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迷信!明日九月初九,记得:1不晒、2不送、3不登、4不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8:06 1

摘要:“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间过得真快,明日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这天是进入农历九月的第九天,在古代,人们认为数字“九”与天地、阴阳相通,具有神秘的意义,而《易经》中,“九”代表阳数,象征光明、活力与长久。农历九月初九的日与月均为“九”,阴阳相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间过得真快,明日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这天是进入农历九月的第九天,在古代,人们认为数字“九”与天地、阴阳相通,具有神秘的意义,而《易经》中,“九”代表阳数,象征光明、活力与长久。农历九月初九的日与月均为“九”,阴阳相合,被古人视为吉祥之日,寓意长久、长寿,民间把这天称之为“重阳节”。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重阳节,最初起源于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每年九月初九前后,秋收作物已经基本入仓,晚熟作物也将处于收获时期,冬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也迎来播种前后,此时古人就会通过祭祀表达对自然的感恩,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对此《吕氏春秋·季秋纪》中就有记载,先秦时期已有九月“农事备收”后祭天帝、祭祖的习俗,这也是重阳节最早的雏形。

到了汉代朝廷中已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的习俗,表明此时重阳节已与求寿、养生相关联。对此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据说,东汉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某日,费长房突言九月九日桓景家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便嘱咐其带着家人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以此求福纳祥。桓景依言行事,果然躲过一些不好的事情。此后,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便成为重阳节的核心习俗,象征祛病驱邪、祈福安康。

在魏晋时期,登高、赏菊、饮酒等活动逐渐在民间普及,重阳节更是成为文人墨客,饮酒作诗的佳节。一直到唐代,重阳节被定为官方节日,宫廷与民间会共同庆祝,登高、赏菊、饮宴等习俗达到鼎盛。宋元时期,重阳节习俗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登高、插茱萸、饮菊花,还有赏菊、吃重阳糕、制作彩布荣英、放风筝等,这些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现如今,重阳节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新内涵,例如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年节”,赋予其尊老、敬老的文化内涵。2006年,重阳节更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中华民族“孝”的传统美德。

九月初九是“重日”

“重日”指的就是农历日子中“日”和“月”相重的日子,尤其是在古代,人们对于这些日子会非常重视,并都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寓意,例如正月初一的春节、二月初二的龙抬头、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初六的天贶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等,这些重日分别都对应着不同的传统节日,而明日我们将迎来农历九月初九,这天不仅被称为“重阳节”,还被成为“重九节”。

在古人看来,在十进制计数体系中,“九”是最大的个位数,代表个位数的极限。因为数字从“一”开始,到“九”达到顶点,超越“九”则需进位,回归“零”或“十”,形成循环。因此,农历九月初九也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个“重日”。

九月初九是“九皇诞的最后一天”

九皇诞是道教文化中北斗九皇诞辰的节日,其中九皇指的就是北斗九皇大帝,这是由北斗七星星君(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加上左辅、右弼两星君组成。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分别对应着这九位星君的诞辰,而九月初九则为斗姆元君圣诞,也是九皇诞的最后一天。

北斗九皇的由来与古人对北斗七星的崇拜有些关联,毕竟在古代没有先进的照明设备,晚上漆黑一片很容易迷失方向,古人就会通过观察北斗七星的方向确定方位,之后北斗七星又成为了确定节气的坐标。特别在古代的一些戏班,对于九皇诞就会比较重视,例如从九月初一斋戒至初九,童伶散发、披素衣,不得吃荤、损坏物件等。

不是迷信!明日九月初九,这天不仅是“重阳节”,同样也是古人眼中的“重日”,“九皇诞的最后一天”,因此九月初九这天有很多的习俗和讲究,每当到了九月初九,身边的老人就会提醒大家,记得:1不晒、2不送、3不登、4不吃!都是指的什么呢?我们赶紧了解一下吧。

农历九月初九也是“晒秋节”,民间有着“晒秋”的习俗,也就是晾晒粮食。这个习俗可不是随便来的,它和古代的秋祭仪式有关,对此《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早在先秦时期,秋天农作物丰收的时候,人们就会举行祭祀活动,感谢祖先的恩德。而农历九月初九正值秋收之后,古人感恩收获,就会进行隆重的献祭尝新活动,因此,晒秋其实就是秋祭仪式的一种演变。

