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豆腐在中国菜里能当主菜,炖着吃、煎着吃、炸着吃、卤着吃,怎么弄都行,可到了欧美国家,它总被扔在超市冷柜最角落的地方,老外拿一块,瞅着白白的,皱起眉头问,这是奶酪还是布丁,怎么一点味都没有,其实不是豆腐没味,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弄。
豆腐在中国菜里能当主菜,炖着吃、煎着吃、炸着吃、卤着吃,怎么弄都行,可到了欧美国家,它总被扔在超市冷柜最角落的地方,老外拿一块,瞅着白白的,皱起眉头问,这是奶酪还是布丁,怎么一点味都没有,其实不是豆腐没味,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弄。
豆腐的历史挺久的,西汉时候有个叫刘安的王爷,想炼长生不老药,结果一不小心弄出了豆腐,从那以后中国人就开始吃它,唐宋时候豆腐成了老百姓常吃的蛋白质来源,后来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地都做出不一样的吃法,比如千张、冻豆腐、腐乳,但往西边去,就没那么多人吃它。
17世纪有个叫利玛窦的传教士来中国,他在笔记里提到中国人吃凝固的豆浆,但他自己没敢尝,也没带去欧洲,直到1897年美国农业部才在报告里写到大豆,可他们关心的是大豆能喂猪、能当工业原料,压根没提能吃,20世纪中期欧美人用大豆油炒菜,但豆腐还是只在亚洲移民区有人买。
西方人不爱吃豆腐,主要是从小吃惯了肉、奶、蛋,蛋白质来源就这么几种,豆腐软趴趴的,没肉那么有嚼头,也没奶酪那种发酵的香味,吃起来总觉得差口气,再加上翻译成tofu,念起来就没什么味道,哪像cheese或者steak,一听就让人想吃。
西方人做饭,食材得一目了然,一块牛排,一根胡萝卜,端上桌就能认出来,豆腐煮完吸了汤水,颜色发白,形状也散了,端上来人心里就犯嘀咕,这玩意儿到底吃的是啥,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他们打心底里不待见。
吃了容易胀气,大豆里有些糖,人小肠消化不了,到大肠里被细菌一分解就出气,这在营养学上叫豆类胃肠反应,不是病,是正常反应,欧美人平时吃精制谷物和动物蛋白多,突然吃大量豆制品,肠胃跟不上,东亚人世代吃豆,肠道早就适应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说,刚吃豆腐的欧美人,三到四成会觉得肚子不舒服。
最近二十年有点不一样了,环保越来越紧,气候问题也更明显了,慢性病多了,不少人开始找植物蛋白,全球大豆产量涨了一百五十多百分点,大部分拿去做植物基食品,超市里的豆腐不再只摆在亚洲货区,也摆到普通货架上了,连学校午餐和连锁餐厅都用上了。
一些厨师开始琢磨怎么把豆腐做得不一样,他们用烟熏、炭烤、腌的方法,让豆腐更香更耐吃,法国的米其林餐厅也做过豆腐菜,客人吃着不觉得怪,这说明豆腐在西方不是吃不惯,只是没找对法子,能不能被接受,光靠味道不行,得把整个吃法都改一改,你不能指望老外爱上麻婆豆腐,就像你也不会逼自己天天吃三明治。
来源:灵犀通意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