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风送爽,百草丰茂。近日,普洱市思茅区第二小学教育集团玉屏校区内,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一场以“金秋采百草·丰收润童心”为主题的中草药采收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此次活动共有校内师生及家长260人参与,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劳动课,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中医药文化
秋风送爽,百草丰茂。近日,普洱市思茅区第二小学教育集团玉屏校区内,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一场以“金秋采百草·丰收润童心”为主题的中草药采收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此次活动共有校内师生及家长260人参与,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劳动课,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中医药文化启蒙课,是“神农尝百草”的探索精神在新时代校园里的鲜活传承。
药材展示。
从课堂到田园:知识在泥土中生根发芽
活动伊始,简朴而隆重的开采仪式在百草园门口举行。蓄势待发的孩子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在老师和家长代表的指引下,有序进入各自班级的责任田。百草园里充满了忙碌而有序的身影,孩子们三五成群,有的在用锄头拨开泥土,探寻着小红蒜的根茎;有的在小心翼翼地清理姜黄上的泥土;有的在采摘新鲜的叶子,空气中顿弥漫着特有的芳香,还有的负责将采收的药材运送到清洗区,在水盆里洗去泥污,露出药材的本色。
学生们正在合作挖小红蒜。
学生们采收黄姜后的喜悦。
学生们清理黄姜上的泥土。
学生家长尹晓梅高兴地表示:“今天和孩子一起采收草药,对我来说是很特别的体验,看着孩子在百草园里熟练地采收药材,主动给我讲解每种草药的功效,我特别欣慰。以前孩子对植物不太了解,现在不仅认识了多种草药,还懂得了很多养生知识,这样的活动真的太有意义了,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把传统文化变成了生活中的智慧。”
学生们在采收薄荷。
学生们在采收糯米茶。
学生们运送药草。
学生们清洗药草。
学生们打包分类药草。
从田间到集市:文化在交易中薪火相传
采收完毕,活动的第二幕——“百草集市”义卖在食堂前空地上热闹开市。各班摊位前,学生们发挥奇思妙想制作的创意广告词格外吸睛:“家有板蓝根,病毒不上门”“新鲜药根,买一送一”……稚嫩的笔触背后,是孩子们对中草药药性初步理解的体现。学生们化身“小掌柜”,热情地向来往的老师、同学及家长推介自己的“商品”。他们不仅卖药材,更是在分享知识。交易的媒介不仅仅是货币,更是知识的传递与文化的共鸣。义卖所得款项,将悉数用于“百草园”的后续建设,让这份绿色的希望持续生长。
售卖现场。
学生们正在售卖药草。
学生们合作售卖药草。
学生王鑫祉激动说:“今天学校组织的这个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老师、同学以及家长都积极地参与了进来,令我们最开心的就是售卖‘百草’的环节,看着亲手采摘的‘百草’被买走,同学们心里都无比的喜悦。”
学生们售卖药草时的喜悦。
老师购买药草。
从传承到创新:教育在融合中焕发生机
活动现场,除了热闹的集市,学校还精心设置了“百草文化展示区”。将植物的形态美与艺术美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医药文化与中华美学的同根同源。据了解,普洱市思茅区第二小学教育集团玉屏校区“神农百草园”占地约300平方米,于2019年5月初建成。2025年与普洱市中医医院“院+校”深度合作,再次开发了约1.5亩中药种植基地,进一步满足孩子们劳动实践需要。百草园的建成,为学生搭建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践平台,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栽种中草药并进行管理和养护,能够了解药物的基本生长情况,进一步从课程学习和活动体验中感知药理药性和中医药文化。
老师帮助学生采收砂仁。
收获砂仁。
普洱市思茅区第二小学教育集团玉屏校区德育主任李其艳表示:“今天的‘采百草’活动,孩子们亲自体验了从采收、清洗到义卖的完整过程,这一系列动手实践,是一堂无比生动的综合课,它不仅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与喜悦,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劳动、敬畏自然、文化自信的三颗种子。”
学生们采收牛膝后的喜悦。
满载而归的学生们。
活动在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欢笑中圆满落幕。手中捧着收获的药材,心中满载实践的喜悦。思茅区第二小学教育集团玉屏校区的“神农百草园”,已然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里,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借助劳动的双手,浸润着一颗颗纯真的童心,而那源远流长的“神农”精神,也必将在新一代的探索与传承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来源:思茅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