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这句话往下说得更清楚点。太空这边不是玩票。近几年我国在轨种菜是真干事儿,不再是单纯做个演示。早在2016年,就有人把生菜放到轨道上去试长,那回用的不是土,是蛭石——一种能吸水、保水还透气的矿物,比较适合微重力下维持水分分布。配上人工照明,让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现在的情况是:地面上菜品充足,航天员在轨也能摘着吃新鲜蔬菜。想想挺直接的——家里冰箱里常见的叶菜、番茄,不仅铺满了国内市场,也上了太空食谱。
从这句话往下说得更清楚点。太空这边不是玩票。近几年我国在轨种菜是真干事儿,不再是单纯做个演示。早在2016年,就有人把生菜放到轨道上去试长,那回用的不是土,是蛭石——一种能吸水、保水还透气的矿物,比较适合微重力下维持水分分布。配上人工照明,让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那次实验主要是检验能不能活,不是为了端到航天员碗里吃。
到了2022年,事儿就变了味儿——航天员在空间站亲手摘了樱桃番茄和生菜,实际吃进嘴里,连小麦也开始试种。跟2016年比,不是从画图纸到搭个模型那种,而是把这活儿真正搬上了任务日程。能把新鲜蔬菜当食物来考虑,说明科研和工程已经把风险、流程控制稳住了。别小看这点改变,意义不只在补营养:维生素、纤维能补上那部分短板,花样更多,长期封闭环境里多了点绿色,也真能让人喘口气,心情缓解了,心理层面的好处很现实。
把鲜菜送上太空,运输环节也得跟得上。国内设计了一套更灵活的货运体系,里面有个名字很接地气的货运飞船叫“昊龙”。它尺寸不很大,长大约10米,宽约8米,载两吨货;起飞总重比另一类货运飞船轻一半左右,这就带来好处:发射成本低,发射频次能上去。官方提到,昊龙短时间内就能把补给送到空间站,某些情况下宣称两小时抵达,这特性让它更适合送鲜活物资、脆弱样品,顺带还能把地面的实验样本带回。通俗点讲,太空里的“菜篮子”不再完全靠地面一次性大补给,而是有专门的运力支持,能做到更快、更新鲜。
再把视角拉回地面。国内蔬果供应量这几年确实挺充裕。到2023年,人均蔬菜占有量约588公斤,人均水果约232公斤,这数据放在国际上算是高位。走进市场、超市,品类丰富、季节覆盖广的现象已经常态化。要注意,这不是突然冒出来的福祉,而是长年累月把一整套体系搭起来的结果:种植端、流通端、政策配套相互配合,像齿轮一样在转。
流通端的变化尤其关键。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在全国铺开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到1993年底,全国已经建成两千多个批发市场。把这些市场想象成蔬菜的中转仓库,南方的菜往北送、北方的货往南调,都在这些地方集散。再看运输通道,从无到有逐步铺开,鲜活农产品专线、冷链设施慢慢完善。政策上也有配套:对承运鲜活农产品的车辆给予路费优惠,减少中间环节的成本与时间耗费。结果就是,鲜活货物从田头到餐桌的时间被压短,损耗下降,新鲜度更有保障。
技术进步也起了大作用。过去南方冬天各种蔬菜多,但往北输送难,交通没现在这么方便,冷链不发达,长途运输风险高。解决的办法之一是把生产端从露天拉进设施里,盖大棚、用温室栽培。温室能控温控光,把季节限制打破,就算外面冷得扎心,棚内也能长出早春的叶菜和瓜果。说白了,这是把“时间窗口”拉长,让农民不再完全被天儿牵着走,供应端的节奏就能够跟市场需求更贴合。
再往回看更早的岁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里吃菜这事儿还不稳当。1988年国家提出“菜篮子工程”,目的是让城市人菜篮子里有货、种类多、稳定供应。要把这个口号变成现实,路和市场都得先上。那时高速公路还很少,像沪嘉高速刚刚接通,长途主要靠国道跑,路窄、车速慢、损耗率高。北方冬天本地能种的少,南方有货也难运到。气候与路网的双重限制,把供需错位放大成了大问题。
政策和技术就这样一路推进。国家同时推进冷链、运输专线和批发市场网络,也鼓励大棚和设施农业。时间长了,产地能够灵活安排生产,流通网络更顺畅,运输成本和时效都在被压缩。像以前那种从南到北靠国道跑好几天的情况,慢慢变成了有冷链、有专线、时效稳定的现代物流体系。要用一句老话形容,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把基础设施和制度慢慢搭起来。
细讲几个具体环节,能听得更清楚。田头收成之后,分拣、预冷、装车,这些环节要求协同。预冷是关键,尤其对叶菜来说,采摘后温度高了就容易失水、腐烂。过去很多地方就是收了装车就走,路上热得厉害,损耗大。现在有预冷库和冷藏车,蔬菜一上车温度就控制住了,运到城市还能保持卖相。再往后,批发市场到零售端也有分级运输、冷链末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节点,累积起来对保证全天候供应起决定性作用。
说到运输成本,政策上那点优惠并不是小意思。对承运鲜活农产品的车辆有路费减免,这能把本来容易被时间吃掉的利润留给运输公司,使他们更愿意保持高频次、低损耗的运营。加上信息化调度、冷链技术的普及,物流公司能更灵活地安排车次和路线,不再是盲目地塞满一车就发,而是讲效率、讲时效。
还有个细节,分级包装和品控在近些年也专业化了。过去农产品上市场常常是散装和粗放管理,到了城市端,消费者挑拣的体验差,退货率高。现在大多数产地会在装车前做分级、精选和包装,确保送到中转仓或超市的是合格品,这也减少了终端浪费。别小看这点改进,直接关系到从田间到餐桌的实际可得性。
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是社会需求的变化。城镇化、居民收入提高,对食材品质和供给稳定性的要求上来了,不再满足于“能吃饱”。这种市场压力也倒逼着供应链升级——冷链投资、标准化种植、品种改良都得跟上。可以说,是需求倒逼着整个系统变得更精细、更可靠。
把这些环节连起来看,会发现一条线:从产地的技术改进、到流通网络的建设、再到运输装备和政策支持,最后还有消费者端的偏好变化,都是一环扣一环。把两吨鲜货装上昊龙送上天,和几十年前靠国道搬菜的那个场景,是两种时代的对照。前者是把成熟的地面体系延伸到轨道上去,后者是从零开始摸索路网与市场的年代记忆。
在这样的体系里,还有不少细节值得注意。比如,太空里种菜的栽培基质选择、生长灯光配比、灌溉方式,这些技术细节每一步都要试验验证;地面上,每一种品类的分级标准、预冷时长和运输温度,也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范。这些看起来琐碎的技术和标准,实际上是保证“有菜吃并且好吃”这件事不出岔子的底层保障。
至于未来,空间站里种菜会不会越来越像地面那样常态化,地面供应会不会继续保持稳定并延伸到更多场景,这些都跟技术成熟度、成本控制和管理体系相关联。现在的现实是,两条线都在往成熟方向走,一个向上(太空),一个向外(地面流通),中间靠的是一摞摞看不见的技术和制度细节在支撑。
来源:魔法帆船JZcNN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