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十二点从午门看完‘故宫百年特展’,出来并不觉得冷,因为排队九小时早就冻透了。”近日,一条带着调侃却难掩兴奋的小红书笔记在社交平台走红,网友晒出凌晨故宫的视频,在评论区里引发大量共鸣。有人说“为了看一眼百年文物,冻僵也值”,也有没抢到票的网友羡慕“能排上队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叶持盈
“深夜十二点从午门看完‘故宫百年特展’,出来并不觉得冷,因为排队九小时早就冻透了。”近日,一条带着调侃却难掩兴奋的小红书笔记在社交平台走红,网友晒出凌晨故宫的视频,在评论区里引发大量共鸣。有人说“为了看一眼百年文物,冻僵也值”,也有没抢到票的网友羡慕“能排上队都是赢家”。
本月,故宫博物院迎来建院100周年,特展《百年守护》引发大规模观展热潮。“教科书里的文物本尊扎堆”,尤其是《清明上河图》全卷展出,成为最吸睛的展品。
故宫,这座从帝王禁苑转身而来的百年博物馆,如今已成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文化顶流”。从2013年新媒体账号门可罗雀,到如今每年接待超千万观众,展览“一票难求”,故宫用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从“严肃博物馆”到“年轻人文化新宠”的蜕变,也在其建院100周年之际构建起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纽带。
“原来你是这样的故宫”“我们有多年轻?上下五千年!”年轻人对故宫的评价,表达了对“青春故宫”的喜爱。充满鲜活时代感的故宫,如何成为他们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窗口?
十年不断“破圈”
“故宫百年特展”为什么这么火?
截至2024年底,故宫博物院藏品数量超过195万件(套),这是故宫博物院第五次文物清理深化和延续的成果。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创造的文化瑰宝,蔚为大观。
这场名为“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的展览,是故宫博物院建院 100 周年的院庆大展,自9月29日起在故宫午门展厅开放。展览展出了200件(套)精品文物,每一件展品都是“压箱底的宝贝”。
观众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参观金瓯永固杯。据新华社
微博上,#故宫博物物建院100年#以高达2081万的浏览量上了热搜。网友“Rita粉小甜”看完展后,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上连发20多张图感叹:“金瓯永固杯真的太精美了,纪晓岚的字好秀气……看到了哥哥看过的《五牛图》 ,牛的眼线很有趣。还有当亲眼看到《清明上河图》的时候,终于明白为什么叫它国宝级文物,真的很震撼。”
600年紫禁城的历史积淀、195万余件馆藏文物的多样性,是任何文化IP都无法复制的资本。“百年守护”展打开了一扇窗,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故宫,也愈发鼓励和推动故宫以更快的节奏转型,为公众带来更多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观众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上观赏五牛图卷。据新华社
细数故宫近十年来的“破圈”路径,看似源于几个节点的偶然爆发,实则是对传统文化传播一步步精准的创新突破。
2014年8月,温州小伙郑磊在“故宫淘宝”公众号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名字叫《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他十分意外,第一次看到了这么“调皮”的故宫。文章将古代帝王形象转化为“卖萌剪刀手”表情包,以反差萌人设出现在公众面前的这篇有关故宫推文,斩获10万+阅读量。
“这篇文章,打破公众对故宫的刻板认知。”郑磊说,这个信号也让他想到了传统文化年轻化传播的可能,这个想法一直留在心里。2019年,他在杭州创办一家文创公司,此后也成为了故宫在浙江区域重要的文创合作伙伴。
就在这一年,“紫禁城上元之夜”则将故宫线下热度推向顶峰,作为故宫建院94年来首次夜间开放活动,门票瞬间秒光导致票务系统瘫痪,“故宫夜游”成为当时现象级社交话题,这股“夜间文化热潮”至今仍影响着全国各大博物馆。
