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金善宝92岁故里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8 08:04 1

摘要:十年前的一个秋天,他回了趟老家。1987年秋天,县里忽然传来消息:金善宝院士要回诸暨探亲。消息一传开,乡里人忙慌了,既尊敬又有点手忙脚乱。县委书记亲自打电话交代要照顾好他。那晚,石裕堂接到书记蒋巨峰的电话,话里就是一句“年龄大了,要扶着他、陪着他”。石裕堂和书

1997年6月26日,金善宝在北京去世,终年102岁。

十年前的一个秋天,他回了趟老家。1987年秋天,县里忽然传来消息:金善宝院士要回诸暨探亲。消息一传开,乡里人忙慌了,既尊敬又有点手忙脚乱。县委书记亲自打电话交代要照顾好他。那晚,石裕堂接到书记蒋巨峰的电话,话里就是一句“年龄大了,要扶着他、陪着他”。石裕堂和书记有旧交,回话既客气又直白:“我是旅游局一小兵,负责陪同的事也会尽力。”两人就把人手、路线和注意事项摆明了。

陪同队里,石裕堂算是主要负责人。去五泄那天,上坝顶有台阶,石裕堂伸手要扶,金院士摆摆手:“我自己上。”下坝上船时也是,他又说了一句“我自己会”。那会儿正是秋色正好的时候,湖水一抹蓝,山色偏褐,船在水面划出一条白线。金善宝站在甲板上,迎着风,略显瘦削但精神头儿还在。同行的人多半只知道他是个有名的院士,对他年轻时的经历和研究细节并不了解,都是到了招待所,面对熟悉的乡邻,他才慢慢聊开。

回到县委招待所,几家单位的人都来拜访:科协、九三学社、人大还有农业系统的,有人想请他吃饭,县里也准备设宴。但金院士很简单,开口就说晚饭只要一碗煎豆腐、一碗干菜蔀头汤和半碗米饭。大家按他的意思准备了那一桌朴素的饭菜。煎豆腐端上来时,他一勺一勺地吃,吹着热气,忽然笑出声来:“就是这味道,真好。”他把汤倒在饭里吃,一脸满足。那顿饭不讲排场,可在场的人都记住了他的从容和节俭。

第二天一早,他回了枫桥的老家——乐山村石峡口。和亲戚上了祖坟,瞻仰父母的坟墓,顺便看看老屋,路过枫桥中学和小学也去了。街上有同学和乡亲夹道欢迎,握手、合影,场面朴实,没有什么隆重的仪式。对他来说,这些熟悉的地名和面孔,比任何学术头衔更贴心。

说到学术成就,金善宝确实有几把刷子。地方上常把他列在“五位诸暨籍中科院院士”之列,学界里有人叫他“小麦大王”。他在小麦遗传育种上的工作,影响很广。1942年他培育出春小麦品种“南大2419”,推广后据说使长江流域小麦增产30%以上,累计种植面积达7亿亩;这是上个世纪小麦种植史上的一笔重要记录。之后又有“中农28号”,这是通过杂交育种出的第一个冬小麦良种,解决了北方低产的麻烦。上世纪60年代初,他试验“北方春播—高山夏播—南方秋播”这种年内繁殖多代的办法,先后培育出“京红”“京春”等春小麦品种。科研里,他还系统整理了来自全国的5544个小麦品种,整理出5个品种、126个变种,找出云南小麦的一些特点,对中国小麦起源研究有参考价值。

体制和机构建设上,他也参与不少。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南京大学农学院、华东农林相关机构、南京农学院等地任职,担任过学院院长、名誉院长,195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作为新中国首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他推动成立了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蔬菜研究所等,明确了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与种质资源保护三大方向,这些布局后来成为国家层面的长期任务。

他的文字也不少。1928年有《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是国内较早的小麦分类研究;1934年的《实用小麦论》把西方遗传学和本土生产结合起来,算是早期系统专著。1961年出版《中国小麦栽培学》,1983年主编《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还有《中国小麦品种志(1962-1982)》《小麦生态研究》《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金善宝文选》等,这些书对科研和推广都有实际参考价值。其中一些著作也获得了农业系统的科技奖励。

他的一生有一条比较清晰的路。金善宝,字笑衍,1895年7月2日生在枫桥镇乐山村石峡口。六岁上私塾,十三岁父亲去世后私塾停办,他转入枫桥镇小学。1911年考入同盟会办的绍兴陆军中学,1913年到浙江省立第五中学,1917年进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1926年自国立东南大学农学系毕业。1930年前往美国康奈尔、明尼苏达大学深造,1932年在明尼苏达大学获硕士学位,随后回国在浙江大学、中央大学、江南大学任教,担任过农艺系主任、副教授、教授等岗位。

回国后他把教本和田间结合起来,既有田间试验,也有推广路线和种子改良的细致工作;还有调配科研机构的能力,把育种、推广、机构建设这几件事逐步做起来。那一代农业人,常常是在试验田里摸出来办法,然后一点点把好种子、好技术送到农民手里。

那趟回乡的画面里,有很多细节:五泄甲板上迎风站着的身影,招待所里他一勺一勺吃煎豆腐的样子,到祖坟前的那几步缓慢却稳当的脚步,这些小事儿把他和那些光鲜头衔连成了更贴地气的一条线。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