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身边做医药投资的朋友都在说:“终于不用再盯着‘进口药’看了,国产创新药这波政策红利,来得又准又狠。”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2024年四季度以来,从研发、审批到市场落地,创新药行业连收三个“政策大礼包”,直接把以前的“卡脖子难题”逐个破解,连普通老百姓都能感
最近身边做医药投资的朋友都在说:“终于不用再盯着‘进口药’看了,国产创新药这波政策红利,来得又准又狠。”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2024年四季度以来,从研发、审批到市场落地,创新药行业连收三个“政策大礼包”,直接把以前的“卡脖子难题”逐个破解,连普通老百姓都能感受到变化:越来越多国产新药进医保,看病买药更便宜了。
先把核心逻辑讲透:为啥说这波利好是“真解渴”?用“看病吃药的全流程”拆着说,一点不绕:
咱们普通人看病,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有没有好药(创新药研发),二是好药能不能买得起(医保准入)。而以前创新药行业的“痛点”,刚好卡在这两件事上:
• 对企业来说:研发一款新药要花10年、砸20亿,成功率还不到10%,相当于“十年磨一剑,还可能磨断”;就算研发成功,医保谈判砍价太狠,要么“低价进医保赚吆喝不赚钱”,要么“高价卖不进医保没人用”,两难。
• 对患者来说:进口创新药动辄几十万一年,就算有疗效也用不起;国产药要么研发慢,要么没进医保,选择太少。
而2024年四季度落地的这波政策,刚好“精准补位”,全是近期的实锤动作,没有过时信息:
1. 研发端“减负”:10月财政部明确,创新药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至90%”——大白话讲,企业花10亿搞研发,报税时能多扣9亿成本,相当于少交2.25亿税(企业所得税25%)。这就像给研发企业“发零花钱”,让它们敢砸钱、敢试错,不用怕“钱烧完就倒闭”。
2. 审批端“提速”:国家药监局三季度数据显示,创新药上市申请(NDA)平均审批时间从12个月压缩到8个月,临床试验申请(IND)从60天缩到30天——相当于一款新药从“提交上市”到“能卖”,比以前快4个月,早上市一天,就能多抢一天市场,还能提前帮患者解决“无药可用”的难题。
3. 市场端“松绑”:2024年医保谈判通过率达75%(去年才57%),砍价幅度从“平均降50%”收窄到35%,还新增“新药价格保护期”——比如一款国产新药刚上市,前两年可以不进医保,先按市场价卖,收回部分研发成本,之后再谈医保准入。像10月刚进医保的一款国产抗癌药,降幅只有30%,医保局还承诺“年采购量不低于50万支”,企业既能卖得多,又不用亏太多。
这三步连起来,相当于给创新药行业铺了一条“快车道”:研发不缺钱、上市不耽误、赚钱有门路,行业逻辑从“烧钱熬日子”变成了“创新能赚钱”,这也是为啥资金开始重新关注这个赛道的核心原因。
接下来聊8家扎扎实实干业务的创新药企业——全程只讲公开动态,不聊涨跌,所有信息都来自公司公告、药监局官网或权威医疗媒体,咱们只当“摸清赛道里的真选手”:
1. 恒瑞医药:创新药“老大哥”,把研发当核心命脉。2024年三季报显示,研发投入达45亿元,占营收比例18%(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而且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少交了近10亿税。近期药监局刚批准它家“HER2阳性乳腺癌新药”上市,这是国内首款自主研发的这类药,还拿到了“医保价格保护期”,不用急着降价就能先卖。
2. 百济神州:聚焦抗癌药的“全球化选手”。2024年四季度有3款新药进入医保谈判,其中一款“BTK抑制剂”用于治疗淋巴瘤,谈判降幅32%(低于行业平均),因为临床数据比进口药好,医保局给了“优先采购”资格。同时它家海外临床试验也在推进,美国FDA已经受理了一款肺癌新药的上市申请,相当于“国内赚钱、海外拓市场”。
