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还记得刚入学那天,阳光正好。我提着行李,第一次走进北外,心里既忐忑又兴奋。选择柬埔寨语,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一条“冷门”的道路,但正是这份语言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我,也正是这门语言让我在北外的四年,拥有了充实、广阔的大学生活。
我在北外学
亚洲语种
是什么体验?
亚洲,是腓尼基人眼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亚洲,以最大的陆地面积承载世界大半的人口。
1954年,亚非会议我们发出中国声音。
1961年,北外亚非语系应运而生。
我在北外学亚洲语种是什么体验?
让我们跟随学长学姐的脚步,
走进北外,走进亚洲学院。
22级 柬埔寨语 娄天琦
还记得刚入学那天,阳光正好。我提着行李,第一次走进北外,心里既忐忑又兴奋。选择柬埔寨语,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一条“冷门”的道路,但正是这份语言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我,也正是这门语言让我在北外的四年,拥有了充实、广阔的大学生活。
一、学习生活:
语言的日积月累,思想的润物无声
亚洲学院柬埔寨语教研室目前共有四位老师,他们既专业严谨,又亲切温暖。从发音到语法,从新闻翻译到口译训练,每一节课都能感受到他们对教学的热情。记得刚开始学柬语时,面对复杂的字母表和语音系统,我常常一头雾水。但老师总是耐心指导,用贴近生活的例子帮助我们理解。渐渐地,我能听懂新闻,读懂文学,也能自信地用柬语表达思想。
同时,作为新华社多语种国际传播实验班的学生,我还系统学习了国际新闻与传播课程。新闻采访、稿件写作、短视频制作等实践课让我更清晰地理解语言背后的传播力量。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世界声音的媒介。
二、学院活动:在成长中学会担当与合作
在学院活动方面,亚洲学院、非洲学院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亚非巡礼”、“新生晚会”、“趣味运动会”等,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展示了亚非学子的青春风采。同时我在学生会先后担任干事、部长、主席,参与亚非巡礼和其他活动策划与统筹,切身感受到学院团学工作的务实高效、活力满满。
三、文化体验:
从课堂走进对象国,从语言走进文化
大三上学期,我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奖学金资助,前往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交流学习。第一次踏上《吴哥的微笑》所描绘的神秘国度,一切都那么新鲜:高棉文字在街头闪烁,佛塔在夕阳中静默,柬埔寨朋友们的微笑真诚而温暖。
在留学期间,我积极参加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组织的活动,参与文化交流、志愿服务,也在课堂之外走访了吴哥古迹与乡村学校。那段时间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北外学习语言的作用,它让我能够直接倾听、沟通、分享,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学的专业。
四、社会实践:
从课堂走向社会,从新闻中见证时代
语言学习最终要走向实践。大二暑假,我进入新华社总社音视频部实习,参与了国际新闻内容的制作与编辑工作;留学期间,又在新华社金边分社实习,亲身参与新闻报道。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金边,我都深刻感受到媒体人用语言与世界对话的力量。
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社会实践,更深化了我对新闻工作者行事逻辑的理解。
五、写给未来的学弟学妹
在北外与柬埔寨语打交道的四年,我不仅掌握了一门新语言,更借此机会走向世界,用自己的真才实学真正做到了把中国介绍给世界。
期待,未来我们可以一起把中国继续介绍给更广阔的世界!祝愿,大家所愿皆所得!
23级 泰语 陈炫伟
在北外学习泰语:
是泰语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泰语?
