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不是大一统国家?我有几点看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04:27 1

摘要:接下来的判断,就得从两个方面来甩开情绪,照事实说话:一是国家有没有一个能运转的中央政权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二是经济文化有没有影响力,能不能把地方整合起来。当年把“是不是大一统”单纯挂在燕云十六州和河套这两块地上来论断,太狭隘了。历史不是拼地图游戏,很多朝代对

北宋完全可以算是大一统王朝。这不是空话,

接下来的判断,就得从两个方面来甩开情绪,照事实说话:一是国家有没有一个能运转的中央政权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二是经济文化有没有影响力,能不能把地方整合起来。当年把“是不是大一统”单纯挂在燕云十六州和河套这两块地上来论断,太狭隘了。历史不是拼地图游戏,很多朝代对“中原”“中国”的理解本身就不一致。

先说称呼的事。像元朝的忽必烈给日本发过诏书,自称“中国”;清朝和俄国谈判签《尼布楚条约》的时候,落款写的是“中國”,不是“大清”。这说明古人用“中國”“中原”“大一统”这些词,很常带着当时的政治和外交意味,不能用今天的国界观去一刀切地判断谁正谁不正。历史上谁把自己叫“中国”,常常是为了表达政治合法性或文化中心的意涵,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宣言。

再来看版图和控制力。教科书上说北宋失掉了燕云十六州、河套,于是“不算大一统”,这种说法容易让人忽略内政的完整性。北宋的中央机构在运作上有连贯性,科举制度、税制、城市经济和文化生产都很活跃,这些都是“国家能运转”的重要指标。换个角度,国家治理并不只是把地图涂满颜色,更多是日常的社会秩序、财政征管和文化认同能不能维系下去。

历史上的边界也不是铁板一块。汉与唐盛极一时,把中亚、外蒙古、甚至远到贝加尔湖一带都打过交道;但随时间推移,朝代强弱互易,领土来回走。河套地区的归属就是很好的例子:战国时赵国控制过,到了汉武帝时期纳入版图,西晋永嘉之乱后又失守,唐朝又收回。用某个时期的地图去定义“核心”就容易被误导,因为很多地区在不同朝代有不同归属,没有一条自始至终不变的“永恒界线”。

还应该注意时间长度这个维度。如果把能对某地进行长期有效统治看作判定“核心”的参考,那些朝代对东北、内蒙古、河套等地的治理,总体上加起来也有相当长的时间。把历史拉长来看,所谓“核心”的概念就没有那么好下结论。换句话说,不是一两块地失了就能把整个国家的正统性否定掉。

力量和现实是判断领土问题时不得不面对的变量。历史上的领土得失,大多是实力对比的结果。拿现代国际关系举个例子:国家主权争议最后往往还是由谁能实际控制、谁能获得人民认同、谁能把事情谈妥决定。回到古代,北宋若有实力收复河套、燕云十六州,肯定会动手;没有实力,就选择稳住现有局面,把内部治理做好,这同样是国家运作的一种务实策略,不等于否定国家的完整性。

再把目光放回其他朝代做对比。用“少了汉唐某些地区就不是大一统”的标准去评判,连元朝、清朝乃至近代的民国都站不住脚。历史上很多政权在某一时期无法控制所有传统意义上的“核心区”,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在政治文化、行政制度上形成有效统治。民国时期的中央和地方关系复杂,但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没有中央政权”的存在。

关于条约和自称的细节也值得说。忽必烈的诏书、康熙与俄国签的《尼布楚条约》上的署名,都是具体的史实。这些文本里“中國”“中國人”之类的用法,更多是当时语境下的政治表述。把这些细节串起来看,可以发现古人的国家观念不像现代国界那样固定,更多带有流动性和操作性。

把问题往里再掰一掰,北宋的内部情况也不能忽视。那会儿经济有地域分工,手工业和城市商业都活跃起来,钱币流通、税收体系运转,文化上有宋词、书画、理学的兴起,这些都在社会层面形成了对中央的认同和依赖。一个能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维系广泛联系的政权,本身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大一统”表现,不止是疆域的线条。

说到这里,别以为我在为任何朝代找借口。历史事实摆在那儿,领土曾经来回,称谓也随时空变化,权力的合法性往往由治理能力和社会认可度决定。用一块小地图去否定一个朝代的整体性,容易陷入表象判断,忽视了更系统的治理事实。

来源:穿梭的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