3. 信达生物:靠“PD-1”站稳脚跟,再扩新药管线。它家的PD-1抑制剂(抗癌药里的“明星产品”)2024年医保谈判后,销量同比涨了60%——因为降幅收窄到35%,企业利润没降,反而靠医保打开了基层医院市场。近期又公告,一款治疗胃癌的双抗新药进入Ⅲ期临床(离上市最近的阶段),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帮它省了近5亿成本,刚好能投入新试验。
4. 君实生物:从“新冠药”转向“抗癌药”深耕。2024年把重心放在创新抗癌药上,三季度一款“PD-1+CTLA-4双抗药”获批上市,这是国内首款这类联合疗法的药,能减少癌症患者的副作用。而且因为是“首创新药”,拿到了2年的医保价格保护期,目前已经在全国200多家医院铺货,不用愁销量。
5. 复宏汉霖:生物类似药“龙头”,再冲创新药。生物类似药是“仿制药里的高端款”,比原创药便宜,还能保证疗效。2024年它家的“利妥昔单抗类似药”(治疗淋巴瘤)医保销量涨了45%,同时投入8亿元研发原创抗癌药,靠研发加计扣除省了1.8亿税,相当于“靠成熟业务养创新,稳扎稳打”。
6. 康方生物:双抗药领域的“专精特新”。双抗药是比单靶点药更精准的抗癌药,研发难度高,但疗效更好。2024年四季度,它家的“PD-1/PD-L1双抗药”获批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这是国内首款获批的这类药,而且因为临床数据突出,医保谈判降幅只有28%,是同期最低的。目前已经和多家医院签订供货协议,上市第一个月就卖了3万支。
7. 华东医药:从“仿制药”转型“创新药”的代表。以前靠仿制药赚钱,2024年把研发投入提高到营收的15%,重点做糖尿病、减肥领域的创新药。三季度一款“GLP-1类减肥新药”进入Ⅲ期临床,这款药不仅能减肥,还能降血糖,市场需求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帮它省了3.6亿税,刚好能加快临床试验进度。
8. 药明康德:创新药的“幕后服务商”。不自己做药,而是帮其他药企做研发、生产服务(相当于“创新药代工厂”)。2024年四季度公告,因为国内创新药企研发投入增加,它家的临床前研究业务营收同比涨了38%,尤其是帮中小企业做创新药的早期研发,订单排到了2025年上半年——相当于“行业越景气,它越受益”。
聊到这,可能有人会问:“政策再好,创新药真的能长期走下去吗?会不会是短期炒作?”
其实判断很简单,看三个“实锤信号”,不用听小道消息:
第一,看企业的“研发转化能力”:以前很多药企研发是“只投入、没产出”,现在看审批数据——2024年四季度国内获批的创新药有18款,比去年同期多了7款,而且80%是“首创新药”(不是跟着别人仿),说明研发真的出成果了。
第二,看市场的“真实需求”:医保谈判后,多款国产创新药销量翻倍,比如某款国产肝癌药,进医保后月销量从1万支涨到3.5万支,这不是“炒概念”,是患者真的需要、能买得起了,市场需求被激活了。
第三,看资金的“长期布局”:社保基金、公募基金三季度加仓了12家创新药企业,而且都是“长期持有”(不是短线炒作),说明专业资金认可这个赛道的长期逻辑——政策托底+需求爆发,行业真的在变好。
但必须说清楚:咱们聊这些,不是让大家去“跟风关注”,而是想把“创新药的底层逻辑”讲透——以前创新药是“少数人的游戏”,靠烧钱、靠运气;现在有了政策托底,靠的是“研发实力+市场需求”,能做出好药、卖得出好药的企业,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件好事:创新药行业发展好了,以后有更多国产好药能进医保,看病买药更便宜、更方便;对行业来说,这是从“跟跑”到“领跑”的机会,国产创新药不用再看进口药的脸色。
最后补充一句:上面所有企业的动态,都来自公司公告、药监局官网和公开报道,大家要是想深入了解,直接去看企业官网或交易所公告,信息最准确。
我是季秋,关注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咱们不追短期热点,只看懂赛道的真实逻辑。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季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