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爱做这8件事的人,精神状态都很美丽(特别是第6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22:41 1

摘要:忍不住去翻了翻聊天记录,结果发现:前段时间很沮丧颓废的时候,我好像说话真的是连标点符号都没几个,更别提表情包了。

某天清早上班的地铁里,我摇摇晃晃,脚趾抓地,夹着手臂往「富婆苗子」的群里发去——

很快,朋友回复了——

我接着一顿疯图疯语之后,她说:「看来最近你状态还不错嘛,又有好多新表情包

一时有点令我惊讶,爱发表情包,能反映出精神状态好吗?

忍不住去翻了翻聊天记录,结果发现:前段时间很沮丧颓废的时候,我好像说话真的是连标点符号都没几个,更别提表情包了。

生活中,还有哪些不经意的行为表现,可以透露一个人精神状态实则美丽的小细节呢?

KY 编辑部真的为大家挖出了8个,一起来看吧!

和朋友说点垃圾话、抽象梗

除了开头提到的表情包,如果一个人还能玩抽象梗、搞无厘头,也都说明 ta 的精神状态挺美丽~

图片来源:《喜人奇妙夜》

这类「废话」表达通常是没有明确目的(not goal-oriented)的——说白了就是「聊到哪里算哪里、想到什么说什么」。

这是因为当我们想要表达情绪时,本身就很容易说一些「说了也没用」,甚至是没组织好的、含糊不清的废话。虽然这类表达几乎没有什么有效消息,但却承载着说话人很大的情绪量[1]。说「废话」不仅表明一个人对内心世界的情绪波动具有良好感知,而且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非正式自我表露[2]

能不假思索地表达这些情绪,从某种层面上也说明这个人具备着更高的开放性,ta 的底层心理是坦诚的、调侃的、外耗的,通常也相信自己会得到他人的正向反馈。

没事就爱多动动

大家有没有发现,状态不好的时候,去健身、洗澡都要更纠结一些,好像四肢总是很费劲才能驱动起来。

研究表明,对于精神和心理都不佳的人来说,哪怕知道活动身体对恢复状态有好处,负面情绪仍然会让 ta 们产生回避行为[3]

相比之下,状态好的时候,是不是打车的次数都变少了!好像身体挺愿意走路、踩单车、坐地铁的,甚至连早上起床的动作都丝滑一些!

一项心理学研究对参与者给予不同的情绪刺激,并要求大家记录下自己的身体感觉,结果显示,感到幸福和爱的时候,人几乎全身都有一种涌动的感觉[4]!

(红色是不同情绪下身体活动的区域,蓝色是不动的区域)图片来源:文献[4]

能看进去要动点脑子的内容

人很累的时候,往往只想刷点短视频、短剧,或者躺着看爽文小说,不用太多的思考和投入,只要手指一划就能立刻得到满足。

而如果在打工之余的闲暇时间里你还能做点要动脑子的事,说明你的心理能量还挺饱满的。

比如——

玩数独

剧本杀

看深度拉片视频、科普视频

看悬疑、科幻、经济、政治类需要点脑子的影视剧或书籍

甚至看KY也算

!(夸夸此刻在看文章的你)

这些活动都要求更深的注意力和广泛的思维范围,也就是大家现在所说的「文化体力」——指从事读书、看电影、深度聊天等文化休闲活动的能力或精力。

有研究就发现[5],当人处在较好的状态或情绪的时候,大脑的思路会更清晰、灵敏。

从另一个角度说,动点脑子看深度内容,反而是一种更有效的休息方式。

摄入一些短平快的碎片化内容虽然看起来轻松,但会让我们的大脑持续处在高唤醒(high arousal)的状态,注意力被不断打断,无法让我们获得真正的放松。

而当我们沉浸投入到一本书、一部纪录片的时候,大脑会更容易进入心流(flow)的状态——注意力变得单一、情绪更加平缓、收获更多充实和满足的幸福体验。

时常主动下厨做饭吃

在有时间的前提下,花费一些精力下厨做饭,也是认真对待生活的一种表现。

首先,做饭这件事其实需要很精细的操作:

摘边筋

揉搓洗菜

切丝切块

翻炒煮焖

控制火候

安排调料先后和风味匹配

.....

