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为上,全球南方需要治理范式的创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23:13 1

摘要:政党驱动是本次讲座的关键词,政党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外交和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政党政治成为各国的普遍现象。各国政党此消彼长,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性力量。

从左至右,孙明、鄢一龙、科斯塔、于运全和周淑真五位嘉宾在现场和线上参与深入讨论;高立伟点评。

整理:李念 高登怀 版式:王颢 摄影:周文强

圆桌互动

政党驱动对国家现代化作用

周淑真:所谓政党驱动,就是强调政党的引导作用,它可引领方向、凝聚共识。

政党驱动是本次讲座的关键词,政党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外交和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政党政治成为各国的普遍现象。各国政党此消彼长,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家兴衰成败的关键性力量。

政党发展没有静止状态、没有终极模式

周淑真:政党发展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充满生气的领域,它没有静止的状态,没有终极的模式。

全球有两百余个国家,接近一万个政党。先梳理一下全球南方各国政党现状。从1920年代至今,亚洲国家政党政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比如东南亚,据政治权力结构和政党的运作方式,可把政党分为四种类型:共产党执政、一党具优势地位、多党轮流坐庄、政党作用较弱。一些多党制国家的情况较为复杂,比如菲律宾家族式政党普遍存在。而南亚,政党的族群化、区域化、阶层化、家族政治普遍流行,选票至上的政治逻辑往往引发南亚国家的政治动荡,如族群冲突和政治暴力。

中东国家的政党具有多样性,黎凡特地区包括伊拉克、黎巴嫩、土耳其、约旦、以色列这些国家,政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乃至核心力量。在北非和海湾地区,政党政治处于衰退之中,像阿拉伯的君主国则没有政党。从2020年以来,非洲大陆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多国发生军事政变和内部冲突,政党数量不断增多,竞争日趋激烈。另外,一些族群性政党开始注重加强政党的纲领性。需要注意的是,部分非洲国家正处于良性发展阶段,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比如卢旺达。

拉丁美洲则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政党的国家,已经有200年的政党历史,政党政治发展相对比较连贯。但一些国家在民主制度的质量、可行性以及政党合法性等领域面临着很多难题。拉美政党政治虽有分散、碎片化的特点,但种类全、多,涵盖左、中、右,比如巴西卢拉领导的劳工党。

大洋洲只有16个独立国家,除了澳、新为两党制之外,其余国家政党起步比较晚,出现了传统主流政党加速式微,小国政党政治更趋碎片化的双重趋势。

西方政党间共识的消失带来治理困境

奥利维耶·科斯塔(O livier Costa)(巴黎连线):对全球的政党政治进行比较的基础在于,各国政党在功能上有很多共性——政党让政治竞选制度化,挑选精英来治理国家,同时整合社会利益,监督政治参与,与民间社会以及各种团体之间建立联系。

当今全球南方和西方政党之间,两者一个很大差异是政党和国家转型的关系。在全球南方,政党是国家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推手,此种转型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政治成熟。在西方,政党曾经在转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突出的例子是,欧洲的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基督教民主主义政党达成共识,发起并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倡议。

但在今天的西方国家,政党在继续发挥上述作用时遭遇极大困境。一方面,很多西方国家政党正在失去党员,很多人不再相信政党。另一方面,出现了越来越碎片化的政治图景,左翼和右翼严重分裂,传统政党和所谓民粹主义政党之间矛盾重重。社会共识的消失使得政党体系正常运行变得异常困难。

在法国,议会共有11个政党,它们几乎在任何问题上都无共识。欧洲的其他国家,传统右翼和极端右翼之间出现碰撞,给治理带来难题。在欧洲议会中,8个议会党团之间同样有着巨大的分歧。

总体来说,政党有机会成为治理中坚力量,但在西方,政治分裂、政党虚弱导致整个治理也陷入困境。

赋能型治理是执政党最大公约数

赋能是21世纪主流政府功能,是对赋权的超越

鄢一龙:虽然英文都是empower,但“赋能”和“赋权”内涵有很大区别。西方近代政治过程较为突出的是赋权,例如英国社会学家T·H·马歇尔就分析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对于公民的自由权利、政治权利、经济社会权利方面的赋权。然而,赋权思维会出现一种迷思——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二元对立。要么强政府—弱社会—弱市场,要么强市场—强社会—弱政府。

21世纪主流政府应该走向赋能型。因为赋权只能提供一种形式上的自由、形式上的权利,赋能则能给人民实质的自由和实质的权利。从DeepSeek所在的杭州“六小龙”,到上海、深圳的创新发展,都体现出一种强政府—强市场的模式。中国政府之所以能够实现赋能,其中一个核心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首先,理想信念本身就可以赋能。其次,组织也能够赋能,中国共产党就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将分散的、孤立的个体组织起来,也是给社会、人民赋能。最后,赋能具有双向赋能的内涵,政府赋能市场,市场发达则进一步增强政府能力。中国文化传统上也注重阴阳相交,而非二元对立,这在从赋权到赋能的范式转变上也得到了体现。

善治的政党整合社会利益,推动国家现代化

奥利维耶·科斯塔:政党之所以能够赋能整个社会,是因为政党是组成民意代表、招募政治精英的主要力量,同时塑造着政策议程,因而为社会提供了代表性和责任性。正因如此,从南非、印度、巴西、加纳再到印度尼西亚等很多国家,它们的政党的确有效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

当前,在涉及有关技术型治理、社会运动、数字民粹等的讨论中,我们越来越重视政党的作用,因为政党肩负着整合社会利益,并将其转化为政策的责任。在较为发达的全球南方国家例如中国,政党提高了上述进程的效率。然而在一些全球南方国家中,政党也造成了某种政治或社会的僵局——类似于我们在今天的法国所看到的状况。

