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大的校史,不仅记录了一代又一代法大人服务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懈努力,更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进程的真实缩影。藉此建校73周年之际,学校推出《档案中的校史》栏目,以档案为根本遵循,力图求真存实地还原学校历史上一次次重大变迁的来龙去脉,从建校70余年不断的改革创新、开拓
编
者
按
法大的校史,不仅记录了一代又一代法大人服务中国法治建设的不懈努力,更是我国高等法学教育进程的真实缩影。藉此建校73周年之际,学校推出《档案中的校史》栏目,以档案为根本遵循,力图求真存实地还原学校历史上一次次重大变迁的来龙去脉,从建校70余年不断的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中汲取力量,在学校“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指引下,继续为法大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文 | 王改娇 刘秀华
曾经的北京大学沙滩校区,前身为清代内务府的汉花园,1904年被划拨给京师大学堂建设操场。1918年,举世闻名的沙滩红楼落成,这座建筑楼高5层,因外墙和屋顶皆采用红砖砌筑,故被后来的人们称之为“红楼”。后来这里成为北京大学文科教务处、校部各机构和图书馆的所在地,[1]直到1952年9月随校部整体迁至“燕园”。[2]北大的沙滩办学及红楼往事,早已载入史册广为人知,而它与中国政法大学的早期渊源,则是一段尚待钩沉的历史记忆。
1952年11月24日,在全国高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中,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北京政法学院宣告成立。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学院暂栖于原北大沙滩旧址,同时在北京西郊明光村一带新建校区。[3]
建院初期,学院设置有办公室、教务处(含图书馆)、教研室、行政处等部门。[4]自1952年9月初起,行政处的职工们即与北京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等校,共同开展沙滩校园的区域划分、房产清点、家具接收与财产交接等工作。
据档案记载,划归北京政法学院使用的区域为:自西校门往东至校区东墙,广场内电钟以北的区域(大图书馆、孑民堂除外)。包括北楼、灰楼、新灰楼、活动楼、新仓库、总办事处、学生会、宣传通讯社、银专宿舍、东语系图书馆、新浴室(其时尚未动工)。[5]其它区域,如民主广场、浴室、校医室、合作社、体育部等为四校共用。[6]一年后,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政法学院经请示高教部同意,再次与北京大学商议,又借用了图书馆31间房以及孑民堂8间房,[7]以容纳1953年9月扩招的100多名新生。
区域划分完成后,北京政法学院还接收了部分教学、生活用房和大量教学必须的办公家具。
图3 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沙滩校区和接收家具一览表
北楼印记
当时学院最为核心的教学办公空间为沙滩校区北楼。北楼,位于校区的西北角,是一座三层建筑。其中设有可容纳200多人的大礼堂1个,可容纳130~150人的大教室3间,70~90人的中等教室7间,小型教室7间。北京大学时期,这里便是法学院的办公教学场所。北京政法学院是以北大法学院为基本班底筹建而成,因而北楼由北京政法学院接手后,基本延续了其原有的功能。如钱端升院长的办公室设在一层西端第二间(118室),教务长刘昂的办公室与钱院长相隔一间(120室),紧邻的是副教务长费青、雷洁琼的办公室,位于中门左手第一间(121室)。行政办公室则集中于一层的东侧,以便于服务学院领导和全体师生。北大法学院原图书馆位置不变,依然设于一层西侧,书库朝西,阅览室朝北。图书馆的卡片柜、阅览桌等也保持不动。[8]法学院原有的图书资料,经办理划拨手续后正式转至北京政法学院名下,继续书写新的学术篇章。北楼的二三层,除了教务处和各教研室办公占用部分房间外,多数为教室所用。
1952年11月24日学院举办成立典礼后,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统筹规划。因而,学院领导班子多次在北楼二层的教员休息室召开院务会议,讨论领导职责分工、商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筹划初期的制度建设等。据北京政法学院首届、第二届毕业生杨鹤皋、程味秋两位老先生回忆,1950级北大法学院学生开学第一课也是在北楼,时任法学院院长钱端升先生亲自给他们讲授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因而,这里既有第一批法大人凝心聚力、迎难而上的坚韧无畏,也有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暖心佳话。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70多年过去,北楼幸运地留存至今。今日的北楼,外观已修葺一新,但主体框架未变,依稀还能看到昔日的模样。
图6 今日之沙滩北楼(2019年摄)
北楼的东南侧是孑民堂,原为清乾隆年间大学士傅恒之宅第,民国初归并北大。1947年,北京大学将宅邸西部中间一院命名为“孑民纪念堂”,以纪念蔡元培老校长。这里曾是北京政法学院行政处事务科的办公地点。1952年11月11日,北京政法学院筹委会第四次会议即在孑民堂召开,来自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法委、教育部、司法部、华北行政委员会等单位的代表们参加了会议。政法委的陈传纲同志,代表上级领导单位在会上首次提出,北京政法学院学院身处北京,又属中央直接领导,一定要办成全国的榜样,初步明确了学院的办学定位。[9]此次会议后,学院正式开启教学和思想政治建设。
