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国代表团带着5美元去“卖军火”,结果换回1.67亿美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7 13:09 1

摘要:1979年初,那个冬天冷得跟刀子似的,但北京南三环外的楼里却总是热火朝天。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在这里匆匆挂牌,说是“公司”,其实就十来口子人,桌上文件寥寥,墙皮也薄。谁能想到,这个小公司背后,是个国家体制转换和一代人的起步尝试?他们被交付的任务只有六个字:卖

1979年初,那个冬天冷得跟刀子似的,但北京南三环外的楼里却总是热火朝天。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在这里匆匆挂牌,说是“公司”,其实就十来口子人,桌上文件寥寥,墙皮也薄。谁能想到,这个小公司背后,是个国家体制转换和一代人的起步尝试?他们被交付的任务只有六个字:卖军工,赚外汇。

新成立还没多久,这些人就被“赶鸭子上架”。七个人慌忙组团,手头加起来只有五美元。刘国民肩扛处长头衔,却跟普通青年一样,没出过国,更别说什么沙龙谈判。公司的预算穷得叮当响,谁都不敢把希望寄托在补贴上,外汇一分也借不着。真要说丢人,也算不上,毕竟当时全中国都捉襟见肘。可这正是中国的底色,行路难,硬着头皮上。

他们带着技术资料、翻译本,卷着未讲过熟的买卖经,踏上了埃及的土地。没人来接机,酒店订错房。埃及人习惯了中国的免费援助,对这种上门的“推销”显得冷漠,甚至有点不以为意。中方几次递话,对方都装傻。刘国民找使馆帮忙,也不过是把冷锅端热汤,谈判压根没一点进展。

想卖军火,中国人那会儿想得还挺简单:谈合作就好。可人家埃及,不买账,理由也很有趣,哭穷卖惨,说自己被以色列欺负得够呛。可他们的苏伊士运河每年进账上亿,外汇富得流油。刘国民反唇相讥,拿出联合国的数据怼回去。没想到,埃及人有点愣住了。

不过尴尬还不止于此,买卖最大的难题,是谁都知道中国武器那会儿比美苏差不少。埃及军方说歼-6飞机太老旧,心里其实是想压价。要是能白给,他们当然一万元都不肯掏。刘国民没先争辩技术强弱,他干脆换了条路,直接找到副总统穆巴拉克。

穆巴拉克不是省油的灯,他出身空军,精明会算账。刘国民拿出1972年越南歼-6击落美军战机的战例,讲得掷地有声。穆巴拉克点头,换了嚣张气焰。其实埃及那会儿谁也不肯太依赖美国。美苏之间搞平衡,找中国试水,也是一种策略。这事儿想深点,还真不是表面那样简单。

可是,才刚露出点眉目,埃及军方提出要买技术转让。可笑也可恼,他们明着想让中国交底,这买卖就像商场讨价还价一样拆东墙补西墙。中国人心里明白,一旦技术外泄,以后订单都没了。刘国民没给面子,坚决拒绝。

有趣的矛盾出来了:一边是中国极力推销“自主品牌”,一边又害怕手里的底牌被掀了。当时国内主流舆论还对这种做法有顾虑,担心一旦做起军火买卖,会不会伤了中国“大国担当”的面子?甚至有人私下议论,毛主席说过“我们不当军火商”,现在就要别的国家掏钱,是不是有点出尔反尔?

其实,这种担心有些道理。早在五六十年代,中国给友好国家大把无偿军事援助,那时候讲的是义气、政治、面子。援助越南、柬埔寨、埃及这些,飞机、坦克都一箱箱地运,无需对方掏腰包。可到70年代末,经济压力一天比一天大,中央很快调整步伐,“以货易货”“收钱”也成了常态。拥抱市场,从内心到行动都有些别扭,却也无可奈何,没钱发展,啥都是空话。

你看美国,是靠“卖枪”爬上世界老大的。美苏这些国家,军火就像流水线上的面包,卖给谁都行,不问正义与否。战争爆发,他们顺水推舟,可怜天下为难者,只剩血和铁了!看着西方的做派,中国心里既羡慕又反感。其实反过来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你不卖别人也卖,市场决定一切。

不过,说到踏实,中国军工产品还真没什么花头。歼-6虽然不新鲜,贵在便宜结实。对埃及这种老早就被制裁、遍尝美苏不靠谱的国家来说,这是最实在的选择。航线直接、维护方便、物美价廉,谁会嫌弃?

