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马光,这位北宋时期的风云人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的编纂者。他以政治家而非纯史学家的视角,精心雕琢着这部史书,其对史料的筛选与改写,无不渗透着 “资于治道” 的深刻意图。
司马光,这位北宋时期的风云人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资治通鉴》这部史学巨著的编纂者。他以政治家而非纯史学家的视角,精心雕琢着这部史书,其对史料的筛选与改写,无不渗透着 “资于治道” 的深刻意图。
在《史记》中,“商山四皓定太子” 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刘邦晚年,宠爱戚夫人,欲废太子刘盈,立刘如意。吕后焦急万分,求张良献计。张良建议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一次宴会上,刘邦看到白发苍苍、仪表不凡的商山四皓追随太子,大为震惊。四皓称因刘邦轻慢读书人而避之,如今太子仁厚,他们愿效死力,故来追随。刘邦因此放弃了换太子的念头。然而,司马光却认为这个记载不可信。在他看来,刘邦一生刚强勇猛、杀伐果断,且向来轻视读书人,怎么可能仅仅因为四个老人的出现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呢?于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舍弃了这一说法,转而强调周昌、叔孙通等大臣的反对才是关键。这种改写,并非对史实的简单否定,而是司马光站在政治家的角度,凸显 “君臣博弈” 的治理智慧。在权力的游戏中,集体意志的制衡往往比个人魅力更具决定性。
司马光的 “臣光曰” 评论,更是成为了他政治理念的传声筒。比如对智伯 “有才无德” 的批判,智伯虽有英俊高大、能战善射、多才多艺、巧言善辩、刚勇果断等优点,但他不施仁义,毫无德行。他无故索要韩、魏土地,合纵攻赵,最终导致韩、赵、魏联手,“三家分晋”。司马光借此评论,劝谏北宋君主警惕 “能力与德行失衡” 的治国陷阱,强调德才兼备的重要性,有才无德之人,能力越强,危害越大。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还运用了独特的 “考异法”,这一方法背后,是他对历史叙事复杂性的清醒认知。在《资治通鉴考异》中,他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进行了细致辨析,如郭威称帝前的 “假意拥立” 与冯道的态度分歧,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五代后汉时期,天雄军节度使郭威起兵入京,彼时汉隐帝已出逃并遇害。郭威兵权在握且得百官拥护,然而他并未即刻称帝,反倒欲立后汉宗室子孙为新君。北宋初期杂史《五代史阙文》记载,郭威入京后,太师冯道率百官拜见,郭威向冯道行 礼,本期望冯道拥护其称帝,不想冯道如常受礼,还慢条斯理地说世宗这一路不容易。郭威因冯道未表支持而失望,遂将改朝换代、登基称帝之念暂且搁置。后来的官方正史《新五代史》也有类似记录。
然而,司马光却对上述说法持有异议。他认为,郭威当时不立即称帝而想推举后汉宗室子孙为帝,是因为后汉有三位驻扎外地的宗室势力不容小觑,即河东刘崇、许州刘信、徐州刘钧。郭威若称帝取代后汉,他们定会起兵,且朝廷内外会有人响应。刘信才能平庸、愚笨,不足为惧,刘钧是刘崇之子,郭威假意拥立刘钧,可让刘信与刘崇放松警惕,待刘崇赴京师时,便可铲除二人,之后郭威再称帝,那时仅河东刘崇能与之抗衡。后续的发展正如司马光所分析的那样,刘崇赴京师途中,郭威以抵御契丹为由率军北上,途经澶州时士兵哗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后来也效仿了这一情节。郭威回师京师,迫使太后封其为监国,借太后之名废黜并软禁刘赟,其手下进军徐州刘信驻地,刘信惶恐自杀。不久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
这种 “考异”,本质上是对 “唯一真相” 的解构。即便拥有海量史料,历史书写仍受限于记录者的立场。五代杂史可能掺杂着个人恩怨,官方正史又难免有政治避讳。司马光通过标注史料矛盾,默默地传递出一个观点:历史是由无数碎片拼贴而成的马赛克,每个碎片都折射着特定时代的光影 。
《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玄武门之变前夕,局势波谲云诡,秦王府与太子府剑拔弩张,一场决定大唐命运的权力争斗一触即发。李世民深知,这场博弈不仅需要智谋,更需要强大的军事支持。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两位手握重兵的统帅 —— 李靖和李世勣。
李世民向他们问计,希望能得到支持,可李靖和李世勣的反应却如出一辙,二人皆推辞不答。在常人看来,这无疑是一种不识抬举的表现,在权力斗争的关键时刻选择中立,无疑是放弃了一个可能飞黄腾达的机会,甚至可能会因此得罪未来的掌权者。
但李世民却不这么认为,他有着独特的帝王视角。在他眼中,李靖和李世勣的推辞,恰恰展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品质。作为手握重兵的统帅,他们没有轻易卷入皇子之间的党争,这种不站队的态度,在李世民看来,正是 “甘愿做孤臣” 的可靠证明。他需要的不是那些在权力风暴中随风摇摆的依附者,而是能在复杂局势中保持专业理性,坚守原则的执行者。
事实也证明了李世民的眼光。玄武门之变后,李靖很快成为李世民最为器重的元帅之一,多次领军出征,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而李世勣,李世民则将他留给了儿子唐高宗李治,期望他能继续为李唐江山保驾护航。
李靖的军事生涯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更能体现他与李世民之间独特的君臣关系。李靖大胜班师回朝后,等待他的不是鲜花和奖赏,而是御史的弹劾。有人诬陷他治军无方,放纵士兵大肆抢掠,导致战利品散失。面对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李靖没有选择辩解,而是默默承受,叩首谢罪。李世民深知李靖的为人,他之所以责备李靖,或许只是借机敲打,以免他恃功而骄。随后,李世民不仅赦免了李靖的 “罪行”,还对他进行了加封赏赐,使其感恩戴德。这种恩威并施的手段,正是李世民驾驭臣子的高超艺术。而李靖的沉稳低调,不与皇帝争辩,也让他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赢得了李世民的进一步信任。
