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明:本方案剔除表格形式,按“中小型钢企”“大型钢企”两大核心类别划分,每类均围绕“绿电来源选择、生产场景匹配、碳资产转化、初期投入与回收”4大落地维度展开,兼顾钢铁企业“保生产、控成本、合规降碳”核心需求,可直接作为不同规模钢企启动绿电布局的参考依据。
说明:本方案剔除表格形式,按“中小型钢企”“大型钢企”两大核心类别划分,每类均围绕“绿电来源选择、生产场景匹配、碳资产转化、初期投入与回收”4大落地维度展开,兼顾钢铁企业“保生产、控成本、合规降碳”核心需求,可直接作为不同规模钢企启动绿电布局的参考依据。
钢铁企业绿电布局初步规划方案(分规模适配,含碳资产转化路径)
一、中小型钢铁企业规划方案(适配标准:年用电量<50亿度,生产规模<500万吨/年)
核心目标:以“低门槛、控成本”为核心,不占用过多资金与资源,逐步推进绿电替代,同步探索碳资产收益,降低转型压力。
1. 绿电来源选择:优先外购、小额自建,规避高风险投入
- 优先选项:短期绿电购销协议。签约周期锁定1-3年,优先选择本地光伏、风电站等新能源企业合作,核心约定“固定电价”条款,避免煤炭价格波动导致电价上涨,稳定用电成本;合同中需明确“绿电占比100%”“每笔购电配套对应《绿色电力证书》(GEC)”,为后续碳资产转化留存核心凭证。
- 补充选项: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仅利用现有办公楼、厂房屋顶资源,不额外征地,单项目规模控制在10MW以内(初期投资约4000-5000万元),发电量可直接供给厂区近距离用电,减少电力传输损耗,适合作为绿电布局的“试水项目”。
- 禁忌选项:坚决不碰集中式风/光电站。此类项目需单独征地、总投资超1亿元,且回收周期长达10年以上,与中小型钢企“资金周转灵活、投资风险可控”的需求不匹配,易造成资金占用压力。
2. 生产场景匹配:优先低风险场景,保障生产稳定
- 100%覆盖场景:生活及辅助生产用电。优先将绿电匹配至办公楼、员工宿舍、食堂等生活场景,以及污水处理设备、原料运输车辆、备品备件仓库照明等辅助生产场景,此类场景用电负荷稳定、对电压波动不敏感,无生产中断风险,可快速实现绿电替代率100%。
- 60%-70%覆盖场景:低波动生产用电。在生活及辅助场景覆盖基础上,将剩余绿电匹配至钢材轧制、热处理、小型零部件加工等生产环节,此类环节用电负荷波动小,不会因绿电出力变化(如阴天光伏发电量减少)影响产品质量,稳步提升绿电使用占比。
- 暂不覆盖场景:高波动核心生产用电。高炉鼓风、转炉炼钢、连铸等核心环节,对瞬时功率、电力稳定性要求极高,暂不使用绿电,避免绿电出力波动导致生产中断或产品报废,保障核心产能稳定。
3. 碳资产转化路径:小额起步、简化流程,快速兑现收益
- 核算范围:聚焦“外购绿电替代火电”“自建屋顶分布式光伏”两大板块,委托具备CCER咨询资质的第三方机构(需在中国碳交易主管部门备案)每年核算1次,避免因核算范围过广增加流程复杂度。
- 资产类型:优先申请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相较于其他碳资产,CCER申请门槛更低,单年核算减碳量达标5万吨以上即可启动,贴合中小型钢企绿电规模。
- 交易落地:选择地方合规碳交易所(如北京绿色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优先对接本地火电厂、化工厂等控排企业,此类企业碳配额缺口稳定,且本地交易无需长途对接,交易周期短、成本低;交易收益优先用于分布式光伏运维、绿电购电预付款,反哺绿电布局。
4. 初期投入与回收周期:低投入、快回本,适配资金规划
- 初期投入:短期绿电购销协议无前期投资,仅按实际用电量支付购电费;10MW屋顶分布式光伏初期投资约4000-5000万元,可申请地方“分布式光伏度电补贴”(如部分地区每度电补贴0.1-0.2元),降低资金压力。
- 回收周期:10MW分布式光伏依托“电费节省+CCER收益”,按当前绿电平均电价、73元/吨CCER中间价测算,回收周期约8-10年;仅开展短期外购绿电的企业,无前期投资,每年可通过固定电价节省5%-8%的电费,无资金回收压力。
二、大型钢铁企业规划方案(适配标准:年用电量≥50亿度,生产规模≥500万吨/年)
核心目标:以“全链条覆盖、自主可控”为核心,通过“自建+外购”保障绿电供应,实现核心生产场景覆盖,同步激活“CCER+碳配额”双碳资产收益,形成“绿电-降碳-增收”良性循环。
1. 绿电来源选择:自建+长期外购,保障供应稳定