我是北京外国语大学2023级泰语专业的陈炫伟,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我在北外三年的泰语学习生活。
如题,刚入学时外教老师便在新生见面会的时候提了这个问题:是泰语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泰语?与大部分同学相反,当时的我给出的答案是:我选择的泰语。作为一名广东人,我曾在填写保送志愿的时候特意了解了各个语种的一些信息,我知道泰国的华人有很多,我便猜测对于当初南下的广东人是否会对泰语有点影响?结果不出所料,如果你会白话或者潮汕话那会更容易上手泰语,出于对学习相似语言的熟悉与便利的考虑,我便把泰语放在了第一个保送专业志愿。
一、泰语学习,สวัสดีครับ
泰语跟中文有些相像,也是通过拼读来读出词语,而不是每个词语都需要单独记发音,在刚入学的时候,最难的就是认“蝌蚪”和读“蝌蚪”,我们需要辨认各个中辅音、高辅音、低辅音在词语中的作用,并通过拼读规则把它读出来,半个学期过去了可能还存在认词障碍。大家都会说的“萨瓦滴卡”这句泰语“สวัสดีครับ”便涉及到了前引字、尾辅音、声调变化等诸多规则。除此之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泰国社会与文化”这门课,我们通过相关书籍和老师口述了解近现代的泰国模样,为我们后续深入了解奠定了基础。期末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任意一个有关泰国的方面进行期末论文的写作,大家的选题都很有特色,有专注历史改革的,有专注经济危机的,更有甚者挑了泰国的“颜色”文化进行研究。也是通过论文汇报让我们接触到了更广阔的泰国,魅力无法抗拒的泰国。早在大一的时候泰语专业便受到泰国大使馆的邀请前往参加活动,当时还是大一的我作为大一的学生代表上台用泰语给大使馆致谢,并在银装素裹的北京体验到了使馆的小小“雪仗”,也吃到了很好吃的泰餐,并且成为了我在北京介绍泰餐的唯一指定餐馆。泰语学习之初的小小成果都让我体会到了学习一门新语言,好比剥开了一个丰满的石榴,等待我的是将一颗颗饱满的果粒吃入口中。
步入新年级之后,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各种词语的全称,例如黎明寺,它的简写是วัดอรุณ,而它的全称则是วัดอรุณราชวรารามราชวรมหาวิหาร,外教老师在大二特别喜欢让我们背诵很多类似的词语的全称,此外,在中泰建交五十周年的演讲比赛上,我的稿子里引用了诗琳通公主的封号,长到我已经截取了一部分但还是占据了三行的长度,为了流畅的念出该封号,我在上场前还在心里默念这句“长难句”。
(上图为使馆活动纪念证明)
(外教为了我们练习弹舌音出的句子)
(提到的泰餐馆装修一角)
二、学习泰语,看到的是民生、经济、政治
刚开始学泰语的时候,我还没意识到泰语正在悄悄改变我的生活。可当一个个词汇开始有了温度,我发现我看到的泰国,变得不一样了。
第一次听懂的是街头摊贩在抱怨油价太贵,他一边笑,一边说着“แพงขึ้นทุกวันเลยนะ(每天都在涨价啊)”。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微笑国度”的笑容,并不只是浪漫的符号,它藏着生活的重量。后来我开始看泰国新闻,看懂了“เศรษฐกิจ(经济)”“การเมือง(政治)”这些宏观词汇,新闻里讨论的不再是遥远的宏观数据,而是某个城市的小商贩、某位农民的收成、某群年轻人对未来的焦虑。
学得越久,我越发现语言是一把钥匙。它让我推开了泰国社会的真实之门。通过泰语,我能听懂出租车司机对政府政策的议论,也能看懂学生在社交媒体上为理想发声的帖子。当我第一次完整读懂泰国议会的新闻稿,那些复杂的政治讨论、微妙的语气、带情绪的句式,突然让我觉得“政治”这件事不再是冰冷的标题,而是一种有温度的争论,一种关心公共命运的方式。
后来有一次,我读到一篇关于泰国地方经济复苏的报道。文中提到的企业主、工人和市场,都在用泰语表达着他们的努力与对生的希望。那一刻我才明白,语言并不只是沟通的工具,它更像是一种理解的方式。只有听懂他们的语言,才能真正听懂他们的生活。
面对“学泰语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时,我有了答案:学泰语让我看到一个更真实的泰国。它让我看到笑容背后的辛劳、经济数据下的故事、政治议题中的思考。语言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与另一个国度的生命心脏共鸣。
(北外举办的宋干节活动)
(泰语专业部分同学北外举办的宋干节活动候场照片)
三、留在结尾
