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朝鲜历史:8个核心政权全梳理,纵览三千年发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05:10 1

摘要:我把这事儿从离我们最近的朝鲜王朝往回捋,按时间顺着说,保证从大到小、从外到里,让人看得清楚。先说那段离我们最近的:朝鲜王朝从1392年开始,李成桂当了头。表面看就是换朝代,实际上把政权和社会秩序重新捋了一遍。他去明朝要国号,朱元璋给了“朝鲜”二字;制度上用科田

把朝鲜这段历史压成八张“名片”,你就能把三千年拉成一条线,明明白白看得清楚。

我把这事儿从离我们最近的朝鲜王朝往回捋,按时间顺着说,保证从大到小、从外到里,让人看得清楚。先说那段离我们最近的:朝鲜王朝从1392年开始,李成桂当了头。表面看就是换朝代,实际上把政权和社会秩序重新捋了一遍。他去明朝要国号,朱元璋给了“朝鲜”二字;制度上用科田法重分土地,打压旧贵族,把国家往“儒教治国”方向稳住了。世宗大王那会儿觉得汉字难学,于是组织学者在1446年弄出了训民正音——也就是韩文字母,简单易学,立刻改变了文字传播的格局。朝鲜王朝在文化上有章法,但对外关系不太灵活。1592年丰臣秀吉南下,朝鲜差点被掀翻,海上靠李舜臣的“龟船”跟明朝援军才拖住局面。到了19世纪,国家日渐闭关,跟世界脱节,甲午战争后风向发生变化,最后在1910年被日本吞并,延续了五百多年的朝鲜王朝就此终结。训民正音这一条活到了今天,确实是实实在在的遗产。

再往回,是高丽,918年王建建国。这一段可以说是把分散起来的权力重新拢在一起。王建靠一套政治手腕和制度条令把国家撑起来,像什么十训要、田柴科之类的规矩,都是为了稳住局面。高丽的手艺和文化出过大名,比如青瓷做得漂亮,又在1234年左右出现了金属活字、用于刻印《高丽大藏经》,在印刷史上有它的位置。但好景不长,13世纪蒙古人来了,高丽被打得节节后退,后来不得不成为元朝的藩属,元朝影响深深搅动了高丽内部的政治。元朝没落后,朝堂里的张力没缓和,1392年李成桂的起兵把高丽体制彻底换掉,朝代交替就在这儿发生。

再往前是新罗。它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7年左右,最开始就是几个小部落联盟,靠结盟活下去。到了7世纪,像金庾信这样的将领看清了局势:单打独斗不行,找外援比自行突围稳妥。新罗和唐朝联手,先后灭掉百济和高句丽,差不多统一了半岛的大部分。统一后,新罗的政治经济都照着唐朝模仿,官制、礼仪、科举雏形都往唐里靠,城市里也能看到中原文化的影子。但贵族内部的矛盾越来越深,到了9世纪末就开始四分五裂,最终在10世纪左右被高丽取代。这一段能看见“靠外援拿统一、靠内耗丢天下”的老套路。

百济的路子则比较偏向对外交流和海洋贸易。它的开端往回可到公元前18年,是从高句丽分裂出去的一个政权。百济把南朝的制瓷和佛教技术带到半岛,烧出有名的百济青瓷,更在6世纪把佛教和经文传给了日本,对日本文化有实际影响。可在军事上不占上风,跟新罗、高句丽的冲突不断,最后在660年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消灭掉。百济留下的,更多是文化层面的痕迹,而不是长期的政治统治。

高句丽那段就硬朗一点。它由朱蒙建立,出身扶余王室,靠军事扩张把东北和半岛北部圈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有一段时间它的势力范围很大,能跟隋唐正面硬碰硬。比如隋炀帝在612年组织的大规模远征,给高句丽的山地战术和后勤造成了慌乱,反倒是隋军吃亏;唐朝也没轻松拿下,直到和新罗联手才在668年攻破平壤。高句丽社会带有很明显的军事化色彩,擅长修山城、打山地战,佛教在内部也成了凝聚力,这样的组合让它在对外抗敌上有一套。

再拉到更早的卫满朝鲜。卫满原本是从中国北方一批逃难者里冒出来的人物,公元前195年趁着边缘的动乱被当时当地的权力委以重任,后来反客为主,把原来的统治者赶下台,自立为王。卫满一开始装作听汉朝话,但渐渐做大,结果在公元前109年被西汉武帝派兵剿灭。汉朝随后在半岛北部设立了四郡——乐浪、临屯、玄菟、真番,这次介入把汉字和儒学的影响更深地带进半岛。

再往回一点,是所谓的箕子朝鲜。史书里说箕子是商朝灭亡后的一位贵族,把礼乐、法律和井田制这些中原的东西带到东边。他那套成文的法律和生产组织方式,让半岛的农业和社会管理更接近中原国家的模式。细节上这是一个持续影响后世行政与法制的阶段,虽然很多都是后世史家在整理,但影响面确实能看到痕迹。

最早的一张“名片”是檀君的传说。故事说天神下凡教人种田、教工具,有个熊女守着洞里二十一天变成了人,跟天神生下檀君,檀君在公元前2333年建了朝鲜国。这个故事更像神话,带着很多象征意义:从游猎采集往定居农业、养蚕缫丝、陶器制作转变。考古学说法各有争议,但作为民族共同记忆,檀君的形象早就嵌进文化叙事里了。

以上这些名片,各有侧重。有的靠武力和地缘扩张,有的靠文化输出和工艺成就,有的则是在强邻夹缝中求生。每一段都留下了具体的制度、技艺或者文化记忆:从汉朝的四郡到训民正音,从金属活字到百济青瓷,每一样东西都能在今天找得到一点影子。学术上有的点还能争辩,日常里的人们对某些故事有不同理解,但这些人物、这些年号、这些事件,都是能摸得着的历史线索。

来源:向前走出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