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村名里的千年秘密:走进山西临猗与万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10:19 1

摘要:在山西省西南端的运城,临猗县和万荣县静静地卧在黄河臂弯里。这里的黄土坡上,散落着许许多多的村庄。要是你仔细听听这些村子的名字,会发现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老辈人的故事,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记忆和念想。

在山西省西南端的运城,临猗县和万荣县静静地卧在黄河臂弯里。这里的黄土坡上,散落着许许多多的村庄。要是你仔细听听这些村子的名字,会发现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老辈人的故事,承载着这片土地的记忆和念想。

01 村名里的情义分量

咱中国人最看重的就是情义二字,这点在临猗县庙上乡的好义村身上体现得最明白。

好义村原来可不叫这个名儿,叫“野潴村”。为啥呢?因为村子地势特别,东北西三面高,南边低,一下雨,水就往中间聚,形成个水塘子。老辈人觉得这是水聚财聚的地方,就给村子起了这么个名字。

后来到了明朝,有个京城里的大官路过这儿,觉得“野潴”这名字太土气,又看村里人都挺讲义气、互相帮衬,就给改名叫“好义村”了。这一改就是几百年。

如今你去好义村,能看到村里发展枣业,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注册的商标依然是“野潴”牌。村民们说,这是不忘本——既留着老根儿,又时刻提醒自己要做好义之人。

万荣县解店镇的上义村,这“义”字来得更悲壮些。明朝时候,原来的尚村村民忍无可忍,打死了一个欺压百姓的贪官。官府听信一面之词,要血洗全村。

村民们没办法,只好分头逃难,一部分人搬到原村子的上方,就叫“上移村”。后来觉得“移”字不气派,就改成了“义”字,既是谐音,又是要记住这段仗义的故事。

这“义”字还真融进了上义村的骨子里。抗战时期,上义村成了八路军的重要据点,稷王山边区工委、万泉抗日县政府都在这儿驻扎过。村里近20名青壮年扛枪上战场,3人壮烈牺牲。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红色堡垒村,“义”字在这里,从个人恩怨升华为家国大义。

02 老地名中的文化底蕴

咱们河东地区,自古就是文明开化之地,这点在村名上也看得出来。

万荣县光华乡的薛吉村,可是个出文豪、出书法家的“文化村”。隋末唐初,薛收、薛德音、薛元敬叔侄三人,个个才华横溢,对国家很有贡献,被世人誉为“河东三凤”。

村人以此为荣,就把村名改为“三凤镇”。凤凰在古代传说中被誉为百鸟之王,象征着祥瑞,也比喻高贵稀有的人才。

后来村里又出了位大名人薛稷,这人不但当了宰相,还是个大书法家,跟虞世南、欧阳询他们齐名,还是个画鹤圣手。

村民更觉得光彩了,就把村名改成了“薛稷镇”。后来薛稷被武则天赐死,村民们念着他的好,又怕犯忌讳,就把“稷”字改成了读音差不多的“稽”字。到了1940年,才定下来叫“薛吉村”。

一个村名的变迁,从“千户镇”到“三凤镇”再到“薛稷镇”、“薛稽村”,最后到“薛吉村”,简直能看出半部河东文化史。如今的薛吉村,村民们依然以“三凤”为荣,成立了“三凤诗联学会”,创办了《三凤文苑》杂志,挖掘“三凤故事”,传承“三凤文化”。

临猗县楚侯乡的张嵩村,名字就直接来源于一位历史人物——商朝初年的御驾将军张嵩。当年朝廷派他来镇守“猗氏盐池”这个重要的地方,他举家就住到了这里。

村子最早还叫过“鸣珂里”,那是夏朝时管理盐池的盐官的名字。到了唐朝,村里老张家更了不得,一连出了张嘉贞、张延赏、张弘靖三位宰相,史称“张三相”。

村里人觉得光彩,又因为要避讳祖先的名讳,就把村名改成了“酌秀”。“酌”是当地“张”字的土音,“秀”是“宰相”的雅称。你看看,一个村名,就能牵扯出这么长的历史,从夏商到唐宋,盐业、官制、家族传承,都浓缩在里头了。

03 老百姓的美好期盼

老百姓起名字,图的就是个吉利,盼的就是个好光景。

临猗县北辛乡的平宜村就是这么个例子。这村儿在隋唐时候就有了,最早叫“莲贵村”。为啥呢?因为那时候村子西南边有个洼地,常年积水,能在旱塬上种出莲藕来,这可是稀罕事。老辈人觉得这是好兆头,取个“莲生贵子”的吉祥意思。

后来村子往北迁了,人们觉得平安就是福,就把村名改成了“平宜”,取的是平安相宜的意思。从盼着富贵到图个平安,这心思的转变,可不就是咱老百姓过日子最实在的想法么?