秦始皇 “焚书坑儒” 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一事件也常常被视为秦始皇独裁暴政的铁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负面一笔。然而,当我们翻开《资治通鉴》,深入探究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它就像一面双面镜,从不同的视角映照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大宴群臣,这本是一场其乐融融的宴会,然而,博士淳于越的一番话却打破了平静。他公然反对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主张效法古代,恢复分封制,认为只有分封子弟功臣,才能巩固秦朝的统治。这一言论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秦始皇意识到,思想的不统一已经成为了秦朝统治的潜在威胁。
丞相李斯趁机进言,指出 “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建议秦始皇采取严厉措施,统一思想。于是,秦始皇下令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 “焚书” 事件。
从传统的认知角度来看,秦始皇的这一行为无疑是对文化的巨大破坏。那些被焚毁的书籍,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和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秦始皇的一把大火,让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化为灰烬,这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站在文化传承者的视角,秦始皇就是一个千古罪人,他的 “焚书” 行为是对多元思想的粗暴压制,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
然而,如果我们转换视角,站在秦始皇的角度,从维护秦朝统治的立场来看,“焚书” 似乎又有着一定的合理性。秦朝刚刚统一六国,天下初定,局势并不稳定。在这个关键时期,思想的混乱很容易引发社会的动荡。而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争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制度的选择问题,更是关乎秦朝生死存亡的大事。秦始皇深知,要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消除这些不稳定因素,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在他看来,那些鼓吹分封制的书籍,是对秦朝统治的潜在威胁,只有将其焚毁,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隐患。
再来说说 “坑儒”。公元前 212 年,侯生、卢生等方士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无果,又害怕受到惩罚,于是相互讥讽、评议秦始皇的暴戾,并因此逃亡而去。秦始皇闻讯勃然大怒,下令将咸阳城内的诸生全部逮捕审问,最终将 460 余名犯禁者活埋。这一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为 “坑儒”。
传统观点认为,秦始皇坑杀儒生,是他残暴不仁的表现。然而,仔细研究史料就会发现,被坑杀的人中,并非都是真正的儒生,其中还有很多是方士。这些方士欺骗秦始皇,拿了钱财却无法兑现承诺,还在背后诋毁秦始皇,这才引发了秦始皇的愤怒。从秦始皇的角度来看,他是被这些人欺骗和背叛了,他的行为是一种对欺骗者的惩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尊严。
“焚书坑儒” 这一事件,在治国者眼中是 “止损”,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而在文人眼中,则是 “毁灭”,是对文化和思想的摧残。不同的视角,决定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不同评价。正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所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一个事件都是复杂多面的,我们不能仅仅从单一的视角去评判,而应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样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的这一番自评,可谓是振聋发聩,道破了他成就霸业的关键所在。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刘邦并非是一个天赋异禀、能力超群的人,他没有项羽的勇猛无敌,也没有韩信的军事天才,更没有张良的神机妙算。然而,他却能在秦末乱世中脱颖而出,最终登上皇位,建立了大汉王朝,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他善于 “借势”。
从现代职场的视角来看,刘邦的成功,本质上是一种 “向上借智、平级借能、向外借势” 的多维借力思维的胜利。在刘邦的团队中,张良就像是一位顶级的战略顾问,他足智多谋,善于出谋划策,为刘邦提供了许多关键的战略决策;萧何则是一位优秀的后勤保障专家,他能够稳定后方,为前线的军队提供充足的物资和人力支持;韩信更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将领,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刘邦攻城略地,立下了赫赫战功。刘邦深知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于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领导才能,将这些人才聚集在自己身边,让他们各尽其能,为自己所用。他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导演,能够将不同的角色安排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共同演绎出一场精彩的 “创业大戏”。
