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契丹,这个崛起于中国北方草原的古老部族,在唐末至宋辽时期曾一度成为影响东亚格局的重要力量。其兴衰历程不仅是一部部族扩张史,更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碰撞、交融的缩影。而这一切的起点,离不开契丹族杰出的领袖——耶律阿保机。
辽国契丹兴衰始末
於恢
契丹,这个崛起于中国北方草原的古老部族,在唐末至宋辽时期曾一度成为影响东亚格局的重要力量。其兴衰历程不仅是一部部族扩张史,更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碰撞、交融的缩影。而这一切的起点,离不开契丹族杰出的领袖——耶律阿保机。
唐朝末年,中原大地陷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大量中原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逃往相对安定的北方草原,其中就包括契丹族聚居的区域。当时的契丹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各部落分散居住,以游牧、射猎为生,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组织松散。耶律阿保机作为契丹迭剌部的首领,凭借其过人的胆识和谋略,早已注意到中原文化的先进性。他主动接触逃往北方的汉人,倾听他们讲述中原的政治制度、农耕技术和文化习俗,逐渐认识到要想让契丹强大起来,必须学习汉文化,改变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为了吸引更多汉人前来归附,阿保机为汉人划分了专门的居住区域,让他们开垦荒地,从事农业生产。汉人带来了先进的农具和耕作技术,在北方草原上开垦出大片农田,种植粟、麦等农作物,不仅解决了契丹人的粮食问题,还让契丹族逐渐从纯粹的游牧民族向半游牧半农耕民族转变。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随之兴起,汉人中的工匠开始制作农具、兵器、生活用品等,极大地提升了契丹的生产力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阿保机还借鉴中原的政治制度,在部落内部设置官职,加强对部众的管理,迭剌部的实力在阿保机的带领下日益增强,逐渐在契丹诸部落中脱颖而出。
此时的契丹部落联盟,虽然名义上有可汗作为最高首领,但实际上各部落首领拥兵自重,互不统属,时常为了争夺牧场、人口和财富发生冲突,严重阻碍了契丹的发展。阿保机深知,要想实现契丹的强大,必须统一各部落,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于是,他精心策划了一场“鸿门宴”。他以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共商大事为由,邀请契丹其他七个部落的首领前来赴宴。在宴会上,阿保机热情款待各位首领,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早已埋伏好的士兵突然冲出,将毫无防备的各部落首领一举歼灭。随后,阿保机迅速出兵,平定了各部落的反抗势力,成功统一了契丹各部,为辽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统一契丹各部之前,契丹族还保留着许多原始、野蛮的习俗。他们以射猎为生,常年穿梭于深山密林之中,与野兽为伍。在丧葬习俗上,实行“天葬”,即当父母去世后,子女会将遗体装载到深山之中,任其被野兽啃食。这种丧葬方式在汉人看来极为残忍,正如史料所记载:“野兽吃人,人再吃野兽,野蛮极矣!”此外,契丹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政令传达、信息交流全靠口耳相传,极为不便;也没有完善的官职体系和等级制度,社会组织混乱。
统一契丹各部后,阿保机大力推行汉化改革,契丹族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他首先下令创制契丹文字,命人仿照汉字的结构,结合契丹族的语言特点,创造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结束了契丹族没有文字的历史。文字的创制,为契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使得契丹的历史、文化、政令等得以记录和流传。在政治制度方面,阿保机借鉴中原的三省六部制,设置了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管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管理汉人事务,这种因地制宜的政治制度,既保留了契丹族的传统习俗,又适应了对汉人聚居区的统治需求。同时,阿保机还效仿中原王朝,建立了帝号制度,于公元916年正式称帝,国号“契丹”(后改称“辽”),定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并确立了皇族姓氏“耶律”和后族姓氏“萧”,标志着契丹正式从部落联盟转变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由于契丹族生活在北方苦寒之地,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为了更好地采光取暖,契丹人的房屋大多朝向东方,因为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阳光照射。同时,他们还形成了拜日的习俗,认为太阳是神圣的象征,能够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好运。在重要的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契丹人都会举行隆重的拜日仪式,祭祀太阳,祈求神灵的庇佑。
阿保机不仅积极学习汉文化,还十分重视汉人人才的任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韩延徽。韩延徽原本是唐末卢龙节度使刘守光的参军,颇具才华和谋略。当时,刘守光为了与契丹建立联系,派遣韩延徽出使契丹。韩延徽到达契丹后,按照中原的礼仪,认为自己是代表中原政权出使,不应向契丹可汗行跪拜之礼,因此在见到阿保机时,拒不跪拜。阿保机见韩延徽如此傲慢,心中十分不满,下令将他发配到牧场,让他负责牧马,想借此羞辱他。
然而,阿保机是一个爱惜人才的君主,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对韩延徽的观察。在韩延徽牧马期间,阿保机时常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发现韩延徽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而且对牧场的管理井井有条,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阿保机意识到韩延徽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亲自召见他,向他道歉,并任命他为自己的谋主,让他参与契丹的军政大事决策。韩延徽也没有辜负阿保机的信任,他向阿保机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契丹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在军事上,韩延徽为阿保机出谋划策,协助契丹先后攻拔了党项、室韦等周边部族,扩大了契丹的疆域,增强了契丹的军事实力。
随着契丹的日益强大,韩延徽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也愈发强烈。过了一段时间,他趁人不备,偷偷逃回了中原。然而,此时的中原地区依然战乱不休,政治腐败,韩延徽回到中原后,不仅没有得到重用,反而遭到了中原奸臣的嫉妒和谮害,处境十分艰难。韩延徽在中原历经挫折后,深刻认识到只有在契丹,自己的才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于是他毅然决定再次回到契丹。阿保机得知韩延徽回来的消息后,欣喜若狂,亲自出城迎接,并对他更加信任和重用。后来,阿保机正式称帝,建立辽国,任命韩延徽为宰相,号称“政事令”,契丹人尊称他为“崇文令公”。韩延徽在辽国为官数十年,为辽国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最终在契丹去世,葬于辽国境内。