万荣县贾村乡的鱼村,名字来得更直白。相传最早是姓渔的人家建的村,就叫“渔村”,后来图个“年年有余(鱼)”的吉利,就改成了“鱼村”。你别看村子不大,只是个四百多人的小村庄,可出了不少人才,像著名作家王汶石、著名画家王满粟。这可真是应了“鱼跃龙门”的老话。

04 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村名

有些村名,就像刻在黄土坡上的年轮,记录着这片土地的古老记忆。

万荣县荣河镇的西卓子村,这名字听着就有点特别。老辈人传下来两个说法:一说是有个国王的女儿叫卓子,逃难到这儿;另一说是晋文公的女儿在这儿住过。不管哪个说法,都是说有个身份尊贵的女子在这儿待过,村民觉得光荣,就把村子叫卓子村了。又因为村子在西边,就叫西卓子村。这名字一叫就是两千多年。

更神奇的是,村西泉沟马鞍桥下,还有个旧石器时代西卓子古文化遗址。1978年秋天,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在这里发现了6件石器(石球),与这些石球共生的哺乳动物都是生活在更新世时期或更新世晚期的。

临猗县庙上乡的吉令村,名字里的“令”字,据说跟古代羌族的一支“令人”有关系,他们在夏朝时候就迁到这儿住了。村子历史非常悠久,据说已经有4000多年历史。明朝时候这儿还驻过兵,叫“吉令营”。

吉令村也是个有红色记忆的村子。1938年农历九月廿六,日军包围吉令村,311位抗日自卫队指战员全部遇害。如今村里矗立着一座抗日9.26惨案纪念碑,让后人牢记这段历史。

万荣县光华乡的秦村,原名“二里增”,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村中《樊家家谱》记载,樊姓祖籍陕西韩城县芝川口人,元明宗天历二年(1329年)迁居该村。因陕西简称“秦”,为了不忘祖先,后把村名改为秦村。这是移民对故土的怀念,都把乡愁藏在村名里了。

05 聊聊临猗东张镇的村名

临猗县东张镇的村子,名字也各有来历。

东张村的名字,跟战国时期那个靠一张嘴游说列国的纵横家张仪有关。相传张仪死后葬于此处之东,故得名“东张”。

原来的西张村,也就是现在的西仪村,村名变更说法有二:一说与张仪葬于东张、西仪之间有关;另一说是因与距离此处20里外另一个“西张村”重名易生误会,故改名为“西仪”。

夹马口的得名,源于其地理位置:村西濒临黄河,于明代建渡口,因上有吴王渡,下有蒲津渡,行兵渡军如夹在其中,故名“夹马营”,后改为“夹马口”。

兴善村的由来,则蕴含教化意义。因该村处交通要道,名“过村”。有杨姓大户曾危害乡里,后弃恶从善,村民庆幸,遂改称“兴善”。

积善村的名字,则源于大明嘉靖年间,该村孝官张天佑与曹妙贞夫妇一生积福行善的感人事迹。他们仙逝后,秦、晋、豫三省数以万计百姓为其送葬。此事传至朝中,皇帝万历御笔亲点为村里修建一座庙宇,并将“樊哲里”改名为“积善村”。

唠了这么些村名的来历,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咱临猗、万荣这地方的村名,有几个特点:

一是实在。多是按姓氏、地形、方位起名,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谁家住这儿、在哪儿、地势啥样,一看村名就知道个大概。

二是重情义。知恩图报、急公好义,这些老理儿都记在村名里。谁对村子有恩,谁做了好事,老辈人都想着法儿记下来,村名就是最直接的记载。

三是敬文化。薛吉村、张嵩村这样的名字,都是因为敬重文化人、历史名人起的。咱这地方,自古以来就看重读书人。

四是念根本。不管村子名字怎么改,老辈人都会把原来的名字、来历口口相传下去。这是不忘本。

五是盼吉祥。从“莲贵”到“平宜”,从“渔村”到“鱼村”,都是盼着日子越过越好。这是咱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

现在的临猗,是全国的苹果大县;万荣的笑话,更是成了文化产业。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精神头儿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来源:水滴石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