各执政党之间最大公约数要回归到“发展”

于运全(北京连线):目前各国执政党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最终还是要回到“发展”这个时代主题上。今年5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了《202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全球人类发展速度已降至35年来的最低点。加之贸易冲突加剧、地缘政治紧张等外部环境,对全球南方国家来说,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党推动本国现代化,确实是当前最核心的任务。

孙明:关于赋能,我想到两个概念——“使命型政党”和“发展型政府”。政党作为现代政治的核心,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使命型政党更要承担起特定职责。

要找到最大公约数,还是要回归到“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上。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查默斯·约翰逊提出发展型政府。中国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再到今天的“高质量发展”,这些话语构成了发展型政府的鲜明标志。当前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发展充满期待,也是对中国发展成就的肯定。这样的成就源于中国共产党兼顾了使命型政党和发展型政府的双重职能。

从细节、小切口中寻找各国政党最大公约数

在开展国际交流中,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下简称“当研院”)尝试从一些细节、小切口着手寻找公约数。在组织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中,在贵州偏重设置脱贫攻坚的主题;在广东更多展现高科技发展;在国能准能集团则聚焦绿色能源发展。2025年在巴黎的中欧美智库合作论坛中,特别设计了“博物馆对话”活动。国际合作在于能不能把主题具象化。

具体的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公共卫生、气候变化,都是海外关注并期待合作的领域,这些或正是可着力寻找的最大公约数。

周淑真:赋能型治理是各国政党主要是执政党最大的公约数,因为政党作为执政或参与政权的重要政治组织,是重要的赋能团体,是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力量。推动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向往,是当代政党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政党的共同责任,也是赋能型治理的目的和表现,政党发挥着引领和驱动的作用。

全球南方国家政党交流中互鉴

近十年全球南方政党外交活跃,共识或多于50年前

奥利维耶·科斯塔:在过去十年中,全球南方政党发展出现三个显著特点。首先,政党外交越来越活跃。例如中国共产党、南非非国大、巴西劳工党和印度的人民党等,这些政党愈发重视政党间的外交,尤其是与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意识形态相近的政党展开合作。第二是区域性政党网络的形成,比如社会党国际、中间派民主国际等,在亚非拉都能看到此类活跃的政党对话平台。第三是南南合作受到政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亚非拉的左翼政党之间合作富有成效。

全球南方政党在国际领域的参与和角色,很大程度上与软实力的价值有关。首先,全球南方政党之间彼此交流,包括参与式民主、群众动员、数字传播等都成为重要话题,政党能够承担起在各国间分享最佳治理实践经验的角色。其次,政党也在分享全球性的叙事。包括反殖民主义、分配正义、社会公平等等,这些理念在全球南方政党尤其是左翼政党中得到极大的重视。今天全球南方政党有着许多相同的理念,可能比五十年前更多,政党和政党所在国家的人民也愈发增强有关这些话语的意识。

《摆脱贫困》成为非洲、拉美政党培训用书

于运全:在发展这一共同议题上,各国政党具有高度共识。在外文局和当研院参与实践中,有几方面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机制化交流平台逐步完善。例如,中拉政党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去年以“汇聚政党的力量,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吸引了拉美和加勒比地区30多个国家、100多个政党的200余名代表的参与。

第二,政党智库交流的话题深入。政党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如何推进本国现代化进程等,成为核心议题。例如,与巴西卢拉学会建立机制化合作;作为第30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主办国,与巴西在气候变化等议题上也有多项合作研究。

第三,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我们为多个发展中国家政党举办了培训班;中联部也开展很多工作,例如为南非非国大等政党提供领导力培训。许多外国政党的代表团也来到中国的各级党校和干部学院学习交流。

最后,在国际交往中,《摆脱贫困》一书也受到全球南方国家的欢迎。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当地委书记时结合当地扶贫经验所撰写,书中用“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等明白易懂的表述,生动介绍可操作化的脱贫经验。目前被很多非洲、拉美国家的政党用于其政党内部培训中。

政党应设立国际交流部、以观察员身份参与国际事务

奥利维耶·科斯塔:国际政党间的对话是我们推进合作的重要基石。我有一些建议,一是机制化建设。各国政党有必要设立专门的国际合作部门,系统性地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二是应进一步推动区域性或次区域性合作,如围绕移民、脱贫、知识共享等具体议题开展务实交流与互鉴。三是应当积极运用数字化工具与新型传播形式,以提升国际沟通与协作效率。最后,还应推动政党更深入参与国际多边机制,例如以观察员身份加入重要国际组织,并在全球治理改革中积极建言献策。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助力全球南方的整体发展。

政党理念通过政治纲领、国家政策实施,互鉴理所当然

周淑真: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动国家发展已成为政党的责任与使命,政党之间更应相互借鉴、彼此学习。

从政党的政治理念来看,任何政党通常都应具备一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它是政治制度与政治行为的关键指引,一般会明确体现在政党的纲领之中,并进一步落实为具体政策。

从政党与政权的关系逻辑来看,政党为了实现其纲领,必须参与政治过程,争取掌握或参与国家政权。因此,政党的活动始终围绕政权问题展开。政治纲领是政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政党的名称也具备重要功能,对内对外都承载着特定意义。

从政党在政治系统中的运行逻辑来看,不论是一党执政、联合执政还是参与执政,都需要通过议会等途径,将其纲领转化为国家政策,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

本文刊于2025年10月27日文汇报11版文汇讲堂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