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著名书画家、禅茶文化研究者方竹先生正式被授予“禅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人”“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三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同期,“方竹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在北京揭牌成立,标志着中国非遗保护从“单一技艺传承”向“文化生态构建”迈出关键一步。
著名书画家、禅茶文化研究者方竹先生正式被授予“禅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人”“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三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同期,“方竹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在北京揭牌成立,标志着中国非遗保护从“单一技艺传承”向“文化生态构建”迈出关键一步。
艺术、非遗与国际传播的融合者
方竹、字圆慧,别署止希茶客,祖籍陕西,现居广东,其身份横跨艺术创作、非遗保护、国际文化交流三大领域,
艺术领域: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双会员,文化部画院特邀画家,作品被国家军事博物馆、中国民族画院等权威机构收藏;
非遗传承:作为禅茶文化当代核心推动者,提出“茶道即心道”理念,创立“止希禅茶”品牌,通过“一带一路止希禅茶万里行”覆盖10余国;
国际交流:身兼非洲亚洲发展组织“和平文化使者”、中泰/中马友好文化使者、香港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等职,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
此外,方竹还担任中国禅佛书画院副院长、北京止希国茶文化院副院长等职务,并获聘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顾问。其多元身份的背后,是对“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理念的长期践行。
师承名家:笔墨中的哲学探索
方竹自幼研习书画,先后受教于姚有多、李苦禅等中国画泰斗,后得黄永玉、赵振川、崔瑞禄等名师指导,逐渐形成“以禅入画、以茶载道”的独特风格。其作品以“无相”“无念”“无住”为核心理念,通过水墨浓淡干湿的层次变化,构建出兼具自然生命力与禅宗哲思的意境。
艺术成就与荣誉:
2004年,“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美展”特等奖(全国唯一书画类特等奖);
2007年,第四届盛世中华中国美术家书法作品银奖(香港中华艺术家协会主办);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国书画展优秀奖(国家军事博物馆等联合主办);
2015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民委主办)。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评价:“方竹的作品突破了传统水墨的视觉框架,将禅宗哲学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语言。他的画作中,一枝竹、一片石皆成道场,让观者在笔墨间感受‘心物一体’的东方智慧。”
禅茶文化,非遗保护的“生活化”实践
作为禅茶文化的当代阐释者,方竹提出“茶道即心道”的理念,将品茶仪式与书画创作深度融合。其创立的“止希禅茶”以古树茶为载体,通过“观画品茗、静心悟道”的文化体验,让非遗从博物馆走向日常生活。
国际传播案例:
在马来西亚举办“禅茶与泰式香道对话展”,吸引当地王室成员与文化界人士参与;
于吉兰丹“止希禅茶文化论坛”,交流与培训超茶文化表演80多茶人名海外茶人;
通过“一带一路止希禅茶万里行”,在非洲、欧洲法国等地茶交化交流与合作。
此次获评“禅茶文化非遗传承保护人”,凸显了官方对“文化+生活”传承模式的认可。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方竹的实践表明,非遗保护需与当代生活深度结合。禅茶文化通过一杯茶、一幅画传递中国智慧,是传统活化的典型案例。”
工作室使命,构建非遗传承“生态链”
“方竹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将聚焦三大核心任务:
1. 学术研究:联合北京信息学院,中国茶文化交流基地等机构,出版《禅茶文化发展史》《禅境水墨创作论》等专著,系统梳理禅茶文化历史脉络;
3. 人才培养:开设“书画+茶道”复合课程,与东南亚、非洲等地高校合作培养国际非遗传承人;
4. 全球传播:依托“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机制,未来五年内在20个国家建立禅茶文化体验基地,推动中国茶文化成为世界文明对话的媒介。
“方竹先生用茶与画搭建的桥梁,让不同文明在味觉与视觉的共鸣中增进理解。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方式,正是中国软实力的生动体现。”
时代价值:非遗活化的“中国方案”
方竹的荣誉与工作室成立,恰逢中国非遗保护从“抢救性记录”转向“活态传承”的关键期。其通过“艺术创新+品牌运营+国际传播”的三维驱动模式,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技术赋能:利用VR技术还原古法制茶工艺,开发“数字禅茶”体验项目;
产业融合:与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等非遗项目跨界合作,推出联名文创产品;
• 青年参与:发起“非遗新势力”计划,吸引“90后”“00后”加入禅茶文化传播。
结语
从笔墨到茶盏,从工作室到全球舞台,方竹以文化使者的身份,践行着“让非遗活在当下、走向世界”的承诺。这场始于方寸画纸、延展至人类文明对话的传承之旅,不仅为中华文化注入新活力,更为全球非遗保护提供了“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中国方案。正如方竹所言:“一杯茶的温度,一幅画的意境,足以让世界读懂中国的精神内核。”
来源:笔下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