:“李宗闵是卑鄙小人,陛下不应重用 。” 杨嗣复则反驳说:“处理问题要公道,不可只凭爱憎 。” 文宗听了各方的意见后,犹豫不决,先是说可以让李宗闵担任一个州刺史,后又在郑覃的坚持下,同意让李宗闵担任洪州司马 。在这个过程中,文宗完全没有自己明确的判断,只是在两党的争论中试图寻找平衡,却始终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
两党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官员调动频繁,许多清正廉洁、为国尽忠的官员成为了党派之争的牺牲品 。唐文宗对此深感无奈,他曾发出 “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的感慨 。然而,他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平息党争,反而在两党的不断拉扯中,逐渐失去了对朝政的掌控力 。宦官们则趁机在两党之间周旋,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使得唐朝的政治局势更加混乱 。
唐文宗对宦官专权的局面深恶痛绝,他一心想要铲除宦官势力,夺回皇帝的权力 。为此,他选中了忠厚正直的宋申锡,将其提拔为宰相,与他秘密谋划清除宦官 。宋申锡也决心为朝廷铲除这一隐患,他认为应先斩断宦官首领王守澄的羽翼,于是把目标转向了依附于王守澄的大臣郑注 。宋申锡把暗杀郑注的任务,交给了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京兆尹王璠 。
然而,王璠是一个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的小人 。他认为皇帝无法驱逐王守澄,为了自身的利益,竟然把暗杀郑注的密令告诉了王守澄 。王守澄得知宋申锡和唐文宗的密谋后,隐忍不发,与郑注商量如何将宋申锡彻底清理掉 。郑注想出一计,诬告宋申锡想要拥立漳王李凑为帝 。神策都虞侯豆卢著在唐文宗和大臣们面前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所谓的谋反情节,还拿出了伪造的李凑内官贿赂宋申锡的证据 。
唐文宗竟然轻信了这些诬陷之词,对宋申锡产生了怀疑 。王守澄又拿出一份秘密调查宋申锡的报告交给唐文宗,进一步揭发宋申锡的 “阴谋” 。唐文宗害怕宋申锡掌控朝堂,成为下一个权臣,在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就下令将宋申锡贬为开州司马 。尽管大理卿王正雅、宰相牛僧孺等大臣接连上书请求重审此案,认为宋申锡没有谋反的动机,但唐文宗依然没有改变主意 。最终,宋申锡含冤而死,死在了贬谪之地 。
宋申锡冤案的发生,充分暴露了唐文宗识人断事不明的弱点 。他轻易地相信了宦官的谗言,自毁长城,使得朝廷中铲除宦官的力量遭受了重大打击 。此后,宦官势力更加猖獗,唐文宗也彻底失去了对朝政的控制权,沦为了宦官手中的傀儡 。他曾对当值学士周墀感慨叹息:“朕受制于家奴,境遇恐怕不如受军阀控制的周王朝末任赧王姬延、东汉王朝末任汉献帝刘协 。” 说罢,不禁流下眼泪,滴湿衣襟 。此后,唐文宗心灰意冷,不再上朝,最终在抑郁中去世 ,年仅三十一岁 。唐文宗的悲剧,是他耳根软、缺乏决断力的必然结果 。他的统治不仅未能挽救唐朝的衰落,反而使得唐朝在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加速了唐朝走向灭亡的步伐 。
从《资治通鉴》中这些耳根软的皇帝的故事里,我们能深入剖析出他们耳根软的深层原因 。
信息源的单一与局限是重要因素之一 。在古代宫廷中,皇帝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狭窄,往往依赖于身边的大臣、宦官或亲信 。像夫差,他主要的信息来源就是伯嚭等近臣的进言,以及西施等美人在枕边的话语 。这些人出于自身利益,会选择性地提供信息,甚至歪曲事实 。伯嚭为了私利,隐瞒越国的真实意图,对夫差进行误导 。而西施则凭借美貌与柔情,让夫差沉浸在温柔乡中,对越国的威胁视而不见 。皇帝被局限在这样片面的信息环境中,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
情绪先行也是皇帝耳根软的一个关键原因 。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各种建议时,皇帝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赵武灵王在继承人问题上,就被自己的情感所左右 。他对吴娃的宠爱,使他在立储这件事上失去了理智,轻易地废掉了原本的太子赵章,改立赵何 。后来,他又因为对赵章的愧疚之情,想要分裂赵国,补偿赵章 。这种被情绪主导的决策,严重破坏了赵国的政治稳定 。
代价后置效应同样不容忽视 。皇帝的决策往往不会立即产生明显的后果,这使得他们在做决策时容易忽视潜在的风险 。胡亥在赵高的怂恿下,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如赐死扶苏、蒙恬,继续推行暴政等 。在当时,他并没有感受到这些决策带来的直接危害,反而在赵高的奉承下,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快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错误决策的后果逐渐显现,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资治通鉴》中这些耳根软的皇帝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与启示 。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在做出决策时,都应该保持理性,不被情绪左右 。当我们面临各种选择和建议时,要冷静分析,不被表面的言辞所迷惑 。在商业领域,企业领导者在制定战略决策时,不能仅仅因为某个项目看起来很诱人,或者受到身边人的鼓动,就盲目投资 。而是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以理性的思维做出决策 。
多源验证信息至关重要 。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单一的信息来源,而应该广泛收集信息,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 。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且复杂,真假难辨 。我们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相互印证,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在面对网络上的各种谣言和不实信息时,我们要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和传播,而是通过官方渠道、权威媒体等进行核实 。
延迟决策也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当我们面临重大决策时,不要急于做出决定,而是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分析 。很多时候,冲动的决策往往会带来后悔的结果 。在投资股票时,不能仅仅因为一时的市场波动,就匆忙买卖股票 。而是要对市场趋势、公司基本面等进行深入研究,在充分了解情况后再做出决策 。
建立公开透明的决策审计机制,能够对决策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决策中的问题和失误,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在政府决策中,通过公开决策过程和结果,接受公众的监督,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对于企业来说,建立内部的审计机制,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问题,避免损失 。
《资治通鉴》中那些耳根软的皇帝的故事,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他们的经历警示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他人的意见轻易左右,以理性、审慎的态度做出决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避免陷入困境,走向成功 。
回顾《资治通鉴》中这些耳根软的皇帝的故事,夫差因美人软语与佞臣谗言,错失灭越良机,最终国破身死;赵武灵王在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决,被同僚谗言左右,引发内乱,饿死沙丘;胡亥轻信赵高谣言,赐死扶苏、蒙恬,导致秦朝迅速走向灭亡;唐文宗虽有中兴之志,却因耳根软,在牛李党争与宦官专权的乱局中失去对朝政的掌控,抑郁而终 。他们的经历令人唏嘘,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选择和建议,有时也会像这些皇帝一样,受到他人的影响,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 。当我们在选择职业道路时,可能会因为家人的期望、朋友的建议而动摇自己的初心 。在投资时,可能会被所谓的 “专家” 意见所迷惑,盲目跟风,导致损失 。然而,我们不能让这些外界因素左右我们的判断 。我们要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在面对他人的意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甜言蜜语或激烈言辞所迷惑 。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各种意见的合理性,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避免陷入困境 。
来源:微笑着读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