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5年冬,在福建省龙溪县石码镇,一天中午时分,一个年轻妇女从庙里出来,听到廊柱下有婴儿哭声,便快步走过去。
01
李林,原名李秀若。
1915年冬,在福建省龙溪县石码镇,一天中午时分,一个年轻妇女从庙里出来,听到廊柱下有婴儿哭声,便快步走过去。
年轻妇女从装婴儿的竹篮底部摸出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乙卯年十月初九日生,望好心人收养。”她知道这一定是婴儿的父母养活不了孩子,才忍痛遗弃的。
年轻妇女名叫陈茶,陈茶的丈夫李瑞奇在石码镇米仔街隆庆号当铺做会计。
陈茶婚后多年不育,丈夫便于1898年出洋到印度尼西亚经商去了。
陈茶早有收养一个孩子的打算,今天在寺庙前看见这个婴儿觉得是缘分,便决定抱回家,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
这个婴儿就是后来的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陈茶给女婴取乳名翠英。
4岁时,翠英随母去印度尼西亚和养父团聚。
翠英到了入学的年龄时,李瑞奇因为仰慕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故给翠英重取学名李秀若。
9岁,李秀若进入养父创办的华侨小学读书。
爪哇是个由当地土著和中国人聚居的地区,却是荷兰的殖民地,在爪哇的学校里,荷兰当局施行殖民主义教育。
李秀若就读的华侨小学,有位年迈的教师常常偷偷地教学生们有关中国的历史地理知识,老师激情的讲述将学生心底的民族情感点燃,特别是秀若,对祖国充满了向往。
02
1929年,14岁的李秀若小学毕业,陈茶带着她回国,秀若考入了由著名华侨巨子陈嘉庚先生在厦门创办的集美中学。
在这一时期,秀若表现出诸多天赋:热爱体育,成为校篮球队成员;热爱音乐,一支口琴一直吹到了后来的戎马生涯;最热爱的是文学,渴望成为一个文学家。
后来,她在集美中学的图书馆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巴金所译的屠格涅夫散文诗《门槛——梦》中刻画的女革命者形象,让她心向往之。
彼时中国,民生艰辛,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李秀若虽身处相对安稳的校园,但她那颗年轻的心却无法平静。
李秀若为更好追随偶像秋瑾的脚步,来到杭州求学一年。
西子湖畔,鉴湖女侠秋瑾那“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不朽诗句,深深激励着她。
随后,她以热血笔锋写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铿锵誓言,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抗日决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对中国多地发动侵略。
平静的读书时光被打破,李秀若从厦门辗转杭州、上海和北平等地的多所学校就读,目睹着各地不断高涨的抗战热潮,被深深感染。
对日军侵略的愤怒和童年时就已在她心中萌发的救国理想,促使她加入了一场场抗日救亡活动中。
1935年春,李秀若前往上海爱国女中求学。在此期间,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林,取列宁的中文谐音,表达了对革命的向往。
在上海爱国女中,李林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她如同一颗火种,在青年学生中传播着抗日救国的思想,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人。
在校园里,她显得与众不同:梳男式短发,不施脂粉,着长裤和方头皮鞋,昂首阔步,英姿飒爽;她看进步书籍,高唱抗日救亡歌曲,在日记本的扉页做批注,字里行间满是以身许国的决绝。
当她要寻找一条真正能救国的革命道路时,恰巧遇到地下党的支部领导胡文新,在全国扩招有志之士,他看出李林的爱国热忱与进步追求,引导她参加了秘密革命活动。
03
1935年12月9日,李林在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的请愿中,作为学生代表与当局谈判,面对军警的威胁毫不退缩,始终坚守“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
12月16日,李林一边完成学业,一边在组织的引领下,到平民夜校给工人、学徒们讲课,用通俗的语言宣传抗战思想;并积极参加声援“一二·九”运动的游行示威,举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标语,走在队伍前列呼喊。
1936年8月,李林考入北平私立民国大学政治经济系。
在这里,她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抗日救亡的信念愈发坚定。
12月,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李林果断放弃即将完成的求学生涯,主动向北平地下党组织递交了一份长达5页的思想汇报。
在汇报中,她详细阐述了自己从侨乡少女到进步学生的思想转变,剖析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更直白地表达“愿以生命为代价,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决心,这份充满赤诚的汇报,引起党组织的高度重视。
负责联系进步学生的地下党员董毓华与她进行了多次谈话,从中国革命的现状到未来的方向,从个人理想的实现到民族使命的担当,逐步引导她认识到:“革命不是仅凭一腔热血,更需要坚定的信仰和组织的引领,加入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个人的理想与战斗意志融入到改造国家的洪流中。”
自李林加入地下党秘密组织以后,每日的任务不是主动承担起大学进步学生小组的联络工作,就是冒着被国民党特务监视的风险,在各校之间传递抗日传单和进步刊物。
她还会利用课余时间到北平郊区的工厂,协助组织工人识字班,将抗日思想融入文化教学中。
经过3个月考察,党组织认为李林的思想觉悟、革命意志和实际行动,已完全符合党员标准。
12月30日,李林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西城一个简陋的四合院中,李林面对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拳庄严宣誓。
宣誓结束后,介绍人董毓华握着她的手说:“从今往后,你不仅是为自己的理想奋斗,更是为千千万万受苦的同胞奋斗,党组织会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04
1937年年初,入党后不到一个月,李林主动向组织请缨:“现在前线急需能打仗的人,我想上前线,用枪杆子打日本鬼子!”