谈判期间,埃及军方犹豫反复,一会儿提出额外配件赠送,一会儿扯点技术条件,刘国民他们被磨得心急如焚。有人甚至觉得,还是应该坚持中国做人原则,老子不伺候他们!

但最终,理想让位于现实。和穆巴拉克的几次闭门会晤后,合同总算签了,歼-6、发动机、配件一应俱全,1.67亿美元,说多不多,但那时中国一年外贸总额不过三十来亿。订单敲定的瞬间,中方代表团忍不住激动,也不知昨夜复盘熬的眼眶为何湿润。

钱到手了,问题才真正开始。订单量大,产能有限,当时多数零部件还得全国调配。质量、进度、交付,每个环节都顾不上喘气,后方工厂和技术员连续加班,半夜发电报督促,两地都躁得很。埃及官员来了又走,交货检验一丝不苟。本来觉得外国人挑刺很麻烦,但现在回头看,这其实逼着中国军工一步步站住了脚。

妙的是,这单买卖“开头难”,开头了后面就顺得跟溜滑梯一样。第二次大单比第一次还大。口碑这东西就是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伊拉克、沙特、伊朗,都陆续找上门,这里面不能说没有埃及人的口口相传。欧美军火商虽然牢牢占据主流市场,可中国的性价比,让全世界都多了种选择。

这里有人要问了,一开始不是说讲义气,不图钱吗,现在变着法卖,这算不算背离初衷?其实也不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国家强大了才有能力讲义气,不挣钱,怎么活?前后说法不一,矛盾自然会有。理念和利益并非总能同轨并行,有时还真没什么那种和谐统一,更多是边走边看。

再说了,每个大国崛起的路上,都会强迫自己去适应不喜欢的规则。美国也好,苏联也罢,卖军火成了变相守护利益的工具。中国现在做,是权宜之计,谁能说以后就不会再收紧手脚?现在不赚,窗口期过去了,算盘更难打。

埃及人最会精打细算,他们也明白与中国打交道远比和苏联直接翻脸要划算。穆巴拉克那时候权势正盛,对中国推心置腹,多少也有部分因为中国会做人。生意之外,信任始终是稀缺品,你能琢磨吗?

扣除技术瓶颈,中国军工后来的扩张,也带动了一批工程设计研究。外贸实践促使国产品质提升,新技术更新张弛有度,这些实操比纸上谈兵更灵。但话说回来,国人那一代根基薄,连合同格式都是边做边学,实在不易。靠着几单大生意,航空部才有底气在全球市场搏一把。

成果虽有限,却打破了被“欧美+苏联”垄断的格局。随着时代推移,军贸的规模从几架战斗机到后来导弹、坦克甚至后来的电子侦察设备,一步步加码,每一次交易都灌进了技术和汗水。有新闻说,如今中国对外军贸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成交额早已数十亿美金,这都是最初刘国民那批人拼出来的。

至于未来,中国到底会不会变成另一个“军火商”?这个问题,时至今日谁敢拍胸脯说得明白。或许过几年,世界局势变了,规则又改了,一切重新洗牌也说不定。市场上没有永恒的赢家,立场总是随着利益而变换,偶尔也会自嘲两句。当年刘国民他们的矛盾和犹豫,到现在其实都没彻底说清。

过去的四十多年,中国的军工出口从门外汉变成市场玩家。有人说这是“中国速度”,有人说是“机会窗口”,其实更多的是现实裹挟下的躁动。工作、拼搏、误会、博弈,这些杂乱的事情搅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这事没什么标准答案,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突破口在哪。但可以确定,有点野心不是坏事。国家需要挣钱,老百姓也得活着,每个人都在尽力。一天一天,新的故事,还在继续生长——总归得走下去。

来源:老槐树秘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