北楼的东侧,是1935年落成的灰楼,这是一座兼具西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与中国古典建筑特色的三层楼宇,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该楼系“U”字型布局,三面环楼,中间为花园,共220余个房间。[10]楼体有八个单元门,分别以“千字文”前八字命名,从南端拱形大门洞西侧单元开始,呈逆时针方向,依次为“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此楼曾是北大四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及女生宿舍。北京政法学院接手后,将其作为青年教师和学生的住处。1952至1953年,刚从北大转来的几位年轻教师都曾在荒字楼栖身,如钱端升的首任秘书周仁、复办后学院副书记欧阳本先、刑法教师宁汉林、国际法学者朱奇武等。[11]在这里,他们埋首学问,切磋教学,并肩投身于新中国法学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也由此开启各自法学教育与研究的职业生涯。
灰楼南侧的一片开阔地即为民主广场。这里既是老北大的大操场,也是同学们举办运动会、上军事训练课以及大型集会的场所。1949年2月28日,北平市军管会正式接管北大仪式在这里庄严举行;1949年5月3日北大在此举办了“五四”纪念文艺晚会。[12]广场目睹了老北大的新生,也见证了那个时代大学生们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北京政法学院成立后,依然沿续了老北大的传统。如1952年10月1日,学院参加国庆大游行队伍的同学们就曾在民主广场集结后,向天安门出发。
图7 1952年,学院师生在民主广场集合准备参加国庆游行
民主广场的西南角,是行政处膳食科的办公场地——新膳厅。新膳厅俗称大饭厅。它对于北京政法学院,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952年11月24日北京政法学院的成立典礼,即在此举行。关于学院成立典礼的举办地点,目前尚未见到官方的文字记录,因而坊间说法不一。据钱端升的秘书林道濂教授回忆,典礼是在民主广场西南角的学生食堂举行。[13]这一说法与刘秀华老师在《我们从这里走来——北京政法学院沙滩校舍旧址寻访记》一文中的考证完全吻合。刘老师引述学院第二届毕业生程味秋老先生的回忆,程老也坚定地认为成立典礼是在大饭厅举办。两位亲历者的陈述互为印证,为此细节的确认提供了关键性的依据。
民主广场的南侧,也就是著名的沙滩红楼,当时主要归北大附属的工农速成中学使用,北京政法学院仅校医室在红楼办公一年,费青的夫人叶筠及其他两位女士,在这里细致入微、贴心服务,全力守护着学院师生的生命健康。
椅畔课影
在北京政法学院接收的家具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那1375把“扶手椅”——一种连凳带桌、扶手弯曲形似火腿的座椅。这种椅型诞生于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艰苦办学环境中,旨在最大限度地节约经费、节省空间。北京政法学院的学生大多源自北大法学院,随着这批“扶手椅”被整批划转,它们也得以在新成立的政法学院延续服务。坐在扶手椅上聆听名师大家讲课的政法学子们,所承接的不仅是西南联大在烽火中淬炼出的务实坚韧,更延续着北大的学术血脉。
图8 1952年北京政法学院四班学生使用过的扶手椅
(2009年摄)[14]
1952年10月,学院行政部门的职工们克服困难,修缮宿舍、安装锅炉,逐步完善生活设施。1952年11月13日,在“教学设备不全、物资匮乏、师资短缺”的艰苦条件下,学院正式开课。
第一课即由著名马列主义理论家艾思奇主讲《辩证唯物主义》引言。[15] 此后,首届学员在“扶手椅”上,继续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国家法权理论》《共同纲领》《三年来的政法工作》等核心课程,也聆听了校内外学者的专题讲座。1953年7月20日,326名(入学时为331名)一年制调训生与57名青年学生顺利毕业。离校之前,他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在民主广场以灰楼为背景合影留念。此后,他们从沙滩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成长为新中国司法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图9 1953年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七十年沧桑巨变,往昔那片清净学堂早已融于市井烟火中。那些斑驳的墙体、剥落的字迹、狭窄的楼道,仿佛仍在轻声低语,讲述着北京政法学院第一代创业者们栉风沐雨、躬身开荒的动人故事。岁月虽逝,他们的精神却依然真切可触;时光流转,自沙滩红楼点燃的信念仍在延续传承!
注释:
[1] 林齐模《老北大一二三院的由来及命名》,载于《北京大学校报》1687期第4版;
[2] 王学珍、王效挺、黄文一、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51-553页;
[3]《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成立北京政法学院的请示》载于王改娇主编《法大记忆——60年变迁档案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4]《北京政法学院筹备工作总结报告》,载于《法大记忆》2012年版第9页。
[5]《北京政法学院校舍区域及应得家具一览表》,载于《法大记忆》2012年版第33页;
[6]《北京政法学院将沙滩校区移交中宣部说明书》,载于《法大记忆》2012年版第45页;
[7]《北京大学关于报送借给北京政法学院部分房间协议书的函》,载于《法大记忆》2012年版第38-39页;
[8][11]中国政法大学档案馆藏《1953年北京政法学院教职工一览表》;
[9]中国政法大学馆藏《北京政法学院筹备会材料》;
[10] [12]王学珍、王效挺、黄文一、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5页,第483-485页;
[13] 2017年1月,笔者为筹备钱端升纪念馆专程拜访了钱院长的秘书林道濂教授,并就学院成立典礼一事请教;
[14] 2009年,笔者首次参观位于沙滩红楼的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场景复原中发现了这些造型奇特的“扶手椅”。椅子靠背后书有“四”和“政法”字样,下端还有铁质的小名牌。想必这把椅子属于“四班”所有,小名牌是学院的标识。
[15]黄进、高浣月《钱端升全集》之《钱端升日记》(王改娇校注)下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389页。
图片来源:图1、图2、图3、图9源自中国政法大学档案馆网站,图4、图5由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陈蕊老师提供,图6、图8由笔者拍摄,图7源自中国政法大学校史展。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