这种借势思维,在现代职场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一个顶尖的人才,未必需要事事亲为,样样精通。在分工日益精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懂得整合资源,建立 “能力链接网”,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在一个项目团队中,有人擅长技术研发,有人擅长市场推广,有人擅长财务管理,有人擅长团队协调。作为团队的领导者,并不需要在每一个领域都比团队成员更出色,关键是要能够发现每个人的优势,将他们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的协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再看李靖,他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就像是一位独善其身的智者。他不参与党争,一心专注于军事事务,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了唐朝的一代名将。他的这种做法,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在一个团队中,成员的背景、性格、利益诉求各不相同,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和冲突。作为管理者,不能一味地追求成员的 “绝对忠诚”,因为这种同质化的依附,往往会导致团队缺乏创新和活力。真正的团队核心,应该是能够让不同立场、不同背景的专业者,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专长,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个多元化、富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官渡之战,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战役,曹操与袁绍这两位乱世枭雄的巅峰对决,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在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为他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曹操能够取得这场胜利的关键,就在于他运用了一种独特的 “断粮思维”,直击战争的核心矛盾。
当时,曹操的兵力远不及袁绍,粮草储备也相对匮乏,双方在官渡对峙数月,曹操的军队逐渐陷入了困境。然而,曹操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深知战争的本质是资源的消耗,谁能在资源的争夺中占据优势,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于是,他在谋士许攸的献计下,亲率五千精兵,趁着夜色,换上袁军军服,打着袁军旗号,悄无声息地摸向乌巢。他们人衔枚、马缚口,专挑小路走,成功骗过沿途袁军哨卡。到了乌巢,一把大火,将袁绍的粮草烧了个干干净净。这一把火,不仅烧毁了袁绍的粮草,更烧毁了袁绍军队的士气和信心。失去了粮草的支持,袁绍的大军顿时陷入了混乱,士兵们人心惶惶,战斗力大打折扣。曹操趁机出击,一举击败了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从这场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布局思维。他没有被战场上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能够跳出具体的战术层面,从更高的维度去思考战争的本质和关键。他深知,在战争中,粮草就是军队的生命线,一旦粮草被切断,军队就会陷入绝境。因此,他果断地采取行动,集中力量攻击袁绍的粮草基地,从而打破了战场上的僵局,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这种 “跳出具体事务,直击核心矛盾” 的布局思维,在职场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团队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陷入各种琐碎的事务中,被细节所困扰,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比如,在一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团队成员可能会因为一些技术难题、沟通问题或者资源分配问题而争论不休,陷入僵局。此时,作为管理者,就需要像曹操一样,保持清醒的头脑,从更高的维度去审视问题。要思考项目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哪些问题是真正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的核心矛盾。只有找准了核心矛盾,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打破僵局,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
李世民对李靖的 “考验式任用”,也是布局思维的一种体现。李世民深知李靖的军事才能和威望,对他既重用又防备。在任用李靖的过程中,李世民不断地对他进行考验和试探,通过各种方式来观察他的忠诚度和能力。这种看似 “刁难” 的做法,实际上是李世民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确保李靖能够为自己所用,同时又不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虽然让李靖在短期内承受了一些委屈和误解,但却为唐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君臣之间的长期互信。这也告诉我们,在职场中,有时候我们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了实现更大的目标,我们可能需要暂时忍受一些短期的困难和挫折,以换取长期的发展和成功。
在阅读历史时,我们常常会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却忽略了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为了能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我们不妨尝试建立一种 “三问分析法”,它就像一面三棱镜,帮助我们还原历史现场,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记载者是谁?他为何这样写?如果我是当事人会如何选择?