借鉴故宫的做法,很多博物馆近年来多次尝试在夜间开放,杭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家。“虽然出于文物保护、观展安全等各种现实因素无法实现常态化,”杭州博物馆宣传教育部主任陈晶告诉记者,“但每次总是迎来不少喜欢‘夜游’的观众,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超出我们的想象。”
故宫不只是找到了传统文化被现代年轻人理解喜爱的方式,也并没有停止过对本身文物活化的努力。
2019年,故宫博物院推出了线上数字文物项目“数字文物库”。在公开馆内藏品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首批精选了5万件文物高清数字影像向社会无偿公布,以此扩大文物数据资源开放力度,激活数字文物的价值。随着近年“数字故宫”建设步伐的加快,“数字多宝阁”“故宫名画记”等文物展示平台以及“故宫博物院”小程序、“每日故宫”应用程序等一系列文物数字化产品持续发力,将故宫文物搬上“云端”,实现文物数字化保护成果的开放共享。
“故宫打破的不仅是物理层面的 ‘宫墙’,更是认知层面的‘壁垒’。它让文物从 “深宫秘藏” 变成了可查阅、可使用、可传播的文化资源,也让年轻人意识到,传统文化从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而是能融入当下生活的精神养分。”杭州博物馆藏品研究部、文保科技部主任徐颖说。
“跨界”走进生活
故宫总是不断突破想象的边界。
2025年8月,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美国上演。这部以故宫博物院收藏画作《千里江山图》为背景创作的作品,已在全球巡演超过800场。
新时代的故宫,让沉睡的文物以多元姿态活在当下。在博物馆文创聚焦于文物元素的创意转化和多渠道销售时,故宫文创提出了更高维度的命题:文创产品如何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并对产业和社会产生实际价值?
故宫博物院文创事业部主任吴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近年来积极探索如何通过文创产业将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尤其注重面向年轻群体的传播。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频频与一些国产品牌合作,像李宁、百雀羚、飞跃都曾经携手故宫推出过跨界产品。李宁推出的“故宫博物院特别系列”,是红黄撞色卫衣和复古胶底运动鞋,为这个系列拍摄广告的是一位90后人气明星。小红书网友晒出的故宫百雀羚联名护肤礼盒,满屏评论是“藏不住的东方美”。故宫还与飞跃,联名推出过数款板鞋。今年,京东京造与故宫宫廷文化联合推出的“百年芳华”系列礼盒,深挖殿宇瑞兽、藻井天穹等文化符号,用海棠纹搭配现代护眼科技打造蒸汽眼罩,也成为网络热销款。
故宫与飞跃联名板鞋。记者 叶持盈 摄。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曾表示,这样的合作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实践,也是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的探索。
郑磊与故宫的故事就一直延续到今天。7年前,他带领团队在杭州策划了一场“朕的心意·故宫下江南”活动,首次将故宫文化、大运河文化与杭州城市特色结合。通过结合乾隆笔下的杭州诗集、顺治龙袍等文化元素,这场展示在42天内吸引十余万人次参与,销售额超过百万。“一开始,有人担心故宫‘皇家文化’与杭州的‘江南气质’难以契合,但市场反馈超出预期,这也让我们明白,只要找对文化共鸣点,故宫IP在地方市场的接受度极高。”郑磊说。
这些年来,郑磊创办的“一礼文化”不仅开发了多款与故宫相关的爆品,更注重将浙江本土元素融入设计。目前,他的团队正在着手挖掘故宫文渊阁与杭州文澜阁的文化关联,计划推出这一主题的联名文创。对市场前景,郑磊很有信心,他说浙江强大的文创供应链也为这种“地域化跨界”提供了支撑——通过苍南的冰箱贴生产、温州的印刷工艺、龙泉的瓷器烧制,能快速将创意转化为产品。
另一项有趣的设计是棒棒糖。目前,他们还为故宫开发一款骨传导音乐棒棒糖。这项黑科技,依靠骨传导技术实现棒棒糖含在嘴里就可以听声音,设计师巧妙地在其中内置了故宫的语音介绍,“消费者吃糖的同时,能听到关于文物的讲解,这种‘沉浸式科普’,一定比单纯的文字说明更有效。”郑磊说,故宫方面一直强调,文创产品设计的出发点从来不是单纯追求销量,因此他们推出的许多文创产品都会附带文物的知识介绍,让消费者从中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