为什么粮食收获后要进行晾晒呢?因为粮食在收获时通常含有较高的水分,例如水稻含水量通常在20%至30%,小麦在18%至25%。这样的湿度环境为微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条件,如果不及时晾晒降低水分,微生物就会迅速繁殖,从而导致粮食生虫、发芽。

不过,要注意虽说九月初九有晒秋的习俗,但也要根据天气情况而定,避免在不好的天气中晾晒粮食。毕竟不好的天气晒粮,粮食很容易出问题。如果遇到阴雨天气,粮食水分含量高,就容易发霉、生虫,不仅影响粮食的质量,还可能导致粮食减产。而且,大风天也要避免晒粮,这很容易导致晾晒的粮食被吹散。因此,天气对晒粮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说这天有这项传统,但也要尽量避免在不好的天气中晒粮。

农历九月初九这天,有着很多和菊花相关的习俗,例如赏菊、喝菊花酒、饮菊花茶等,这是因为九月初九前后是菊花盛开的黄金期,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就有记载:“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芬然独秀。”进入九月初九,秋霜初降,万物凋零,唯有菊花凌寒盛放,这种“独秀”的特性,使菊花被赋予了“延寿客”的雅称,象征长寿与坚韧,人们这天赏菊、喝菊花酒等,正是为了祈求健康长寿。

农历九月初九也是传统节日“重阳节”,这是一个关于“孝”的节日,因此一些人免不了会在这天给家中的长辈赠送礼物,但无论如何都要避免赠送菊花,这是为啥?

菊花虽然寓意美好,但在传统文化里,却不适合送给长辈。特别在古代,菊花常用于祭祀活动。古人认为菊花洁白淡雅,能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久而久之,菊花就和祭祀、悼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将菊花送给家中长辈,很容易让对方联想到不吉利的祭祀场景,引发不好的心理感受。因此重阳节是敬老、团圆的节日,如果希望送给长辈的礼物能表达温馨、美好的情感,不妨就从实际生活考虑,例如毛衣、外套、围巾等礼物都是不错的选择。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登高”可谓是标志性的习俗之一,因此也得名“登高节”。登高指的就是登山,其名称最早记载于三国时期。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古人在九月丰收时,还会祭祀火神,之后逐渐演变为了重阳登高祈福。汉代时,这一习俗进一步普及,形成了在重阳节登高祈福的传统。

登高时,古人会祈愿健康长寿,尤其是对老年人而言,这一天是他们受到特别尊重和祝福的时刻。除此之外,登高还寓意着“步步高升”,古人认为,登高可以摆脱人生厄运与低谷,从此获得顺利的发展。毕竟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象征着在生活中不断超越,追求更高的目标。

但要注意,最好避免在阴天的时候登高。因为重阳节本身就正值深秋,阴天时往往云层增厚,地面热量散失也会加快,气温较晴天会明显下降。加上山区因海拔高、地形复杂,温差更大。如果登高过程中出汗后受风,寒气容易侵入经络,导致感冒、关节疼痛等不适。特别对老年人而言,免疫力较弱,阴天登高更容易引发不适。并且,重阳节登高的目的还有就是为了抒发“心旷神怡”之情,如果是阴天,天空灰暗、山色朦胧,不仅难以领略“层林尽染”的秋景,反而容易引发压抑的情绪。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不过这个习俗其实与登高习俗密不可分,因为登高是一个祈福活动,但是一些平原地区并无山可登,便会以食糕代之。在《梦粱录》中记载:“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因糕与“高”同音,寓意步步高升,重阳糕也就成为了重阳节不可或缺的节令食品。

然而,吃重阳糕的时候要避免一次吃得太多。因为重阳糕是以粳米、糯米为主料,内嵌核桃、红豆沙等蜜饯,糖分与脂肪含量较高。粳米虽能促进消化,但糯米黏滞难化,过量食用很容易引发腹胀、反酸。并且,此时本身就是深秋时节,天气干燥,人体容易产生内热,重阳糕的甜腻会导致秋燥进一步加重。因此,古人食糕时多配菊花酒、菊花茶,以调和五味,既能平衡甜腻之味,又能借菊花清热解毒之效。

总结,明日就是九月初九,有啥特点?这天不仅是重阳节,同样也是重日、九皇诞的最后一天以及秋季与冬季的过渡期。明日九月初九,无论多忙,记得:1不晒、2不送、3不登、4不吃!这不是迷信,而是古人的一些生活经验,早了解早知道。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