以《资治通鉴》为例,我们知道它是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司马光作为北宋的政治家、史学家,他的儒家立场对《资治通鉴》的编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书中,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往往带有浓厚的儒家道德观念。比如他对智伯的评价,着重强调了智伯的 “无德”,以此来警示后人 “德才兼备” 的重要性。而如果我们对比法家文献,就会发现他们可能更注重智伯的能力和权谋,对其行为的评价也会截然不同。这就是记载者的立场和视角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再看 “他为何这样写” 这个问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智伯的故事,不仅仅是为了讲述一段历史,更是为了借古讽今,向北宋的统治者传达他的政治理念。他希望统治者能够明白,一个领导者如果只有才能而没有德行,将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这种借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写作手法,在《资治通鉴》中屡见不鲜。
最后,“如果我是当事人会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比如,当我们读到李靖在玄武门之变前夕的选择时,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李靖,手握重兵,面对秦王李世民的拉拢,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呢?是选择支持李世民,还是保持中立?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靖当时面临的困境和他所做出选择的艰难。同时,我们也可以思考,如果自己处于不同的立场和情境下,又会如何权衡利弊,做出决策。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追问,历史不再是平面的、单一的故事,而是变成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 “决策沙盘”。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人物的行为和选择,从而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
在《资治通鉴》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因视角分歧而引发的纷争,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党争。党争往往源于各方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和对权力的争夺,不同的政治派别基于各自的立场和视角,对同一件事情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进而陷入激烈的 “对错之争”。这种争论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还往往导致两败俱伤的结局。
智伯强求韩魏割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智伯凭借自己的强大实力,向韩魏两国索要土地,在他看来,这是展示自己权威、扩张势力的合理手段。然而,从韩魏两国的视角来看,智伯的行为无疑是一种侵略和压迫,是对他们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严重侵犯。双方各执一词,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最终,这种 “对错之争” 引发了韩赵魏三家的联盟反叛,智伯也因此身死国灭。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视角分歧都会导致这样的悲剧。李世民与李靖之间的关系,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 “对错之争” 走向 “目标共识” 的成功范例。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需要李靖这样的军事人才来帮助他巩固政权、开疆拓土;而李靖也希望能够在一个稳定的政权下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尽管他们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可能存在分歧,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 —— 治理好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正是基于这种 “目标共识”,李世民能够充分信任李靖,给予他重任;李靖也能够尽心尽力地为李世民效力,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种从 “对错之争” 到 “目标共识” 的转变,在职场中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现代职场中,部门之间常常会因为 KPI 的不同而产生冲突。比如,市场部为了提高品牌知名度,希望增加广告投放预算;而财务部则为了控制成本,对预算进行严格把关。双方各有自己的考量,很容易陷入 “谁对谁错” 的争论中,导致项目推进受阻。此时,我们不妨借鉴蔺相如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的视角转换,将焦点从 “谁对谁错” 转移到 “组织整体目标” 上来。大家共同思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公司的整体利益最大化。通过这种方式,往往能够打破僵局,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实现合作共赢。
《资治通鉴》不是真相的仓库,而是视角的万花筒。从司马光的政治视角到李世民的帝王视角,从李靖的专业视角到李斯的法家视角,每个历史切面都在诉说:所谓 “真相”,不过是无数视角在时空长河中的交叠投影。当我们学会在史书中看见不同立场的逻辑自洽,在现实中尊重多元视角的存在价值,便能挣脱 “非黑即白” 的认知牢笼 —— 这或许就是这部千年典籍,送给当代人的终极启示:真正的智慧,始于承认自己视角的局限,成于拥抱世界的复杂。
来源:微笑着读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