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晕!刷到徐三娃“偷香蕉”热搜,这事儿怎么越闹越离谱?前几天刷短视频,突然刷到“徐三娃偷香蕉卖”的话题,我当时就懵了——这不是那个天天拍给丈母娘建新房、看着特实在的乡村博主吗?怎么突然跟“偷”挂钩了?
我晕!刷到徐三娃“偷香蕉”热搜,这事儿怎么越闹越离谱?前几天刷短视频,突然刷到“徐三娃偷香蕉卖”的话题,我当时就懵了——这不是那个天天拍给丈母娘建新房、看着特实在的乡村博主吗?怎么突然跟“偷”挂钩了?
刷完那条视频,评论区里一排“贼眉鼠眼”四个字,看得人心里发凉。一个靠拍农村日常攒了三百多万粉丝的博主,一夜之间被贴上小偷标签,换谁都受不了。徐三娃当晚开了直播,镜头里他蹲在自家香蕉林,手里掰下一串青皮香蕉,说这片林子是他岳父家的,种了好几年,视频里出现的香蕉全是自己地里摘的。他还把地里的木牌拍给大家看,上面写着“徐三娃家庭农场”,字迹被雨水泡得发白,不像是临时摆拍。
直播里他没骂人,只反复说一句话:网络谣言对创作者伤害很大。屏幕那头,有人刷礼物安慰,也有人继续追问“那你为什么长得就像偷东西的”。这句话听起来刺耳,却是很多人心里的真实想法。长得不够“正气”,就成了原罪。徐三娃苦笑,说以前拍视频,总有弹幕说他“眼神飘”,没想到飘到最后飘成了小偷。
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简单。另一个四川博主发了条视频,说自己地里的香蕉被人半夜砍走几串,画面里只有模糊的背影,穿着黑衣戴着草帽。评论区有人随口说了句“这身形像徐三娃”,后面跟了几百个“+1”。没人去核实,没人去问问徐三娃当天在哪儿,谣言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等徐三娃反应过来,热搜已经挂了大半天。
更离谱的是,最初发视频的博主后来悄悄删掉了那条评论的点赞,却始终没有出来说一句“可能认错了人”。徐三娃的私信里塞满了骂人的话,有人让他“滚出农村”,有人诅咒他“全家吃牢饭”。他老婆气得直哭,孩子在学校被同学问“你爸是不是小偷”,回家不敢出门。
直播结束后,徐三娃把香蕉林的视频剪成短片发出去,从翻地、育苗到挂果,每一步都有时间戳。有人开始科普香蕉树要长多久才能结果,有人发现视频里出现的锄头把上刻着“徐”字,细节对得上。风向慢慢变了,从“小偷”变成了“乌龙”。但伤害已经造成,徐三娃的粉丝掉了两万多,广告合作停了三个,损失的钱够给丈母娘再盖半间新房。
这事儿让人想起去年另一个农村博主,因为被怀疑往菜里打药,被网暴到停更半年。后来检测机构出报告,菜完全合格,可账号已经凉了。网络时代,造谣的成本太低,辟谣的成本太高。一张模糊截图,一句“我觉得像”,就能毁掉一个人几年的努力。
徐三娃在视频里说,他不怪网友,只怪自己没早点出来解释。可真的该怪他吗?从被点名到上热搜,前后不到六小时,六小时里他要照顾地里的活,要给孩子做饭,要安抚家人,哪有时间一条条回私信?更何况,就算他第一时间回应,那些已经认定他是小偷的人,真的会听吗?
评论区里有人留言:如果徐三娃不是网红,只是个普通农民,这事儿是不是就没人管了?答案大概率是。普通人被冤枉,连发声的渠道都没有。网红至少还有粉丝帮忙说话,普通人只能认栽。想到这里,后背发凉。
事情过去一周,徐三娃的账号更新了,视频里他照常下地干活,只是话少了。评论区有人道歉,有人继续挑刺,说香蕉林的地块看着不像他家的。徐三娃没再解释,只在简介里写了一行字: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嘴下留德。这句话轻飘飘,却是他憋了七天的委屈。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细节。徐三娃直播时,有个老粉刷了句“哥,我相信你”。徐三娃愣了两秒,眼圈红了。那一刻,屏幕前的我们也跟着难受。被冤枉的滋味,谁都尝过,只是没这么猛烈。下次再刷到类似热搜,能不能先停三秒,想想“万一不是他呢”?这三秒,可能救一个人。
来源:海边怡然踏沙的踏沙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