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曾翔“榴莲书法”的反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8 03:24 1

摘要:近日,在网上看到曾翔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众人都有点喝高了,他们搞个榴莲展,对书法进行包装,还美其名曰“榴莲四人展”。客观地说曾翔的书法不是榴莲,也不是臭豆腐,让人不可言说,而他们把书法誉为“榴莲”是在炒概念。视频中展示的字也不可一观,同样辣眼睛。关于书法,曾翔们

近日,在网上看到曾翔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众人都有点喝高了,他们搞个榴莲展,对书法进行包装,还美其名曰“榴莲四人展”。客观地说曾翔的书法不是榴莲,也不是臭豆腐,让人不可言说,而他们把书法誉为“榴莲”是在炒概念。视频中展示的字也不可一观,同样辣眼睛。关于书法,曾翔们不怕不懂,也不怕懂,怕真懂。

将书法艺术与榴莲进行类比,以“异香”隐喻艺术深度,本是一次颇具巧思的策展表达,却在概念嫁接与艺术本质的勾连中,陷入了逻辑与价值的双重错位。曾翔的书法创作,被冠以“榴莲”之名试图消解“丑书”争议,实则混淆了“艺术个性”与“艺术底线”的边界——它并非需要耐心品鉴的“异香”,而是背离书法美学内核的“劣书”。

书法之“香”,从来不是故弄玄虚的“怪味”,而是笔墨里的中锋骨力、结字中的疏密哲学,是千年文脉沉淀的“书卷气”,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精神共鸣。这种“香”,无需靠“刺破”传统来彰显,更不必借“榴莲”的争议性为粗鄙来兜底。真正的书法创新,当是站在传统的肩膀上与时代对话,而非以“破”为“立”,将笔墨的失控、结构的混乱包装成“当代精神”;真正的艺术深刻,也从不是用“看不懂”来标榜高级,而是让观者在笔墨流转中读懂文化根脉,在黑白相生里感受精神力量。

曾翔的创作,本质上是对书法“法度”与“精神”的双重背离。书法的“法”,是历代书家对汉字形态、笔墨韵律的总结与传承,是艺术表达的基石而非桎梏;书法的“精神”,是创作者人格、学养与时代气象的投射,是“文以载道”的艺术体现。而其作品中刻意的夸张变形、随意的笔墨挥洒,既无对传统技法的敬畏,也无对文化精神的承载,只剩糊写乱画的贫瘠与思想的空泛表达。它既不如榴莲“初闻刺鼻、细品回甘”的层次,也没有臭豆腐“臭中藏香”的匠心,只是剥离了书法内核后的“劣”——劣在对传统的轻薄,劣在对艺术的敷衍,更劣在以“当代艺术”之名,模糊了书法作为文化载体的本质价值。

当展览试图用“榴莲”隐喻“被误解的高级书法”,实则是对当代书坛乱象的一种误读与纵容。当下书坛真正的困境,从不是“大众不懂高级书法”,而是部分创作者以“创新”为幌子,放弃了对笔墨功夫的锤炼、对文化内涵的深耕,将书法异化为博眼球的“行为艺术”。若将这种“劣书”等同于需要“品鉴”的榴莲,不仅是对真正创新书法的亵渎,更是对大众审美认知的误导——书法的普及与传播,靠的是让大众读懂笔墨里的文化,而非强迫大众接受“劣书即高级”的荒谬逻辑。

书法的生命力,在于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在于笔墨与精神的同频共振。它从不需要用“榴莲”的争议来证明自己的深度,因为真正的好书法,如陈年佳酿,初观悦目,再品入心,越品越见其文化厚重与艺术醇香。而“榴莲书法”式的创作,终究只是书坛喧嚣中的一阵杂音,既无法承载文化传承之责,也经不起艺术史的检验——它不是被误解的“异香”,而是必须被正视和摒弃的文化异化,唯有厘清这一认知,当代书坛才能回归笔墨本真,重拾文化自信。(图片来自网络截图)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