随后,她被组织派往国防前线山西太原,背着简单的行囊,到国民师范军政干部训练委员会训练班参加训练。
彼时李林,脱下学生装,彻底换成了灰布军装,走上抗日救国的武装斗争道路。
她从手中的书本换成了跟自己身高相近的步枪,每天天不亮,她就和男学员一起出操、练队列。
晴天在尘土飞扬的操场练刺杀,雨天就在泥泞里摸爬滚打,从不因自己是女性而搞特殊;她还主动向骑兵教官请教,反复练习骑马、射击。
有一日,李林在练瞄准下盘功夫,趴在地上一练就是大半天,衣服磨破了、肘部蹭出了血印也丝毫不在意。
最终,直到实弹射击比赛时,打出了十环的惊艳成绩,让不少男战友都佩服不已。
同年5月,在一封写给中央妇委的信中,李林曾这样写道:“我今天已和过去不同了,因为我已经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参加者,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字里行间满是加入党组织的自豪与担当。
此后,她根据党组织指示,提前结束军训生涯,前往山西雁北地区开展群众工作,为后续开展游击战争做准备。
6月,李林瞒着家人北上,临行前,她把母亲绣着“平安”二字的手帕悄悄塞进行囊里,这手帕成了她对家人最深的牵挂。
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军迅速向华北推进,雁北地区很快陷入战火。
李林随队抵达山西平鲁一带后,不顾环境险恶,挨家挨户动员群众:“鬼子烧了咱们的房、杀了咱们的亲人,咱们不能等着挨打,拿起锄头、菜刀也要跟他们拼!”
短短三个月内,她就凭着满腔热忱和务实行动,组建起了20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年仅22岁的她,成为晋绥边区唯一一位最年轻的女游击队长。
05
1938年4月,李林率部在平鲁县井坪镇附近设伏。
彼时日军一支运输队正沿着公路行进,她先派队员伪装成农民在路边观察,待敌军进入包围圈后,一声令下,手榴弹、步枪齐发,敌军顿时乱作一团。
李林亲自挎着双枪冲在前面,指挥队员分割围歼敌人,最终击毁敌军汽车3辆,缴获步枪20余支、子弹千余发,还俘获了2名日军,这是她带领游击队取得的首次大规模胜利,极大提振了当地群众的抗日信心。
战斗结束后,周边村镇的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原本不足百人的游击队,半个月内扩充至150余人,群众还自发为部队送来粮食、布匹等物资,形成“军民共抗敌”的热烈局面。
5月,日军对晋绥边区发动春季“扫荡”,抽调驻朔县、左云的两个中队及伪军共300余人,兵力是李林所部游击队的3倍。
面对强敌,李林没有硬拼,而是结合雁北山地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制定“打了就跑、扰敌疲敌”的游击战术。
她将部队拆分为3个战斗小组:1组在白天派小股队员在日军行军必经的山隘、峡谷埋设地雷;2组在远处用冷枪袭扰,让敌军不敢贸然行军;3组到夜里则集中主力,趁着夜色偷袭敌军临时营地,重点烧毁敌军粮草、破坏其通讯设备。
连续周旋5天后,日军不仅没能找到游击队主力,反而因粮弹消耗、士兵疲惫而士气低落,最终狼狈撤退。
李林趁机率部收复被日军占领的平鲁县高石庄、败虎堡、阻虎堡3个村镇,从溃败的敌军中缴获战马12匹、迫击炮1门,进一步充实了部队装备。
6月,李林从地下通讯员那得知,日军在朔县岱岳镇的军马场囤积了150余匹战马,计划用于扩充骑兵部队,支援后续“扫荡”。
她深知骑兵在雁北平原和山地作战中的机动性优势,当即决定奇袭军马场。
