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50正常吗?张文宏院士提醒:控制心率需注意3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22:24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6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人说,心跳慢就是长寿的象征,也有人担心心率低是不是心脏出问题了。最近一位52岁的跑步爱好者在体检中心测出静息心率只有50次/分,顿时紧张得不行。医生却笑着说:“别慌,这可能是心脏健康的表现。”

那心率低到底算不算病?什么样的心率才是“刚刚好”?张文宏院士曾提醒:心率过快或过慢都不是好事,控制心率,关键看这几个细节。

正常成年人的静息心率通常在60到100次/分之间,这是医学公认的参考范围。但这并不代表低于60就一定不正常。

如果你是经常锻炼、运动量大的人,比如长跑、游泳、自行车爱好者,心率低到50甚至45次/分,在没有不适的情况下,很可能是心脏功能强大、效率高的体现

但如果你是久坐不动、没有运动习惯的人,静息心率却低于50,甚至伴随头晕、乏力、胸闷、黑朦等症状,那就不容忽视了。

医学上称心率低于60次/分为_窦性心动过缓_。 如果没有症状,属于生理性变化;但如果伴随供血不足症状,或者心率低于40次/分,就有可能是病理性,需进一步检查。

有人觉得心跳快点没关系,反应快、精力足。但医学研究早就指出,过快的心率,反而是心脏的负担。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发表一项研究,分析超过11万人的长期随访数据发现:静息心率每增加10次/分,死亡风险上升15%。 这并非危言耸听。

心跳过快意味着心脏每分钟泵血次数多,但效率下降,心肌耗氧量增加,长期下来会加重心脏负荷,诱发心衰、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

尤其是静息心率大于80次/分的年轻人,更要警惕生活作息、饮食、情绪等因素影响心率,及时调整,避免“年轻心脏老化”。

目前并没有“理想心率”的统一标准,但多数心脏科医生认为,“安静状态下心率维持在60~75次/分之间”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张文宏院士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提到,疾病预防不止靠药,更靠日常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心率,也离不开这3个关键点:

1. 睡眠规律,是心率稳定的“守门人”

长期熬夜、作息紊乱,会打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节律,导致心率升高、心律不齐。而规律睡眠可以让副交感神经主导夜间节律,心跳自然放缓,心脏得以休息。

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尽量在23点前入睡,避免频繁熬夜和昼夜颠倒。

2. 控制情绪波动,是防止心跳失控的第一步

压力、焦虑、愤怒等情绪,会促使肾上腺素释放,直接导致心率飙升、血压上升,长期下去容易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

学会情绪管理,对心率控制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慢跑、听音乐等方式缓解紧张。保持情绪稳定,其实就是在养护心脏。

3. 适度有氧运动,是让心脏“更省力”的秘诀

心率低并不等于身体虚弱,相反,规律运动能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减少心跳次数,提高供血效率。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行等。长期坚持的人,往往静息心率更低,心脏更年轻。

但要注意,剧烈运动反而可能引发心律不齐,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

如果你心率偏低,且伴有以下症状,建议尽快就诊:

持续头晕、乏力,走路容易气喘;

出现胸闷、胸痛,甚至黑朦;

晨起或夜间心率低于40次/分;

有晕厥史或家族心脏病史。

医生可能会建议做心电图、动态心电监测、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排除心律传导障碍或内分泌系统疾病等问题。

其实,心率就像血压一样,并非越低越好,而是要结合年龄、身体状况、是否运动等因素综合判断。

一个久坐不动的中年人突然心率降到50,很可能是健康警讯;但一个坚持晨跑10年的老人心率只有52,却可能是身体素质良好的表现。

心率,是身体对外界环境和内部调节的“晴雨表”。 正常范围内的波动很常见,但波动过大或持续异常,就要引起足够重视。

心率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反映的是心脏的工作状态、身体的健康水平,甚至是生活方式的“后视镜”。

别被“心跳慢就是长寿”或“心跳快是活力”的偏见误导。只有了解自己的身体语言,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健康的节奏。

参考资料: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心律失常管理指南(2023年版).
[3]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Resting Heart Rate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2021.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Sinocare三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