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叔今年58岁,上个月单位体检做了颈动脉超声,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可见斑块形成”。拿到报告的那一刻,他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找到医生朋友咨询。朋友看了报告后说:“别慌,不是所有斑块都需要立即吃他汀,你这种情况还得具体分析。”这让王叔有些困惑,身边不少朋友查出
王叔今年58岁,上个月单位体检做了颈动脉超声,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可见斑块形成”。拿到报告的那一刻,他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找到医生朋友咨询。朋友看了报告后说:“别慌,不是所有斑块都需要立即吃他汀,你这种情况还得具体分析。”
这让王叔有些困惑,身边不少朋友查出斑块后都在服用他汀类药物,为什么自己的情况却不一样?其实,这正是很多中老年人容易陷入的认知误区。颈动脉斑块的发现固然需要重视,但治疗方案绝非“一刀切”,盲目用药不仅浪费钱,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副作用。
那么,面对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到底该如何正确应对?哪些情况必须用药,哪些情况可以暂时观察?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个问题说清楚。
颈动脉是连接心脏和大脑的重要血管,就像一条生命通道。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壁会逐渐老化,加上长期的血压波动、血脂异常、吸烟等因素刺激,血管内膜会出现损伤。
当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物质在损伤部位沉积,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个过程就像水管用久了会结水垢一样,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显示,我国45岁以上人群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超过40%,60岁以上更是高达60%-70%。这说明颈动脉斑块在中老年人群中非常普遍,但并非所有人都需要立即药物干预。
很多人分不清这两个概念。简单来说:
内膜增厚:血管壁厚度超过正常范围(通常>1.0mm),但还没有形成明显突起的斑块,可以理解为“早期预警信号”
斑块形成:已经出现局部隆起,厚度通常>1.5mm,相当于“实质性病变”
内膜增厚如果不加控制,确实可能发展成斑块,但这个过程往往需要数年时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如果体检只是发现颈动脉内膜轻度增厚(1.0-1.2mm),血脂、血压、血糖等指标都正常,这种情况通常不需要立即服用他汀。建议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控制饮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每半年复查一次即可。
这就像房子的墙面出现轻微裂纹,只要及时修补维护,并不需要大动干戈重新装修。
发现颈动脉有小斑块(直径3mm),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正常范围内(如2.6mmol/L左右),且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这种情况也可以暂不用药,重点做好生活干预和定期监测。
需要注意的是,“正常”并不等于“理想”。即便在正常范围,如果接近上限值,仍需警惕。
这是最容易被误判的情况。如果超声报告显示为“低回声斑块”或“强回声斑块”,表面光滑、密度均匀,这类稳定性斑块相对安全,破裂风险较低。
对于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史、血脂轻度升高的低危人群,可以先通过3-6个月的严格生活方式干预,再评估是否需要用药。切忌一看到斑块就恐慌,盲目服用他汀反而可能增加肝功能损害、肌肉疼痛等副作用风险。
如果超声显示为“混合回声斑块”或“软斑块”,表面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这类不稳定斑块容易破裂脱落,引发脑梗等严重后果,必须尽快启动他汀治疗。
此外,即便是稳定斑块,如果同时存在以下情况,也应该考虑用药:
已有冠心病、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史;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病程>10年);高血压合并多个危险因素;吸烟且戒烟意愿低;LDL-C3.4mmol/L
当斑块体积较大,导致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50% 时,血流受阻明显,脑部供血不足风险增加。这种情况下,他汀类药物是必须的,同时可能还需要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
如果狭窄程度达到70% 以上,甚至需要考虑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这就像道路严重拥堵,不仅要疏导车流,必要时还得拓宽道路。
如果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50岁前发生过心梗、脑梗,或者自己40岁以下就出现颈动脉斑块,这提示存在家族性高脂血症或遗传易感性,即便目前斑块较小,也建议尽早启动他汀治疗,以预防疾病进展。
年轻人的斑块往往进展更快,不能掉以轻心。
很多人以为吃上他汀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药物只是治疗的一部分。想要真正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硬化,以下措施缺一不可:
控制血脂达标服用他汀的目标不是把血脂降到正常范围就行,而是要达到个体化目标值。对于高危患者,LDL-C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极高危患者甚至要低于1.4mmol/L。
管理好血压和血糖高血压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血糖波动则会促进炎症反应,两者都是斑块形成的“帮凶”。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空腹血糖控制在6.1mmol/L以下,是保护血管的基础。
戒烟绝对不能拖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形成,还会降低好胆固醇(HDL-C)水平。研究表明,戒烟2年后,心脑血管风险可下降约30%。
适度运动改善代谢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能有效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弹性。运动时的标准是“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强度最合适。
无论是否用药,都应该每3-6个月复查血脂,每半年到一年复查颈动脉超声,及时了解斑块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写在最后颈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确实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立即服药。关键是要根据斑块性质、危险因素、整体健康状况来综合判断,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低危人群,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往往就能稳定病情;而对于不稳定斑块或高危患者,他汀类药物则是保护血管、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武器。
最重要的是,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由专业医生结合完整的检查结果和病史,为你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既不能讳疾忌医,也不能盲目用药。只有科学对待,才能真正守护好颈动脉这条“生命通道”。
记住,健康管理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从今天开始,管好嘴、迈开腿、定期查,你的血管会感谢你的每一份努力。
注:文中所涉人物化名处理,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公开网站。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
2.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
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
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22)》
5. 《他汀类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国专家共识(2021)》
6. 《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
7. 《血管超声检查指南(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8. Grundy SM, et al. 2018 AHA/ACC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Blood Cholesterol. Circulation. 2019.
9.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10. 《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与营养干预研究》
来源:超超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