需要注意的是,阿保机实行汉化改革的根本目的,与北魏孝文帝有着本质的区别。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是希望通过全面学习中原文化,提升鲜卑族的文化素质,促进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阿保机实行汉化,更多的是出于统治的需要,他希望借助中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巩固契丹族的统治地位,并没有真正想要让契丹族完全融入中原文化。这种汉化的局限性,在阿保机去世后很快就显现出来。
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小字突欲)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他自幼喜爱读书,精通汉文典籍,对中原的政治、文化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还能吟诗作赋、绘画书法。耶律倍向慕中原文化,主张在辽国进一步推行汉化改革,加强与中原王朝的交流与合作。然而,他的这种思想与契丹族内部保守势力的利益产生了冲突。契丹族的保守势力大多是传统的部落贵族,他们不愿意放弃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和特权,对中原文化持排斥态度。在阿保机去世后,耶律倍虽然按照传统习俗被立为继承人,但却遭到了以其母述律后为首的保守势力的排挤和打压。述律后更倾向于立次子耶律德光为帝,因为耶律德光性格勇猛好战,更符合契丹族传统的部落首领形象,而且他对中原文化持排斥态度,主张保持契丹族的漠北胡风。
在述律后的精心策划下,耶律倍的继承权被剥夺,耶律德光最终登上了辽国的皇位,即辽太宗。耶律倍在辽国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他深知自己在辽国已无立足之地,为了避免遭到进一步的迫害,最终不得不带着自己的亲信和大量的汉文典籍,逃离了契丹,投奔了后唐政权。耶律倍的逃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反映出契丹族内部汉化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激烈矛盾,为辽国后来的政治动荡埋下了隐患。
耶律德光即位后,完全继承了契丹族的传统习性,以蛮夷自居,对中原文化采取排斥态度。他在位期间,不断对外发动战争,扩大辽国的疆域。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夺取皇位,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向辽国求援。耶律德光抓住这个机会,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帮助石敬瑭消灭了后唐,建立了后晋政权。石敬瑭即位后,按照约定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国,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地区的北部边境。
然而,耶律德光并不满足于仅仅获得幽云十六州,他渴望进一步征服中原地区,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公元947年,耶律德光趁后晋政权内部混乱之机,再次率领大军南下,攻克了后晋的都城开封,灭亡了后晋政权。占领开封后,耶律德光自以为已经征服了中原,于是在开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辽”,企图将中原地区纳入辽国的统治范围。
但是,耶律德光在占领中原后,并没有采取适合中原地区的统治政策,而是依然保持着契丹族的漠北胡风,对中原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派遣大量的契丹官吏四出搜括,掠夺中原百姓的财产,还纵容契丹士兵在中原地区烧杀抢掠,甚至派兵劫掠人民,将这种行为称为“打草谷”。“打草谷”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中原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耶律德光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中原百姓的强烈反抗。当时,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抗辽国的暴政,他顺应民心,提出了“驱逐契丹,恢复中原”的口号,得到了中原百姓的广泛响应。各地的百姓也纷纷自发组织起来,形成了多支抗辽义军,他们袭击契丹军队的营地,破坏契丹的交通线路,给契丹军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面对中原百姓的大规模反抗,耶律德光率领的契丹军队陷入了困境。契丹军队虽然勇猛善战,但在中原地区缺乏群众基础,而且不适应中原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粮草供应也日益紧张。耶律德光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在中原地区立足,于是不得不下令撤军,率领契丹军队逃回漠北。在撤军途中,耶律德光因积劳成疾,加上对中原百姓反抗的恐惧,最终在杀胡林(今河北栾城境内)病逝。
由于当时天气炎热,耶律德光的尸体无法长时间保存,而契丹军队又急于返回漠北,于是耶律德光的部下想出了一个奇特的方法来保存他的尸体。他们将耶律德光的尸体开膛破肚,取出内脏和肠胃,然后在腹腔内填满盐巴,以此来防止尸体腐烂,之后将尸体装在车中,运回漠北。这种保存尸体的方法,在中原人看来极为野蛮和残忍,也从侧面反映出契丹族当时依然保留着一些原始的习俗。
耶律德光死后,辽国的统治陷入了短暂的混乱。虽然之后辽国在辽世宗、辽穆宗、辽景宗、辽圣宗等君主的统治下,经历了一段时期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辽圣宗时期,辽国达到了鼎盛阶段,与北宋政权签订了“澶渊之盟”,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但是,契丹族内部的汉化与保守之争始终没有停止,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辽国的统治阶级日益腐朽,政治腐败,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到了辽朝后期,女真族在东北地区崛起,建立了金国,对辽国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公元1125年,金国军队攻克辽国的都城上京,辽天祚帝被俘,辽国灭亡。
契丹族建立的辽国,从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到辽天祚帝被俘、辽国灭亡,共经历了210年的历史。在这210年里,辽国不仅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还在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辽国的兴衰历程,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想实现长治久安,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积极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文化和制度,同时要重视民生,缓和社会矛盾,否则必然会走向灭亡。
来源:书窗寒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