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层巡察圈里常说“人少村多,巡深难;村村要报告,写透更难” 。就像5个人要扛下16个村的巡察任务,既要完成“一村一报告”的全覆盖硬指标,又要拿出能精准揪问题、推动真整改的综合报告,稍不注意就会陷入“村村都走到,问题没抓牢”“报告写满页,干货没几句”的困境 。
基层巡察圈里常说“人少村多,巡深难;村村要报告,写透更难” 。就像5个人要扛下16个村的巡察任务,既要完成“一村一报告”的全覆盖硬指标,又要拿出能精准揪问题、推动真整改的综合报告,稍不注意就会陷入“村村都走到,问题没抓牢”“报告写满页,干货没几句”的困境 。
其实这套工作不是“拼体力、堆文字”,而是有章法的 。结合基层巡察的实操经验,核心是抓住“前期精准分工、中期靶向查问题、后期报告提质”三个关键环节,把有限的人力用在刀刃上,让每份报告都有分量 。今天就用基层巡察的真实工作逻辑,拆解“5人巡16村、写17份报告”如何做到巡深巡透,不管是巡察干部,还是负责基层督查的工作人员,都能直接套用这套方法 。
一、前期不瞎忙:3步做好“分工+备课”,避免5人乱成“一锅粥”
5个人面对16个村,最忌讳“扎堆巡察、打乱仗” 。巡察前必须把“谁去巡、巡什么、怎么巡”定清楚,用“精准分工+靶向备课”,让每个人都带着明确目标干活,而不是盲目下村 。
(一)第一步:按“村情相似性”分组,1组巡4村,避免重复劳动
16个村不能“逐个啃”,要先按“产业类型、规模大小、历史问题”分成4组,每组4个村,2人一组(1名主巡、1名辅巡),剩下1人做“总协调+材料统筹”,这样既能保证效率,又能让组内互相补位 。
- 分组逻辑:比如把“纯农业村”“城郊务工村”“文旅特色村”“信访重点村”分开,同一组的村情相似,巡察重点一致 。像纯农业村重点查“惠农补贴、土地流转”,城郊务工村重点查“务工人员社保、集体经济租赁”,组内巡完一个村,积累的经验能直接用在同组其他村,不用反复摸索 。
- 分工细节:主巡负责“找问题、核线索”,比如和村干部谈话、查账目凭证;辅巡负责“记情况、收材料”,比如整理谈话记录、收集村民反映的问题清单;总协调员不用全程下村,重点对接镇里的民政、农经等部门,提前调取16个村的“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数据、信访记录,为各组提供基础资料 。
(二)第二步:做“一村一清单”,带着问题去巡察,不做“无头苍蝇”
巡察不是“到村转一圈、随便聊几句”,要提前为每个村量身定制“巡察清单”,把要查的重点列清楚,避免漏项、跑偏 。清单不用复杂,包含3类核心内容即可:
1. 基础信息栏:村里的人口、党员数、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产业,以及近3年的信访热点(比如某村曾因“低保分配不公”被投诉,清单里要重点标注“核查近3年低保对象资格”) 。这些信息由总协调员提前从镇政府、民政所调取,各组巡察前1天拿到手 。
2. 必查重点项:不管什么村,都要查的“共性内容”,比如“村两委换届程序是否合规”“惠民政策(医保、养老补贴)是否落实到位”“村级财务支出是否规范”,每一项都明确“查什么凭证、找什么人核实” 。
3. 特色关注项:结合村情的“个性内容”,比如文旅特色村要查“民宿补贴发放是否合规、游客投诉处理是否及时”;信访重点村要查“过往信访问题的整改台账是否完整、村民反馈是否满意” 。
有了这份清单,巡察组下村后直奔主题,不用花时间“摸情况”,效率能提升40% 。
(三)第三步:提前“培训+模拟”,避免到村“不会查、不会问”
5个人可能不是都有基层巡察经验,提前1天集中培训,重点解决“查什么、怎么查”的实操问题 。培训不用讲大理论,聚焦2个核心:
1. 查账技巧:村级财务问题最常见,教大家“看三张表、抓两个点”——看现金日记账、银行流水、支出凭证,重点抓“大额支出无明细”(比如一笔2万元“办公费”,没附购物清单)、“白条入账”(用手写条代替正规发票)这两个高频问题 。
2. 谈话方法:和村干部、村民谈话,不能问“你村有没有问题”,要问具体事,比如对村干部说“去年你村的种粮补贴,是怎么通知村民申报的?”,对村民说“你家的低保是哪年办的?有没有人让你交过手续费?”,用具体问题引出真实情况 。
培训后搞1次“模拟巡察”,拿一个村的旧账套练手,让大家熟悉查账、谈话流程,避免到村后“手忙脚乱” 。
二、中期不走过场:用“3查3核”法,把问题查深查实,为报告攒“干货”
巡察的核心是“找问题”,5人巡16村,不能“蜻蜓点水”,要靠“3查3核”法,把问题查准、查透,让后续写报告有扎实的依据,而不是凭感觉写 。