为确保行动万无一失,她亲自带着3名队员乔装成商贩,连续3天在军马场周边侦察,摸清了日军哨兵换岗时间、马厩分布及武器库位置。
随后,她挑选30名骑马技术娴熟的队员,全部换上缴获的日军军服,伪装成日军骑兵部队,趁着夜色从军马场西侧的沙丘地带潜行靠近。
接近凌晨时,行动正式开始:
队员们先按照预定计划,由2名精通日语的队员以“例行巡查”为由,解决掉门口的哨兵;李林再带主力队冲进马厮,迅速击毙马场内部的日军守卫;
最后,他们一边用提前准备好的草料引导战马往外跑,一边安排队员用手榴弹炸毁敌军的马厩顶棚和武器库。
整个过程仅用40分钟,共缴获战马103匹,击毙日军守卫11人,游击队仅1人受轻伤。
此次奇袭后,李林将这些战马编入游击队,组建起晋绥边区第一支女子骑兵队。
她亲自担任队长,还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每天清晨带领队员练习骑马跨越障碍、马背射击,午后教授骑兵战术,晚上则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培训。
经过1个月的训练,女子骑兵队具备了实战能力,在后续的战斗中,她们骑着战马在战场上冲锋,红色披风在风中飘扬,成为当地百姓口中“骑马路见不平,双枪能打鬼子”的女英雄。
甚至有群众编唱民歌:“雁北有个李队长,双枪白马打东洋,姑娘们骑马上战场,吓得鬼子直叫娘。”
06
1938年7月,日军因多次遭李林部打击,恼羞成怒,集结驻大同、怀仁、山阴的日军共1200余人。
他们对李林所在的平鲁、右玉一带发动大规模“围剿”,还在周边村镇张贴告示,扬言“活捉李林者,赏大洋5000元”。
彼时,李林正带着游击队护送200余名群众转移粮食和物资,行至右玉县郭家窑子村时,被日军主力包围。
郭家窑子村三面环山,仅村东有一条通往后山的小路,且已被日军封锁,形势十分危急。
面对绝境,李林没有慌乱,她立即召集骨干队员开会,分析战场形势:
日军虽人数众多,但对村内地形不熟悉,且急于活捉我,必然会集中兵力进攻村子中心;只要我们在他们进攻时,趁机掩护群众完成转移,便能突破村东的封锁线,从后山小路安全撤离。
基于此,李林制定作战方案:
①.先由队员护送群众从村西的废弃窑洞出发,绕至后山小路,自己则带着15名队员留下来断后,通过“声东击西”的战术牵制日军;
②.战斗中,李林会让队员们在村子不同角落点燃鞭炮,模拟枪声,制造“游击队主力分散作战”的假象,她则带着3名队员驻守村北的制高点,一座土坯房,利用屋顶的射击孔打击日军;
③.让日军误以为村北是游击队主力所在地,纷纷向土坯房进攻。
最后,李林沉着冷静地指挥,交替使用步枪和手枪射击,先后击毙日军小队长1名、士兵10余人。
激战中,她的战马被敌军子弹击中,倒在地上抽搐,左臂也被流弹擦伤,鲜血浸透了军装。
但她仍在坚守阵地,用右手举枪继续射击,待群众和大部队安全撤离后,李林才带领断后队员突围。
她利用村内的巷道和房屋作掩护,一边射击一边后退,还时不时扔出手榴弹阻挡日军追击。
在突围至村西的一片玉米地时,一名队员腿部中弹无法行走,李林毫不犹豫地背起他,继续向前奔跑,直到甩开日军追击,与大部队会合。
此次战斗,李林部以15人牵制日军主力近3小时,不仅保护了200余名群众和大批物资的安全,还为边区其他部队的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
战后,八路军120师雁北第6支队专门为李林部召开表彰大会,贺龙首长在会上称赞:“李林同志以少敌多,临危不乱,展现共产党员的过硬作风和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全体指战员学习的榜样!”
