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原阳的孙先生一家,辛辛苦苦种了102.3吨小麦,春播、夏管、秋收,每一粒都带着泥土味和汗水。他们不求暴富,只盼把粮卖了,还上春耕的贷款,添点农具,安稳过个冬。
一袋麦子,能卖多少钱?
对城里人来说,可能是一顿饭;可对农民来说,那是全家一年的指望。
河南原阳的孙先生一家,辛辛苦苦种了102.3吨小麦,春播、夏管、秋收,每一粒都带着泥土味和汗水。他们不求暴富,只盼把粮卖了,还上春耕的贷款,添点农具,安稳过个冬。
可谁能想到,28万货款刚到账,银行卡立马被冻结。钱拿不出来,粮也被人拉走卖了,母子俩蹲在墙角痛哭。这不是卖粮,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更荒唐的是,警方说这笔钱是“涉诈资金”。也就是说,那个高价收购小麦的买家,很可能是骗子,用骗来的钱买了他们的粮食,再转手倒卖。现在案发了,钱被定性为赃款,要追缴。
可问题是:骗子逍遥法外,受害人的钱被追回,怎么连卖粮的农民也跟着遭殃?
这逻辑从哪儿讲得通?诈骗分子骗了钱,转手买粮,粮贩子收了钱,结果账户被封。
那请问:谁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是最初被骗的人,还是像孙先生这样,靠种地吃饭、老实巴交的农民?如果连这种正常交易都要被牵连,以后谁还敢卖粮?谁还敢收粮?
有人说了,程序就是这样,涉案资金一律冻结。可程序是死的,人是活的。法律里明明有“善意取得”这一条,只要你是不知情、价格合理、完成交付,钱就该是你的。
孙先生卖粮,对方主动联系,报价市场价,货也拉走了,全程没任何异常。他一个种地的,哪知道买家的钱是偷是抢?凭什么让他替骗子背锅?
最让人寒心的是,骗子用这笔钱干了坏事,他的账户能顺利转账,能把粮拉走卖掉;可钱一到农民手里,立马被冻结。
这不等于变相鼓励骗子吗?反正我骗了钱,花出去就行,大不了你去抓我,但别动我的“下家”。可倒霉的,永远是链条最底端、最无力自保的老百姓。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反诈”问题,而是执法过程中“误伤”的悲剧。
打击犯罪没错,但不能为了办案方便,就把所有沾上边的账户一冻了之。农民不懂什么“资金流水”,他们只知道:粮卖了,钱该到手。
现在粮没了,钱也取不出,贷款还不上,明年地咋种?孩子学费咋办?一句“等调查”,就能打发掉一个家庭的生计吗?
那位博主说得对:冤有头,债有主。要追钱,去找诈骗分子,去查他的账户,去追他的资产。不能因为钱流经了农民的卡,就把人家一年的血汗当成“涉案工具”。这不仅是不公平,更是对勤劳者的二次伤害。
更要警惕的是,这类事绝非孤例。
如今农村很多买卖都走线上,一个电话、一个微信,就谈成一笔交易。骗子正是钻了这个空子,打着“高价收购”的幌子,专挑信息闭塞、急于变现的农户下手。
他们不怕露面,不怕留痕,因为知道农民防备心弱,更知道一旦出事,执法往往“一刀切”。
所以,这事儿不能只让农民“提高警惕”。防范骗子,不能光靠老百姓自己擦亮眼。
银行系统能不能加强大额交易预警?基层政府能不能建立正规购销渠道?警方在冻结账户时,能不能区分“嫌疑人”和“无辜交易方”?
这些,才是治本之策。
孙先生攥着过磅单,一遍遍问“咋活”,这句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可真正种出粮食的人,却连守住卖粮款都这么难。
28万,对有些人来说可能不算多,但对一个农民家庭,是顶梁柱,是命根子。
希望这起事件,最终能有个公正的结果:钱能解冻,损失能挽回,制度能反思。
别再让老实人既丢了粮,又寒了心。毕竟,每一粒麦子都来之不易,每一分钱都值得被尊重。
来源:特别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