(一)第一查:查“台账资料”,从纸面数据里找“异常点”
到村后先查资料,不用全看,重点查“3类台账”,从数据和记录里揪问题:
1. 财务台账:重点看“近2年的支出凭证”,尤其是金额超5000元的支出,查“审批流程是否完整”(有没有村书记、村会计签字)、“资金流向是否合理”(比如给某“合作社”转了3万元“产业补贴”,查合作社是否在村里注册、有没有实际经营) 。
2. 惠民政策台账:比如低保、养老、种粮补贴,查“名单是否准确”(有没有已去世老人仍在领养老金)、“发放是否及时”(补贴是否按政策时间打到村民卡上)、“程序是否合规”(低保对象有没有公示、村民有没有异议记录) 。
3. 会议记录台账:看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记录,重点查“重大事项决策”(比如村集体土地出租、工程项目招标),有没有“少数人说了算”(记录里只有2个村干部签字,没提党员或村民代表的意见)、“决策流程不合规”(没做民主表决就拍板)的问题 。
查资料时,发现异常要当场标注,比如“2024年3月办公费支出1.5万元,无明细”,并复印凭证留存,作为报告的佐证 。
(二)第二查:找“关键人谈话”,从口头反馈里挖“真情况”
光看资料不够,还要找“三类人”谈话,听到纸面外的真实问题:
1. 村干部:村书记、村会计、村主任都要谈,采用“一对一谈”,避免互相打掩护 。问具体事,比如“你村去年的村集体收入有多少?主要来自哪里?”“村里的工程项目,是怎么确定施工方的?”,如果回答含糊、前后矛盾,就要重点核查 。
2. 普通村民:随机选10-15户村民(覆盖老人、种粮户、低保户),不用在村委会谈,到村民家里或田间地头聊,拉近距离 。问“你知道村里的低保是怎么评的吗?”“村里的路、水利设施,最近几年有没有修过?修得怎么样?”,村民的直观感受往往能反映真实问题 。
3. 老党员、离任村干部:这类人熟悉村情,敢说真话,重点问“村里的重大决策,有没有征求过大家的意见?”“之前反映的问题,村里整改了吗?效果怎么样?”,能挖出一些长期存在、没被解决的“老问题” 。
谈话时要做好记录,对村民反映的具体问题(比如“我家种粮补贴少发了200元”),当场核对台账,属实的就纳入问题清单 。
(三)第三查:看“实地现场”,从实际场景里验“问题真伪”
资料和谈话可能有“水分”,必须到实地验证,重点看“3个现场”:
1. 惠民项目现场:比如村里的养老服务站,看“是否正常运营”(有没有老人在活动、设施是否能用)、“补贴是否用在实处”(有没有虚假运营套取补贴的情况);修的灌溉渠,看“是否能正常通水”“有没有偷工减料导致破损” 。
2. 集体资产现场:比如村集体的厂房、土地,看“是否对外出租”(有没有闲置浪费)、“租赁是否合规”(有没有签订正规合同、租金是否按时收回) 。
3. 信访问题现场:村民反映的“道路没修通”“垃圾没人清”等问题,到现场看“是否属实”“有没有整改迹象”,避免“村里说整改完了,实际没动静” 。
实地核查后,要拍照片留证,比如“破损的灌溉渠”“闲置的集体厂房”,附在报告里,让问题更直观 。
三、后期报告不注水:“一村报告抓个性,综合报告抓共性”,17份报告各有侧重
写报告是巡察的“最终输出”,16份村报告+1份综合报告,不能“千篇一律” 。要坚持“村报告抓个性问题,综合报告抓共性规律”,让每份报告都有价值、能落地 。
(一)村报告:按“3段式”写,不空话,每个问题都有“实据+影响”
16份村报告,每份控制在3000字左右,核心是“把问题说清、把依据摆足、把建议提实”,采用“问题+依据+影响+建议”的3段式结构:
1. 第一段:概括村情+核心问题(500字):简要介绍村里的基本情况,然后直奔主题,列出3-5个最突出的问题,每个问题用“一句话概括”,比如“种粮补贴发放不及时,2024年二季度补贴延迟2个月发放,涉及12户村民” 。
2. 第二段:问题详情+佐证(2000字):逐个问题展开,写清楚“问题怎么查出来的、有哪些证据、造成了什么影响” 。比如写“补贴延迟发放”,要说明“查了2024年财务台账,发现补贴资金4月到村账户,6月才发放;谈话时12户村民确认延迟;影响是部分村民春耕买化肥的资金紧张”,并注明“佐证材料:2024年4月银行到账凭证、6月发放记录、村民谈话记录(附件1-3)” 。
3. 第三段:整改建议(500字):建议要“具体、可操作”,不写“加强管理、提高认识”这类空话 。比如针对补贴延迟,建议“村会计在收到补贴资金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发放,发放后3天内在村务公开栏公示名单,镇农经站每月核查一次发放情况” 。
