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莽英雄多成垫脚石,世家子弟借势腾达,起码在唐朝确确实实如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23:03 1

摘要:唐朝初年的历史大舞台之上,门阀士族与草莽英雄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彰显了一个阶层分隔严重的社会格局,在那个时代,流行着“草莽挑大梁,门阀收功劳”,短短几个字,却道尽了满腔的辛酸,也道出了底层人的苦楚。

唐朝初年的历史大舞台之上,门阀士族与草莽英雄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彰显了一个阶层分隔严重的社会格局,在那个时代,流行着“草莽挑大梁,门阀收功劳”,短短几个字,却道尽了满腔的辛酸,也道出了底层人的苦楚。

门阀士族在唐初的权力格局里盘踞已久,他们靠着世代积累的家族资源和血统背景,轻易就能进入皇室核心圈,甚至不需特别的才学或者能力就能占据高位。这样就让那些出身寒门的草莽英雄不管在战场上拼死搏斗,最后都只能成为门阀士族的政治工具,宫廷之中,草莽英雄的军功常被转为门阀稳固地位的资本,他们自己和子孙却难逃政治压制和阶层羁绊。

唐初政治环境里,出身几乎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写照,这种藩篱深植于政治、文化和社会规则之中,门阀士族依靠家族式权力网络牢牢掌控选官制度,进而把控了主要权力资源的分配,这也导致许多能力出众的普通人因出身寒门而难以施展抱负,只能被动接受门阀设置的规则。

李唐王朝的建立,离不开两个群体的支持,一个是关陇贵族为首的高门士族,一个是那些来自底层,靠自己拼杀上来的草莽英雄,对草莽来说,自己的拼杀不过是为门阀做嫁衣裳,那些门阀家族,靠着门第和资源,战后立马就重新掌控了政局,就算才干不行,照样能靠着血统名节爬到政治高峰,这样就维持住了长久以来的强势。

唐朝建立之后,虽然引入了科举制度,希望通过考试来选拔贤才,但科举制度在实施初期,并没有对阶级固化产生根本性的改变,高门士族依然拥有天然的优势。以清河崔家这样的世家大族为例,仅凭显赫的族谱和家族后台就能轻松获得高品级,寒门甚至普通人,即使参加了考试,也难以抵挡门阀弟子所享受的资源倾斜和特权,考试场上看似公平竞争,但座次安排、背后规则依然偏向门阀子弟。

再有就是那些为朝廷血战的草莽英雄,哪怕曾经奋战在沙场也不过如此。家中没有权贵支持,更没有名师教导,甚至连空谈帷幄也少之又少。即使是战场上的英雄归来也不过是被朝堂陈排而去。他们也不过是再无自家实力去创造可历的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代中国极少数的明君之一,他为唐朝开创了盛世,但他对门阀士族和草莽英雄的利用也相当现实,李世民清楚门阀的社会影响力和资源优势,所以将他们当作政权稳固的工具,同时他又不忘利用草莽英雄打江山,例如著名将领李靖,他打仗的时候不可一世,但在朝堂上却受制于门阀势力的压制,李靖虽功成名就,但他的家族后代却从未真正进入政治的核心,他的经历无一不在说明草莽英雄很难改变权力的天平。

就算是草莽英雄,他们浴血奋战,无数次的拯救国家,但是他们的付出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得不到相等的回报。宴席之上,功勋卓著的英雄,只能坐在末席,中央的位置,永远由那些门阀士族的长老占据。

唐初的门阀体系像是把权力牢牢地捆在家族的旗帜上,许多寒门学子和草莽英雄的后代只能在门阀的障碍里艰难地求生存。可这种状况并未永恒不变,在唐中期时,科举制度逐渐远离早期的不公平局面,更开始真正发挥作用来选拔人才,唐玄宗时期,科举逐步替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主要的选官途径,一些普通家庭的子孙也可以靠着考试进入官场,这场改革让寒门士人以及草莽英雄的后代第一次看到了希望。门阀子弟仍旧可凭借家族的资源和血统获得利益,但科举制度的发展开拓了些机会,进而使寒门学子占据到更多社会认可的机会。

草莽英雄的奋斗并不能直接改变门阀垄断的现状,但他们的奋斗从侧面推动了唐朝社会观念的转变,人们开始认识到,靠拼杀,靠才能可以得到尊敬和地位,这种思想的逐渐形成,使得后人开始对阶层固化进行反思和审视,到唐中期,社会改变才开始显现,寒门学子通过读书考试一跃而起,打破部分门阀的垄断,新的政治氛围开始酝酿。

草莽英雄的崛起与抗争意义不凡,虽然他们本身命运多舛,但他们是一群自社会边缘奔腾向不平的呐喊,是自暗夜奔逃寻求光明的向往,是在面对门阀的压抑与自身局限以后,依旧奔涌向前的积攒,在自己的生命之河中为自己家乡之流,积攒了变革的可能,也真正促使了阶级之间的通道松动。

纵观唐初历史,草莽英雄与门阀士族的矛盾,像时代的啼哭声一样,在矛盾之外竟在历史的长河里预示了社会的走向,门阀士族依靠家族的势力,子孙几代垄断了位置,不过他们终究是掩盖不了阶级的影响,草莽英雄或不能摆脱门阀的限制,但却用自己的汗血撬开了社会变革的大门,唐朝草莽英雄的命运给予后人的启示是尽管道路崎岖,但是历史总是在奋斗中呈现它进步的曙光。

来源:正义凛然青山mKirgT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