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查完体检报告的王阿姨坐在我诊室,满脸担忧地递上那张纸:“医生,我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高了点,是不是肝癌?”她72岁,平时身体不错,唯一的问题是每天一杯黄酒,几十年如一日。翻开报告,她的谷丙转氨酶(ALT)是48,参考上限是40,超了8个单位。
刚查完体检报告的王阿姨坐在我诊室,满脸担忧地递上那张纸:“医生,我的肝功能‘谷丙转氨酶’高了点,是不是肝癌?”她72岁,平时身体不错,唯一的问题是每天一杯黄酒,几十年如一日。翻开报告,她的谷丙转氨酶(ALT)是48,参考上限是40,超了8个单位。
这不是肝癌的警报,更可能是轻微脂肪肝,但她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体检报告上那些红字,很多人看不懂,但又忍不住害怕。
60岁以上人群,肝酶轻度升高是常见现象,尤其合并代谢综合征者。2022年《中国肝病年鉴》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ALT轻度升高发生率高达27.3%。这类升高,多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或轻度肝硬化前期改变有关。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ALT超过正常上限2倍以上,或伴随胆红素升高、白蛋白下降,这时才需重点排查肝癌或肝硬化。
年轻人检查出“转氨酶高”更多来自熬夜、肥胖、过度运动。我遇到一个27岁小伙,全马完赛第二天体检,谷草转氨酶(AST)飙到300多,吓坏了。
其实是横纹肌溶解轻型反应,休息几天就恢复。这个例子说明,体检不是越早查越好,更不是任何时候查都准确,体检前状态本身就会影响指标。
很多人以为体检是“查癌症”,但癌症在体检中查出来的比例其实非常低。2023年《中华肿瘤杂志》数据显示,全国范围体检中检出恶性肿瘤率为0.32%。
也就是说一千个人查,只有三人左右真的是癌。体检的主要意义在于发现慢性病的早期蛛丝马迹,如高血压前期、糖耐量异常、心电图异常等。
40岁,是体检分水岭。这个年龄段,心脑血管病风险开始上升,但症状未必明显。中国卒中学会的研究指出,40-59岁人群中,约有21.4%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而这些人大多没有明显症状。这个阶段建议增加颈动脉超声、血脂分型、糖化血红蛋白等检查。
一个误区是“只有老人需要查骨密度”。女性一旦绝经,骨量迅速流失,五年内平均减少20%-30%。55岁以上女性建议每两年查一次骨密度,尤其是体型瘦、吸烟、家族有骨折史者。而男性则在65岁以后开始筛查。
20多岁的年轻人,体检重点不是查癌,而是查生活方式病的苗头。我见过不少体检报告上尿酸超过500的90后,长期高尿酸是诱发痛风、肾结石、心血管病的高危因素。
2021年《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指出,18-29岁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15.8%,远高于预期。
每年体检都被“幽门螺杆菌阳性”吓到的人也不少。这个菌确实与胃癌、胃溃疡有关,但并非人人都需要根除。
2022年《中华消化杂志》明确指出:有胃癌家族史、胃溃疡病史、长期服用NSAIDs者优先考虑根除。而一部分无症状中青年,即便阳性也可以定期随访。
甲状腺结节,是另一个“红字陷阱”。现在的高分辨率彩超极其敏感,连2毫米微小结节都能检出。问题是,95%以上的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真正高风险的是那种边界不清、微钙化、纵向生长、血流丰富的结节。
2020年《甲状腺癌超声分级指南》提出,只有TI-RADS4b及以上才需穿刺或手术。不要被一个“结节”两个字就吓得魂飞魄散。
体检最被忽视的项目,反而是血压。很多人看体检表,眼睛先扫肿瘤标志物,对血压数值不屑一顾。但血压高出正常值哪怕10毫米汞柱,脑卒中风险就增加20%。
2023年《柳叶刀·公共卫生》发文指出,中国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仅为38.7%,体检中发现的“无症状高血压”最具干预价值。
癌症筛查不能一刀切,但也不能完全不查。50岁以上人群,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进入高发期。
国家癌症中心推荐,肺癌高危人群(重度吸烟史、家族史、职业暴露)应每年低剂量CT筛查。结直肠癌则建议50岁后每5年做一次肠镜,若有腺瘤史或家族史,则提前至40岁。
“肿瘤标志物”是体检中另一个被误用的项目。很多人查出CEA、CA125或AFP轻度升高就焦虑不已。其实这些指标的特异性极差,吸烟、炎症、月经、肝炎都可能引起升高。真正有意义的是动态趋势和多指标联合判断,而不是一次轻度偏高就下定论。
体检中最没有存在感的是眼底检查,但它价值巨大。我见过一个糖尿病患者,看报告一切正常,唯独眼底出现视网膜出血、微动脉瘤。送去眼科确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这个改变出现在肾功能异常、神经 病变之前,是糖尿病全身血管损伤的窗口。
中老年男性常查出前列腺增生,很多人误以为会转癌。其实前列腺增生和癌症不是一回事。两者可以共存,但不等价。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升高才是进一步筛查的依据。
2021年《前列腺癌早筛指南》指出,PSA4-10为灰区,需结合游离PSA比例及MRI判断,而非一刀切做穿刺。
女性体检中,乳腺钼靶和超声常常同时做,有人问“两个都查是不是多余”。答案是:不多余。这两个检查互为补充,钼靶对微钙化更敏感,超声对致密型乳腺更清晰。对于40-69岁女性,建议每1-2年联合筛查一次乳腺。
你可能想不到,肠镜和胃镜的“黄金时间”并不是60岁以后,而是45岁开始。早筛查一次腺瘤,可能就提前十年阻断癌变过程。2024年《中国消化道肿瘤筛查共识》提出,45岁是消化道癌症高危人群的拐点,尤其是有消化不良、黑便、体重下降等症状者。
体检报告上,有些指标即使异常也无需立即处理。总胆固醇略高但HDL偏高、LDL正常,往往提示是“好胆固醇”升高,不仅无害,反而是心血管保护因子。这种情况,不需要用药,只需观察趋势。
有些“正常”范围内的数值,反而暗藏风险。糖化血红蛋白在5.8%-6.4%之间,虽未达糖尿病标准,但已是糖耐量减退的信号。尤其伴随空腹血糖5.6以上者,应尽早干预饮食结构和运动方式。
体检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很多问题不是靠一次报告解决,而是靠同比、环比、趋势去判断。连续三年肾功能略降或血压逐年升高,比一次“红字”更值得注意。
我们总以为,体检就是查出病;但更重要的是看见身体的“微妙变化”。医学的本质从来不是消除恐惧,而是照亮盲区。每一个红字背后都有故事,每一个正常也可能是假象。如果你不懂它,体检就是一纸空谈;如果你懂它,它就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别怕那几个红字,怕的是你从未认真读它们。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中国成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早期干预指南[J].中国卒中杂志,2022,17(3):229-236.
[2]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筛查早诊早治指南(2022年版)[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2,29(7):481-493.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共识意见(2022年版)[J].中华消化杂志,2022,42(6):383-389.
文章旨在传播健康知识,禁止发布与医疗行业相关的言论,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不得发表背离国家政策、诋毁医院声誉、损害医院形象的言论。内容要传播正能量,必须积极正面,符合中国国情,立足于国家政策利好的观点,不得发表任何负面言论,确保内容符合主旋律
来源:李医师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