短短四个月时间,李林率部总共打了23场战役,连战连捷。
同年秋,雁北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暂趋缓和,李林在平鲁县二区开展群众工作时,与八路军雁北第6支队政治部主任屈健相识。
屈健沉稳干练,长期在雁北从事根据地建设和军事指挥工作,对李林率游击队屡创佳绩早有耳闻。
李林也敬佩屈健扎根敌后、务实为民的作风,两人在共同筹备冬训、组织群众坚壁清野的协作中,逐渐互生情愫。
1939年2月,经党组织批准,李林与屈健结为革命伴侣。
婚后第三日,屈健接到支队命令,率部前往左云县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李林也因游击队要执行冬季整训任务,与丈夫匆匆告别。
此后数月,两人虽同属雁北抗日根据地,却因各自肩负重任不得不分开。
他们仅能通过地下交通员交流并传递简短书信,信中鲜有儿女情长,多是分享对敌作战经验、汇报群众工作进展,末尾常以“多杀鬼子,保重身体”作结。
10月,中共晋绥分局根据华北抗战形势调整部署,计划调李林前往晋察冀边区,担任妇女救国会主任,负责统筹敌后妇女抗日救亡工作。
组织找李林谈话时,她欣然领命负责带动姐妹参军支前,却在得知需即刻暂别雁北游击队时,恳请先打完冬季反“扫荡”,待向接替同志交接清楚再走。
彼时雁北入冬,日军“扫荡”将更频繁,她带领的骑兵队刚练熟雪地作战,组织批准了请求。
这一留,让李林与雁北战场结下最后的生死羁绊。
12月,李林率领的独立支队骑兵营完成了对日军运输线的突袭后,转移到桑干河沿岸的小村庄休整。
07
1940年立春,李林出席晋西北人民代表大会,当选为行政公署委员。
2月1日,回到雁北的她,又在晋绥边区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第十一专员行政督察公署秘书主任,她的丈夫屈健在当时任该公署专员,夫妻二人开始有了短暂的交集。
同月下旬,李林在执行一次任务中发现自己怀有身孕,战友们得知后纷纷劝她转入抗日后勤机关工作,她却笑着婉拒:“肚子大了不影响骑马打枪,只要还能端起枪,我就不能离开战场。”
3月,日军为彻底摧毁雁北抗日根据地,调集驻大同、朔县、平鲁等地的日伪军共3000余人,发动春季“大扫荡”,重点围剿晋绥边区八路军及游击队主力。
4月26日拂晓,日伪军分三路包围了李林所在的平鲁县东平太村,彼时她正带领游击队护送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干部、群众及物资向洪涛山区转移。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李林当即决定由副队长带领大部队护送群众和干部从西侧山涧突围,自己率骑兵连12名战士留在村内,以“围点打援”战术牵制敌军。
她深知此举凶险,在临战前,李林匆匆写下一封简短的书信,准备托通讯员转交屈健。
信中写道:“屈健同志,你去后的那天,刮了大风,不知你受凉了没有?我很担心;
在一块儿时,有时还会吵吵嘴,分开了却非常想念;敌人又要发动围剿,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一定可以粉粹敌人的进攻;我写到这里,我们的孩子又在乱动了,但我会保护好他的,请你放心……”这封还未来得及封口的家书,最终成了她的绝笔。
战斗打响后,李林还没能将信托付,便亲率骑兵连在村内依托房屋、窑洞与敌军展开巷战,双枪交替射击,先后击毙日军小队长2名、士兵30余人。
上午10点,村内阵地失守,她带着剩余5名战士向村南的于家窑方向突围,途中遭遇日军骑兵中队伏击,战马被击中倒地,她的左腿也被射中,中弹负伤,鲜血很快浸透裤腿。
此时敌军已步步逼近,大喊着“活捉李林”,李林挣扎着靠在土崖边,不愿被敌人俘虏,毅然用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壮烈牺牲,年仅25岁。
李林腹中还有近3个月的胎儿,也随她一同殉国。
5月,李林牺牲后,中共晋绥分局在兴县召开追悼大会,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题写挽联:“雁北英魂照日月,巾帼豪气壮山河”,高度肯定她“以弱旅抗强敌,用生命保护群众”的壮举。
7月,周恩来总理在重庆听取晋绥边区工作汇报时,得知李林的英勇事迹后动容称赞:“一个华侨女青年,能为民族解放献出生命,堪称中国的贞德,是全体爱国青年的榜样!”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铭记李林的功勋:
1952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在平鲁县修建李林烈士陵园,将她的遗骨迁葬于此,供后人缅怀;
1984年,李林被追认为“全国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她的事迹被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让青少年铭记这位巾帼英雄;
2009年9月,在全国“双百”人物评选中,李林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来源:宁月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