我未曾想过语言有多大的魅力,在走上外语保送的路我才意识到我必须重新审视语言对我的意义,语言从来不只是沟通的工具,它更像是一条隐秘的河流,流经时间、文化与人心。当我学会用泰语说出第一个完整的句子时,我仿佛在另一片土地上重新出生了一次。那一刻,我听见的不只是发音的起伏,而是另一种生活节奏的呼吸,是一个民族在词与词之间流淌的情感。泰语教会我的,并不只是声调与语法,而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温柔却不失锋芒,含蓄却又饱含力量。
我常想,也许语言学习的终点,不是流利地说话,而是能够以那种语言去感受世界的脉搏。去听懂一个国家的笑与泪,去理解一种文化的尊严与坚持,去让自己的心与陌生的灵魂产生共鸣。泰语让我明白,理解的深度,往往决定了共情的宽度。学会一门语言,其实是学会在多重声音中找到自己的回声。
于是我终于懂了,那句外教当年的提问——“是泰语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泰语?”也许都不是。是我们在语言的长河中彼此靠近,是那股渴望理解世界的心,让我在无数声调的起落里,看见了更辽阔的自己。语言带我远行,而我终将在它的回音中,学会以温柔与坚定,去拥抱这个复杂而美丽的世界。
22级 土耳其语 张曼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好,我是亚洲学院2022级土耳其语专业的张曼,很荣幸收到招生办的邀请,能够以文字的形式,和大家分享我的大学生活。三年前,我通过综合评价来到北外。这个选择并非偶然,考上北外是我当时坚定且唯一的目标,尘埃落定那一刻,也是为自己多年的梦想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初入校园,在激动之余,更多的是忐忑。土耳其语对我来说完全陌生,我需要从零起步开始学习,况且在四年的时间里掌握一门新的语言并非易事。我们的专业学习不仅涵盖土耳其语听说读写,还包括土耳其的社会文化、历史、文学等国情类课程,完备的课程体系培养了我们扎实的外语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专业隔年招生、小班教学的模式,让老师更能关注到每一位同学,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予我们更多帮助和指导。
从大二那年起,我开始进行社会实践和职业探索。跳出只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学习语言的意义更加具像化地呈现在我面前。依托语言优势,我在科研和实习实践方面都收获了许多未曾设想的宝贵机会,也认识了许多学习中文的土耳其朋友。从四大咨询所,到互联网大厂,利用小语种的“稀缺性”,我从语言学习出发,主动拥抱时代的变化,探索了更多复合型的可能。
过去三年里,学生工作亦贯穿了我的大学生活。在学生会,我怀揣热爱与初心,先后担任干事、部门负责人、主席团成员,参与了新生风采大赛、草坪音乐节、电影路演、随机舞蹈等等一系列活动的策划及执行工作。于我而言,学生会是我学习生活之余的精神寄托之一,也是我大学阶段成长蜕变的见证。在这里,我和同事可以为了活动顺利进行加班加点,也可以互相倾诉和依靠,我因此收获了不少大学阶段重要的朋友。
(草坪音乐节)
(冠军北外行)
(电影进校园)
在学生工作之外,学院组织的特色文化活动,同样为我的大学生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迎新晚会,到亚非巡礼,再到万国博览会,我和同学一起演唱土耳其歌曲、布置摊位、策划互动小游戏……这些活动,让知识不只局限于课本,体验也成为了我理解、亲近对象国文化的生动窗口。大二下学期,我与同学组队参加了学院举办的首届“亚非之声”首都高校亚非语种配音大赛,最终获得二等奖。我们一起剪辑视频、翻译字幕、模仿角色的声音和语气。小时候喜欢英语配音的爱好,如今在土耳其语学习中找到了延续。
(万国博览会)
(配音比赛)
我相信,在北外的语言学习生活会赋予每位学子独一无二的体验,并在未来的某个瞬间为你们带来意外的惊喜与机会。北外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氛围,会让每个人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擅长所在,发现更广阔的人生可能。完备的教学、丰富的活动与复合的培养模式,会给予你们足够的底气与动力,去追寻并实现自己的梦想。
自由、浪漫、希望。
是北外生活的代名词。
兼容并蓄,博学笃行。
是每个北外学子的座右铭。
北外生活仍有许多精彩尚未发现,
敬请期待下期Insight BFSU!
采访|陆海天 赵橙 忻靖寒
文案|陈钰雯
封面|王昭文
排版|宋朗
审核|张蔼湲 丁语嫣 张卓阳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