- 核心选项:“自建绿电+长期外购”双模式。自建聚焦两类项目:一是厂区及周边闲置土地分布式光伏,规模50-100MW,就近供给厂区生产用电;二是周边风资源富集区集中式风电站,规模100-200MW,两类项目合计可满足企业20%-30%的生产用电,提升绿电自主可控性。
- 补充选项:5-10年长期绿电协议。与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等头部新能源企业合作,年购电量覆盖企业40%-50%的用电缺口,合同核心约定“5-10年固定电价”,彻底规避传统火电电价波动风险;同时要求供应商按季度提供《绿色电力证书》,统一归档管理。
- 进阶选项:探索“绿电+绿氢”联动。在绿电项目基础上,配套建设5-10MW电解水制氢装置,当光伏、风电发电量富余(如中午光伏出力高峰、夜间用电低谷)时,用富余绿电制氢,储存的绿氢可逐步替代钢铁冶炼中的焦炭(如氢基竖炉),提前布局钢铁“零碳冶炼”。
2. 生产场景匹配:全场景覆盖,保生产、提效率
- 100%覆盖场景:生活及辅助生产用电。办公楼、宿舍、食堂等生活场景,以及污水处理、原料仓储、厂区运输等辅助生产场景,全面使用绿电,无需额外配套保障设备,快速实现绿电替代率满额。
- 90%以上覆盖场景:低波动生产用电。钢材轧制、板材热处理、型钢精加工等用电负荷稳定的生产环节,优先全额匹配自建绿电与长期外购绿电,仅在极端天气(如连续暴雨导致光伏出力骤降)时,少量启用备用火电,最大化提升绿电使用率。
- 40%-50%覆盖场景:高波动核心生产用电。针对高炉鼓风、转炉炼钢、连铸连轧等核心环节,采用“绿电+储能+火电备份”组合模式:按绿电装机量1:0.25的比例配置储能设备(如200MW绿电配套50MW/200MWh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绿电出力不足时,先启动储能补电;储能电量耗尽后,再启用火电备份,既保障核心生产稳定,又实现绿电部分替代。
3. 碳资产转化路径:双资产并行,最大化兑现降碳价值
- 核算范围:全维度覆盖减碳场景。包含“自建绿电减碳、长期外购绿电替代火电减碳、绿电制绿氢替代焦炭减碳”三大板块,每半年委托合规第三方机构核算1次,避免遗漏减碳量,提升碳资产收益空间。
- 资产类型:“CCER+碳配额节余”双路径。一方面,将所有减碳量统一申请CCER,依托规模优势提升签发效率;另一方面,因绿电替代大幅减少间接碳排放,企业年度碳配额会产生节余,节余配额可在碳市场单独交易,实现“一份减碳量、两类收益”。
- 交易落地:专业团队操盘,择机兑现收益。组建专属碳资产团队,实时跟踪全国碳价波动(如CCER价格、碳配额价格),在价格处于高位时(如CCER超80元/吨)择机出售;交易收益按“6:4”比例分配,60%反哺绿电、储能、绿氢项目建设,40%补充生产流动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4. 初期投入与回收周期:规模化投入、中短期回本
- 初期投入:“自建+外购”合计投入约10-15亿元。其中50-100MW分布式光伏+100-200MW集中式风电,总投资约8-12亿元;5-10年长期绿电协议,按年购电量预付10%-15%保证金(约2-3亿元);可同步申请“绿电配套补贴”(如集中式风电度电补贴、储能项目建设补贴),降低初期投入。
- 回收周期:6-8年实现回本。自建绿电项目依托“电费节省+CCER收益+碳配额节余收益”,按当前市场价格测算,回收周期约6-8年;长期外购绿电无额外投资压力,仅通过固定电价,每年即可节省10%-15%的电费,无需计算回收周期,直接降低年度用电成本。
三、两类企业绿电布局共性注意事项
1. 绿电合规性:无论外购还是自建,均需留存完整凭证。外购绿电需收好《绿色电力购销合同》《绿色电力证书》;自建绿电需备好项目备案通知书、设备合格证明,所有凭证均需为原件扫描件(加盖企业公章),作为碳资产核查、项目合规性审查的核心依据。
2. 绿电计量管理:厂区需加装合规计量装置。在绿电接入端、各用电场景(如生活用电、生产用电)分别安装经CMA认证的绿电计量表,按日记录绿电消耗量,形成“来源可溯、用量可查”的计量台账,避免因数据缺失影响减碳量核算。
3. 第三方机构选择:优先选“有钢企服务经验”的机构。碳资产核算、绿电项目建设均需委托合规第三方,优先选择有钢铁行业绿电项目服务案例的机构,避免因不熟悉钢铁生产特性,导致绿电场景匹配不合理、碳资产核算遗漏,影响绿电布局效果。
来源:森之达工厂老吴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