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除了追《再见爱人》,我也在看《令人心动的offer》,对参赛选手感兴趣之外,我对观察室的嘉宾也很好奇,尤其是看到易立竞的发言之后,迫不及待的想了解她。
你好呀,我是瑾杉。
太爽了,很久没有这么爽了。
最近除了追《再见爱人》,我也在看《令人心动的offer》,对参赛选手感兴趣之外,我对观察室的嘉宾也很好奇,尤其是看到易立竞的发言之后,迫不及待的想了解她。
这一季是主持季,最新的课题是“深度访谈”,易立竞就是深度访谈的前辈可以说是行业内很有地位的存在,但是人们对她的印象通常是“犀利”“不会笑”“严肃”等等,但实际都不是她,是别人给她贴的标签。
节目里有个细节很打动我,当时陈铭问观察室里的嘉宾如果他们可以选择采访对象的话,会选择谁,徐志胜选择张春,是因为对心理学感兴趣,而易立竞直接的反应就是徐志胜为什么会对心理学感兴趣,这背后发生了什么,这是她做主持人的直觉。
她认为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能够做到顶尖,一定是有些天赋的。
就因为这个节目,我特别想了解易立竞,幸运的是刚好今年鲁豫就采访了她,我有时候在想怎么没有早点儿看她们的访谈呢,好可惜,但又好像是命运的指引,时机到了就了解了。
从很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看各种各样的访谈,像《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非常静距离》《高端访问》等等,那个时候就有个梦想,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成为一名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当然从目前来看这个梦想是不太可能实现了,但是对于文字的热爱和对人的探索欲是一直存在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想成为一名写作者的原因,有时候也很感谢这个时代,如果在以前我不敢想象我写的东西会有人看,我觉得那是作家才能做到的,但是全媒体时代让每个人都有了表达的机会。
一开始写公众号的初心就是分享自己的一点儿感想,虽然中间陆陆续续的写写停停,可莫名其妙到了一个阶段又很想写。
看了鲁豫与易立竞的采访之后内心很激动,她们相似的工作内容,对访谈的热爱、探索以及她们在面对低谷的态度都让人很动容,她们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但是她们又确确实实的在访谈这个领域做到了顶尖的位置。
相同与不同
从很多方面鲁豫跟易立竞是不同的,鲁豫是科班出身,而易立竞是非科班,甚至没有上过专业的新闻训练,但她们在某个相同的时间段又都在为新闻工作,做记者,为了挖掘真相、独家冲在前面。
鲁豫的工作与生活基本上是在一起的,她会从工作中获得能量;而易立竞工作与生活是分开的,工作中能量消耗很大的时候,她补充能量的方式是去户外,接近大自然,运动、去攀岩等等,但静的时候状态又是一样的,可能就是看书、发呆。
她们有共同的偶像已故美国新闻访谈节目主持人芭芭拉·沃尔特斯,在低谷的时候像穿越时空一样拥抱她们,给她们力量。
易立竞吃过生活的苦,很小的时候一个来北京生活,那个时候北漂的人没那么多,就会被北京当地人说她有“口音”,被环境排斥,有过吃不饱饭的时候,打各种各样的工,回想起这段经历,她哽咽了,甚至有15秒的停顿,虽然过去了很多年,还是心疼当时的自己。
看到这里我也流泪了,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会明白人真的“不容易”。也知道人性的复杂、多面性。
这方面来说鲁豫就幸运的多,从小长在北京,生活在北京,鲁豫有一点儿很厉害的地方是即使她身上有很多值得优越炫耀的地方,但是她从来没有展现出来过,反而会共情每一位嘉宾,并且能让人感受到她的那种真诚,这真的是很强的能力。
说是鲁豫采访易立竞不如说是她们互相采访,在她们互相对谈的过程中,让观众又重新的认识了她们。
比如易立竞的专业性以及她的专注能力,她能跟一个嘉宾不间断的去聊8个小时,甚至能忘了吃饭、上厕所,她会做很多的工作去了解嘉宾,我们看起来她的那些“带刺”的问题,是通过她的专业以及对被采访者的尊重,一步一步走到了那里,能播出来的节目也是跟嘉宾反复确认过的,她是有温度有底线的,而不是大家所以为的那么的冷冰冰。
这个社会需要深度的访谈,需要深度的对话以及沉下心的去做一些事情,显然鲁豫就做的很好。
在这个碎片化5秒就要吸引住人的时代,这种访谈尤其可贵。
谢谢两位智慧女性对我的滋养,我很确信这种力量会支撑我在写作这件事情上走的更远。
来源:鸣家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