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如璀璨星辰,互鉴之光照亮人类前行之路。随着《遇鉴文明》(第二季)的热播,这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推出的文化节目,以器物为媒、科技为翼,故事化情感叙事,沉浸式深度体验,彰显人类文明在交流与互鉴中绽放出的璀璨光彩,在海外传播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深深
文化如璀璨星辰,互鉴之光照亮人类前行之路。随着《遇鉴文明》(第二季)的热播,这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推出的文化节目,以器物为媒、科技为翼,故事化情感叙事,沉浸式深度体验,彰显人类文明在交流与互鉴中绽放出的璀璨光彩,在海外传播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深深触动了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在全球引发强烈反响和共鸣。
一、 主动设置议题:文明互鉴,展现中华文化自信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的宗旨是“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这一核心定位贯穿于其大型文化节目《遇鉴文明》(第二季)的创作与传播中,赓续中华文脉,凝聚全球华人,以国际化视角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用海外华人喜闻乐见的新语态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互鉴,增强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遇鉴文明》第二季以“文明互鉴”为主题,以12期节目,每期60分钟的篇幅,将镜头对准中国瓷器、玉器、漆器、丝绸、中医、茶文化、道家思想等中华文明重要载体,每期节目从中外文明交流过程中诞生的“互鉴之物”开始,通过中外权威专家对话、实地探访、创意表演、沉浸视觉等方式,溯源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展现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节目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特性,更传递出中国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
联合国大会通过中国提议,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进一步彰显了国际社会对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性的共识。《遇鉴文明》这档节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要求,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推动文明传承发展,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 以器物为媒,以我为主,擦亮底色,积极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遇鉴文明》第二季选择中国瓷器、玉器、漆器、丝绸等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经过中外文化交融产生的12件“互鉴之物”作为叙事切入载体,丰富话语内容,凝练中国话语体系的标识符号。一是以小见大:如在首期节目《光而不耀 玉润中华》中,从距今九千多年前的小南山玉文化到五千年左右的红山文化代表玉猪龙、C形碧玉龙、以及良渚文化玉琮王等古代玉器,解析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连续性体现在绵延九千年的玉文化中;创新性在玉雕大师的工匠精神中得以彰显;和平性则因玉成为文化交流使者而体现,象征着化干戈为玉帛的美好愿景;统一性以“玉润中华”为象征;包容性则通过玉石之路,即丝绸之路的前身展现。二是文明互鉴:注重呈现中外文化在器物上的交融与碰撞。如在探讨玉石文化时,分析中华玉文化向世界传播的历史,精美绝伦的玉雕艺术,以及玉石在东西方审美中的差异与相通之处,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三是视角多元:采用多元的视角进行器物叙事,既有专家学者的专业解读,从历史、文化、艺术等角度深入剖析器物的价值;又有中外嘉宾的亲身感受和交流,分享他们对器物所承载文明的理解和感悟。这种多元视角使观众能够从不同层面了解器物,丰富了叙事的维度。
三、节目亮点动人心弦:故事化情感讲述,沉浸式深度体验,激发情感共鸣
《遇鉴文明》第二季采用故事化情感讲述手法,将文明对话的主题融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例如在《漆艺匠心 古韵天成》这一期节目中,讲述了甘而可传承犀皮漆器艺术的故事。甘而可,是中国著名的漆艺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以其精湛的漆艺技艺和对传统工艺的复兴与创新而闻名,尤其在恢复失传的犀皮漆和漆砂砚工艺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些传统工艺曾经失传,他通过深入研究古代文献和反复实践,使这些传统技艺重焕光彩,并将传统犀漆工艺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结合当代的审美,甘而可创作出众多精美漆器作品,其中有五件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其器物外形美轮美奂,内部色彩华美,巧夺天工。
《遇鉴文明》(第二季)对"文化乡愁"的创造性转化,体现在对"离散美学"的当代诠释。如《泥火凝萃 瓷艺生辉》这期中,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青花瓷大罐“龙骑士瓶”的传奇故事等,凸显了瓷器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引发海外华人强烈的文化认同。
四、科技赋能的视听震撼,加强和优化文化出口的传播格局
总台这档节目对数字技术的创新性运用,积极运用前沿技术,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例如,《遇鉴文明》(第二季)运用高清摄影技术,将文明古迹的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节目还创新性地运用了AR“文明的涟漪”等科技手段,将“互鉴之物”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科技与传统的结合,不仅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和互动性,使文化传播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更让观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到了文明的魅力与力量,
《遇鉴文明》采用"文物呈现+现代表达"的双线叙事,在讲述《道德经》全球传播史时,既呈现爱因斯坦收藏的德文译本真容,又呈现访谈嘉宾、美国汉学家邰谧侠对“上善若水”“无为而治”的现代诠释。这种“历史纵深+当代价值”的叙事结构,使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兼具厚重感与现实意义。
融媒体传播。《遇鉴文明》节目在CCTV-1、CCTV-4等央视主流频道及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形成“大屏+小屏”的全媒体传播矩阵,跨媒体触达受众超31.08亿人次。
总台《遇鉴文明》这档文化节目海外传播成功的实践,为中国故事的全球表达提供了三重启示:以器物为媒,解码文明基因的人类共同价值;以科技为翼,突破文化折扣的物理限制;以情感为桥,构建超越地理的精神共同体。当文化折扣理论遇见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当跨文化传播遇见数字技术的革命浪潮,总台这档节目的成功实践为新语境下国际传播提供了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中国方案。(王永利)
来源:笔人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