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到一秒,“AI万能搜”就弹出了完整攻略,包含推荐型号、优惠组合还有用户评价。
打开手机淘宝,我试着输入“适合北方暖气房的加湿器,静音且容量大”。
不到一秒,“AI万能搜”就弹出了完整攻略,包含推荐型号、优惠组合还有用户评价。
这比我以前翻半小时评论省太多事。
今年双11确实不一样了,天猫说这是“首个AI全面落地的双11”,京东也喊出“技术融入最深的一届”。
不再是比谁补贴多、谁流量大,各家都在秀AI肌肉,这场购物狂欢算是正式换了赛道。
天猫的AI显然是奔着解决“选择困难”去的。
除了万能搜,还有“AI帮我挑”“拍立淘”好几款工具。
我试过搜“手机选购攻略”,它直接根据我以前的浏览记录推荐机型,连避坑点都列出来了,点关键词就能跳转购买。
本来想夸它考虑周全,但后来发现它推荐的几款都没提其他平台的价格,这点有点小家子气。
京东的AI更侧重“全流程管到底”,下单后,京小智客服会主动发物流信息,甚至提醒“北方天冷,包裹可能会延迟半天”。
我问过“便携充电宝哪个支持快充且安全”,推荐的型号确实符合要求,但追问售后政策时,它还是会绕回固定话术。
比以前的机器人聪明,但离人工客服还差得远。
抖音的玩法最特别,它把豆包直接变成了购物入口,我随口说“想买冬天用的面霜”,聊天框里就弹出了带链接的推荐页,点一下就进抖音商城。
这种“边聊边买”的模式很新鲜,尤其适合刷短视频时突然想买东西的场景。
难怪有人说,抖音这是想靠AI弯道超车。
不过这些AI也有共性短板,我拿几款美妆品让豆包和DeepSeek算最优价,结果都推荐淘宝,实际下单却是京东更便宜。
社交平台上好多人吐槽这事,看来跨平台比价这块,AI还没学会“说实话”。
AI这么密集地“上岗”,绝非平台为了赶时髦。
以前双11,商家都在拼广告费、拼补贴,投出去的钱越来越多,赚的却没见涨。
我认识个做家居的商家,去年花了不少钱引流,最后算下来几乎没利润。
技术成熟才是关键,这两年算力和模型成本降了不少,国内大模型的使用成本比国外低很多。
企业不用再把AI当“奢侈品”,终于能用到选品、客服这些实际环节里。
丽人丽妆用虚拟人直播覆盖了近一半时长,单场最高卖了500万,这就是实打实的效果。
全球都在往这个方向走,沃尔玛都和OpenAI合作了,ChatGPT里就能直接买沃尔玛的东西,不用跳来跳去。
国内腾讯元宝也接入了京东,聊到某本书,直接点一下就能下单。
如此看来,AI变成购物入口是早晚的事。
这种转变对我们消费者是好事,以前买东西要自己搜、自己算、自己对比,现在对着AI说需求就行。
听说以后AI还能通过聊天发现潜在需求,比如你说“最近睡不好”,它就会推荐助眠产品,这比硬邦邦的广告贴心多了。
但问题也不少,不同平台的AI接口不统一,用惯了淘宝的AI,换京东又得重新适应。
而且AI推荐总爱挑熟悉的品类,很容易让人只看到自己常买的东西,想买点新鲜的反而难了。
数据安全也是个隐患,让AI帮着购物,等于把消费习惯全暴露了,这事儿想想就有点不踏实。
今年双11的AI热潮,更像一场“技术试水”。
它让我们看到购物可以更高效,但也没解决所有问题。
毕竟购物的核心是买到心仪又划算的东西,AI只是工具,不能本末倒置。
说到底,AI重构电商,最终还是要回到“人”身上。
消费者需要的是真正懂自己的“购物顾问”,而不是只会念脚本的机器人。
商家要的是能降成本、提效率的“智能助手”,而不是摆着看的技术花瓶。
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随着技术越来越成熟,以后聊天就能下单、AI帮着管售后可能会成常态。
对平台和商家来说,谁能把AI用得更实在,谁就能抓住未来的流量。
而我们消费者,只需抱着“尝鲜但不盲从”的心态,享受便利的同时多留个心眼就行。
毕竟,再聪明的AI,也替代不了自己的判断。
来源:念寒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