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和妈妈通电话,挂掉后我盯着手机屏幕愣了很久。她只是轻声问了一句:“今年还能不能回家过年?”可我不知怎么,突然提高了声音:“说了多少遍了,工作忙,问这些有什么用!”话一出口,电话那头就安静了,那沉默像根细针,扎得我心里发慌。其实我很想回家,也很想念她,可为
前几天和妈妈通电话,挂掉后我盯着手机屏幕愣了很久。她只是轻声问了一句:“今年还能不能回家过年?”可我不知怎么,突然提高了声音:“说了多少遍了,工作忙,问这些有什么用!”话一出口,电话那头就安静了,那沉默像根细针,扎得我心里发慌。其实我很想回家,也很想念她,可为什么话到嘴边就变成了责备?
这样的事发生过不止一次。面对最亲近的人,我总是不自觉地把烦躁、焦虑一股脑地扔出去,可对陌生人却能保持微笑和耐心。后来我开始试着写作,不是为了写得多好,而是想理清自己的情绪。慢慢地我发现,那些伤人的话,往往是因为情绪没被看见,才变成了刺向别人的刀。
最初写的时候,我也只会写“好烦”“不想说话”,但这些词根本解不开心里的结。直到我学会给情绪起名字——累、委屈、焦虑、不安,一个个具体地写下来,才发现它们才是真正的源头。有一次加班到深夜,方案被推翻,同事甩锅,回到家又看到没收拾的外卖盒,火气一下子冲上来。但我没发作,而是坐下来写:“我现在很想骂人,是因为累吗?”写着写着,发现真正让我难受的,是觉得努力没人看见,是害怕自己做不好。当“烦躁”被拆解成几个真实的情绪,心里的气就像漏了气的气球,慢慢瘪了。
我还摸索出一个方法:写、读、改。写的时候不用管逻辑,想到什么写什么。和朋友吵架后,我曾在备忘录里疯狂打字:“她根本不听我说完!”“我坐在奶茶店,眼泪差点掉下来。”写完再读,出声读出来,像讲故事一样。有时候用老师的语气,有时候用朋友安慰的语气,读着读着,反而笑了,也看清了:我不是生气她的观点,是希望被倾听。
然后是改。把“他从来不在乎我”改成“他今天没回消息,我有点失落”;把“我永远做不好”改成“这件事现在有点难,我可以再试试”。改完再读,情绪就像被梳理过,变得清晰温和。
情绪太强烈时,我会把“我”换成“她”。比如被客户骂哭,写不出“我委屈”,就写“她躲在楼梯间,觉得自己没用”。换个人称,反而能冷静看待:她不是没用,是太在意评价;她哭不是脆弱,是压力终于释放了。我还会给“她”加细节,比如剥颗糖吃,甜味让心情变好。写着写着,自己的情绪也平复了。
我还喜欢把情绪写成故事。焦虑是背着石头包的小忧,每块石头都代表一件心事。我写她把石头拿出来,看看哪些能放下,哪些需要帮忙。愤怒是红色的小怪兽,只要对它说“我知道你生气了”,它就会安静下来。悲伤是雨滴小精灵,凉凉的,但雨停后,彩虹就出来了。
时间久了,我发现自己变了。我能清楚地说出“我有点焦虑,因为明天要演讲”,而不是笼统地说“我不舒服”。妈妈再问过年的事,我没有不耐烦,而是说:“妈,我有点担心工作完不成,等我周末理一理,再跟你商量回家的事。”她听后笑了,说:“别太累。”
我也学会了接纳情绪。它们不是敌人,只是天气的一部分。晴天有阳光,雨天有伞。写作就是那把伞,让我在情绪的风雨里,稳稳地走过去。现在我知道,最想珍惜的人,不该承受我的坏情绪;而我自己,也值得被温柔对待。
来源:胖嘟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