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研究:冷冻馒头超两天会产生黄曲霉素?查文献终于找到真相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05:55 1

摘要:你是不是家里也有个冰箱专属“博物馆”?冻了三个月的饺子、过了季节还舍不得扔的绿豆糕,还有那种“永生”状态的——冷冻馒头。

你是不是家里也有个冰箱专属“博物馆”?冻了三个月的饺子、过了季节还舍不得扔的绿豆糕,还有那种“永生”状态的——冷冻馒头。

尤其是馒头,蒸一锅吃不完,扔了可惜,放冰箱一冻,感觉能吊命一整年。可前两天我刷到一个标题,说什么“哈佛研究:冷冻馒头超过两天会产生黄曲霉素,致癌!”

我当场一激灵:我家冷冻室那几个馒头,是不是已经变成“毒蘑菇”了?

说实话,这种标题真是又吓人又抓人。一个馒头,咋就能搞出黄曲霉素这种堪比砒霜的玩意儿?而且“冷冻”不是本来就能预防食物变质吗?

大家都图个省事,结果是不是反而给自己下了个慢性毒药?我一边怀疑人生,一边翻了几十篇文献,今天就来给大家捋个明白。

先说重点:冷冻馒头两天不会产生黄曲霉素。甚至十天都不太可能。但为什么这个说法能吓到这么多人?因为它听起来太“反常识”了。

我们总以为冷冻就等于保险箱。可事实是,冷冻≠灭菌,也不是万能保险柜。

黄曲霉素是什么?它是由某些霉菌——主要是黄曲霉寄生曲霉——在特定环境下分泌的毒素。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即使你高温蒸煮,它也不会轻易被破坏。

这种毒素被列为一级致癌物,也就是说,它对肝脏的伤害是实锤的。肝癌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跟它脱不了干系。

那这些霉菌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才能“开工”?简单说,三要素:潮湿、温暖、有碳源。咱们的馒头,淀粉多得很,碳源不是问题;

如果你冷冻前馒头已经变潮、甚至放在室温下回温过,那就给了霉菌“复活”的机会;

再加上冷冻如果不够低、不够快,食物表层的水汽结冰慢,也可能形成一个小范围的“温暖潮湿区”——这时候霉菌就有戏了。

但!这只是理论上“可能”。我要强调的是,真正冷冻得当的馒头,不太可能在两天内长出霉菌,更别提产生黄曲霉素。问题出在哪?很多人家的冷冻条件,其实根本没达到该有的标准。

你以为你家冰箱能冻到零下十八度,其实很多国产老款冰箱只能勉强压到零下十度,甚至门口那一层只有零下五六度,还是开门频率高的话。

这种“伪冷冻”状态,根本不够安全。你以为馒头放进去就是“冷藏尸体”?不,它其实在“慢慢腐烂”。

很多人会把热馒头直接扔进冷冻层。你以为是快刀斩乱麻,它其实是“温床催霉菌”。

热气腾腾的馒头进冷冻,表面迅速结霜,内部热量散得慢,短时间内形成一个湿热环境,这个过程叫“冷冻烧伤”——霉菌最爱的spa房。

你再想想,如果这个馒头冷冻前已经放在室温下两天了,那就像给霉菌送了张机票和签证,冷冻只是让它暂时“冬眠”,并没有灭活。

于是冷冻两天后你拿出来回温加热,霉菌就开始“复工复产”,黄曲霉素也就有可能出现。

那哈佛研究到底说了啥?我去查了,根本没找到所谓“哈佛研究”直接说冷冻馒头两天就出黄曲霉素的文献。

倒是有研究指出,在不当储存下的谷物豆类坚果,在潮湿环境下极易被黄曲霉污染。而馒头本质上就是高水分、高淀粉的谷物制品,如果冷冻前处理不当,也可以成为霉菌的培养皿。

所以这个说法不是空穴来风,但被断章取义、夸张传播了。你说它假吧,它还真有点道理;你说它真吧,它又吓得太过头了。

这就像你妈说“看电视近了眼睛会瞎”,虽然不至于瞎,但长期确实有影响

接下来我们说说怎么避坑。

第一,冷冻前一定要保证馒头凉透干燥。别图省事,热腾腾的东西直接送冰箱,相当于给细菌盖了个棉被。

第二,用保鲜袋密封包装,最好是真空包装。不然冰箱里的水汽进去了,就像馒头洗了个澡。

第三,尽量不要放太久。虽然理论上冷冻存放3个月没问题,但家用冰箱的温控不如工业级,时间一长,表面容易霜化、变味、滋生霉菌。两周内吃完是最稳妥的选择

第四,解冻方式也有讲究。别直接放室温回温,尤其是夏天。可以用蒸锅直接加热,或者微波炉加热,但要加盖保湿,防止馒头干裂。

第五,不要忽视冰箱的卫生

很多人家冰箱五年没洗过,冷冻室里全是结霜、异味、甚至残渣。霉菌孢子可以附着在冷冻层霜面上,等你放进去的馒头一接触,就像坐地铁:病毒说“我们又见面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那我已经吃了这么多年冷冻馒头,是不是已经“肝癌预备役”?别慌。黄曲霉素的毒性是“慢性积累型”,不是吃一口马上中毒。

只要你不是天天吃发霉食物,再加上肝脏功能正常、饮食多样化,问题不大。但如果你有肝病家族史,或者有乙肝病毒携带,那你就得对这类毒素格外小心,它们会跟你“联手”把肝搞坏。

还有一点,别以为只有馒头会出事。花生玉米粉豆腐干干辣椒米面粉,这些干货如果储存不当,也可能被黄曲霉污染。

尤其是南方潮湿地区,家里没除湿设备的,建议定期检查食品角落,别让厨房变成霉菌温室。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前几天打开我妈冰箱的时候,看见一个冷冻了快一年的馒头,还用塑料袋套了仨层。她说:“这还没坏呢!”我只能默默翻个白眼。不是坏了才有毒,是有毒了你也看不出来。

食品安全这事儿,从来不是靠眼睛判断,而是靠习惯养成。别再相信“冷冻就是保险箱”的神话了,也别再让冰箱变成霉菌的养老院。

你家冰箱里也有“冷冻化石”吗?你还会继续冷冻馒头吗?你有没有注意过冰箱的温度和卫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家的冷冻“奇葩存货”吧!

参考文献:

1.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的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9年第31卷第2期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家庭食品储存与霉菌毒素防控指南》,中国疾控中心官方发布,2022年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潇潇讲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