基于故宫文物元素与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不断破圈,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不仅是有形的冰箱贴、棒棒糖,在数字世界里,故宫更加贴近网络时代的年轻人。2024年新春到来之际,网易云音乐携手“上新了故宫”,特别推出了五款新春联名“‘宫’迎好运”播放器皮肤。这款新春联名皮肤选择华夏传统的正五色——白色、青色、黑色、赤色、黄色作为主题色,对应着“福禄寿喜财”五大运势,使中式美学和数字音乐完美结合。
当故宫跳出紫禁城,出现在人们的客厅里、办公桌上、耳机里、手机里,在这些日常空间中,传统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变成了能陪伴生活、带来共鸣的“动态符号”。从故宫文具、“紫禁瑞兽”帆布包到“故宫猫”鼠标垫、故宫口红,当人们把“故宫文化带回家”的同时,也让传统文化以时尚、亲切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
守护文明的智慧
故宫的出圈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几年前,刚红了28天的故宫火锅突然从角楼餐厅的菜单上消失——这款复刻慈禧“万寿菊花锅”的网红餐品,曾让食客顶着寒风排队3小时,却因制作环节的安全考量,成为故宫文创史上“最短命”的爆款之一。
从爆红到关停,故宫在商业热度中有守住底线的清醒。不被商业热度牵着走,也不被流行玩法晃了神,而是找到文化守护最合理的表达方式。
所有与故宫相关的传播产品均需经过专家审核,确保文化符号表述准确无误。拍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时,故宫就向主创团队要求,要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还原修复过程,用真实故事传递文化内核,而非刻意迎合流量。
郑磊向记者展示故宫木质万年历。记者 叶持盈 摄。
郑磊回忆,团队在开发一款故宫木质万年历时,仅环保漆的颜色调试就经历了五六次。“故宫专家对‘故宫红’的色值要求极高,必须与馆藏文物的色调一致,哪怕差一点都要重新修改”。他坦言,这种“严苛”曾让团队压力巨大,但也正是这种坚持,让产品获得了市场与文化层面的双重认可——该万年历不仅国内热销,还打开了海外市场,在法兰克福举行的一次展览上很受欢迎。“很多国外消费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但看到了这些具象的产品后,很多人对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日前举办的“良渚论坛”上,“博物馆的功能拓展和文物活化利用”是其中一个分论坛的主题。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博亚娜·布雷斯科维奇分享了她对博物馆的新思考:“如今的博物馆,早已超越了‘文物收藏地’与‘学术研究室’的传统定位。馆内每一件跨越时空的文物,都在无形中成为连接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桥梁。”
故宫博物院的百年,是一部中华瑰宝的焕彩史,也是一部时代洪流中文化遗产永续发展的探索史。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故宫博物院深度挖掘文物蕴含的文化、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故宫保护模式的深层价值,在于科技和人文双轮驱动,构建起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守护提供可借鉴的东方智慧。”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说。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开院首日,早上不到8点,神武门前已是人头攒动,人们热切期盼一睹故宫风采。这一场景具有象征意义:几百年来被宫墙阻隔在外的普通民众,此刻可以走进宫殿。向民众开放,是故宫博物院的基因,也成为贯穿其百年历程的关键词。
百年岁月流转,让紫禁城从皇家禁地变为文化客厅。故宫的“破圈”之路,本质上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自我革新。在传统与现代的共鸣中,这份“破圈”经验,也将成为更多传统文化IP走向未来的宝贵财富。正如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主任苏怡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那样:“我们希望,观众离开故宫时,带走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敢于创新的心灵。”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