村报告的关键是“问题不笼统、建议不虚空”,让村里看了就知道“要改什么、怎么改” 。
(二)综合报告:用“3步提炼”,从16个村的问题里找“共性规律”
综合报告不是16份村报告的“简单拼接”,而是要提炼“全镇共性问题、行业性问题、系统性问题”,为镇党委提供“整体整改方向” 。写好综合报告,要走3步:
1. 第一步:列“问题清单表”,给16个村的问题分类
总协调员把16份村报告里的问题全部摘出来,按“党建类、财务类、惠民政策类、集体资产类”分成4大类,统计每类问题在16个村的出现频次 。比如“财务类”里,“白条入账”涉及8个村,“大额支出无明细”涉及6个村;“惠民政策类”里,“低保对象资格核查不严”涉及5个村 。
2. 第二步:挖“共性根源”,不只说“表面问题”
从高频问题里找根源,比如“白条入账”“大额支出无明细”,表面是村级财务不规范,深层是“镇农经站监管不到位(每月核查流于形式)”“村干部财务意识薄弱(没学过财务制度)”;“低保资格核查不严”,根源是“民政所和村里信息不通(没及时更新村民收入、户籍变化)” 。
3. 第三步:提“系统性整改建议”,覆盖“镇、村”两级
建议要针对根源,分“镇级层面、村级层面”提 。比如针对财务问题,镇级建议“镇农经站每月开展1次村级财务实地核查,每季度组织1次村干部财务培训”;村级建议“所有支出必须附正规发票和明细,超3000元支出要经党员代表表决” 。针对低保问题,镇级建议“民政所每半年和村里核对1次低保对象信息,打通户籍、社保数据共享通道” 。
综合报告的核心是“从个性问题看共性规律,从村级问题看镇级责任”,推动“全镇一盘棋”整改 。
四、避坑指南:5人巡16村最容易犯的3个错,提前避开
结合基层实操经验,5人巡察16个村,很容易在“分工、查问题、写报告”上踩坑,提前避开能少走很多弯路 。
(一)别“平均用力”:把80%精力放在“重点村”上
16个村有“普通村”和“重点村”(信访多、问题突出的村),不能按“每个村2天”平均分配时间 。建议普通村1天查完,重点村3天查完——用1天查资料、谈话,1天实地核查,1天和镇相关部门核实事宜,把精力用在问题多的村,避免“重点村查不深,普通村耗时间” 。
(二)别“单打独斗”:每天晚上开“碰头会”,及时补位
各组白天分头巡察,晚上花1小时开碰头会,每人说“今天查了什么村、发现了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支持” 。比如A组查财务时遇到“村级工程招标流程不熟悉”,B组有过工程巡察经验,就能分享核查方法;总协调员能及时对接镇里,帮各组调取缺失的资料,避免“各组闷头干,问题卡壳没人帮” 。
(三)别“报告写完就交”:写前核3遍,避免“问题不实、建议无效”
村报告和综合报告写完后,要核3遍:一核“问题依据”(凭证、谈话记录、照片是否齐全,数据是否准确);二核“问题影响”(有没有夸大或缩小,是否和村民反馈一致);三核“建议可行性”(村里能不能做到,镇里有没有配套措施) 。比如建议“村里每月组织1次党员培训”,要考虑“村里有没有场地、有没有培训师资”,若没有,就调整为“镇党委每季度派讲师到村培训” 。
五、写在最后:巡深巡透的核心,是“把有限人力用在关键处”
5个人巡察16个村,写17份报告,看似是“人少任务重”,实则是对“精准分工、靶向查问题、系统写报告”能力的考验 。不是要把每个村的每个细节都查遍,而是要抓住“核心问题”;不是要把报告写得有多华丽,而是要让问题能落地整改 。
对巡察干部来说,前期做好分工备课,中期用“3查3核”抓牢问题,后期按“个性+共性”写好报告,就能用5个人的力量,完成16个村的深度巡察 。毕竟巡察的最终目的,不是“找出多少问题”,而是“推动解决问题”,让村里的工作更规范,村民的诉求有回应 。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在基层巡察或督查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人少事多”的情况?是怎么解决分工和查问题难题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咱们一起交流提升 。
我是博学,每天会分享基层工作方法、巡察实操技巧和报告写作干货这类有用的知识,建议负责基层督查的朋友,先做好前期分工再开展工作,效率会更高 。感谢大家的喜欢,我们明天见~
来源:博学柳叶一点号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