这些操作都需要较高水平的精细运动精度、手部灵活性、粗大运动技能(例如搅拌时的手臂运动)[6]。而一个深陷抑郁和焦虑情绪的人通常难以胜任这些复杂细致的事情。与此同时,做饭也会激发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个领域获得成功的信念[7]。前面说到,做饭是有难度的,需要同时调动认知、计划、感知和操作这些技能。

做好的饭不仅是饱腹的食物,也是我们完成一项挑战的胜利品。

在做饭的过程中,做得好不好吃反而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关键是在厨房slay全场,让锅碗瓢盆、葱姜蒜盐都听指挥,创造出自己的味道宇宙。

图片来源:豆瓣@我没时间陪你玩、@换个ID就好了

不自觉地哼歌

人在精神状态美丽的时候还会忍不住地哼歌,可能是洗澡时、散步时、睡觉前......

随时随地大小哼,还会搭配着轻轻晃悠的脑袋,当时的你be like⬇

我们可以创造的最简单的声音之一就是哼声,这是一种不需要说话甚至不需要张开嘴的发声形式,简单性就是这件事容易不自觉发生的原因。

从生理上看,哼唱是一种天然的幸福助推器,它会在大脑内产生大量振动,刺激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神经化学物质产生,例如一氧化氮帮助扩张血管和增强血液流动,褪黑素则可以调节睡眠[8]。

而且有证据表明,积极情绪体验能力低的个体对音乐刺激的神经元活动会减少[9]。

图片来源:《憨豆的黄金周》

换句话说,一个人越能感受、表达当下的情绪,就越容易对旋律产生回应,而哼唱就是这种回应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在许多文化里,哼唱都被视为满足或幸福的标志,通常与平静或专注感有关。这是因为,我们哼唱的内容往往是个人想象或加工之后的旋律,因此可以表达和放大当时的情绪,使自己和自己产生共鸣

愿意多多拍照记录生活

突击检查,打开你的手机相册,近期是哪种图片更多?

不知道你有没有同样的体验,人在精神不好的时候,相册里要么啥都没有,要么就是各种app截图或者迫不得已的工作存图。

这背后其实反映着:当一个人近期都处于高度紧张和压力的状态中,两只眼睛盯的都是 ddl 和工作信息时,大概率是没心情、也没精力去拍照记录生活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能拍照记下或大或小的美好事物,可能意味着 ta 还有着充足的心理能量,可以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所以哪怕没有特意出去旅行,也会拍下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动人时刻。比如好看的晚霞、路边的猫咪、秋天的栾树、好吃的零食......

除此之外,拍照的时候对构图、灯光、角度的调整也是敏锐洞察力和艺术感的表现,这些调整也会增加我们的沉浸感,创造更多的乐趣[10]。

拍完顺便再翻翻相册,回看这些自己感受并特意记录下来的照片时,不仅会加深对这些时刻的记忆,还会更具象地看到由时间和事件串联起来的个人经历,从而增强自我意识。

也就是说,拍照这件事会全方位地记录、放大我们的快乐!

有心思整理、布置房间

整理房间本身就是一种治愈。在可控的环境中动手整理,可以帮助大脑从日常压力和信息轰炸中暂时抽离,只是专注于当下。

整理的过程还能让我们体验到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sense of control)——

从哪开始打扫

怎么归类各种小物品

桌面清空还是摆东西

有些旧物要不要扔掉

......

整理房间的过程,也是我们整理内心秩序的过程。每一个看似微小的自我决策,都会让我们感受生活是可控的,进而提升内在的安全感和心理能量。

更进一步说,如果你能在维持房间的基本整洁之外,还愿意用心布置房间大大小小的角落,那说明你的精神状态真的很好~

比如一面照片墙、颜色呼应的杯子和桌布、DIY的手工作品、养了很久的盆栽......说明房间的主人除了基本功能需要,还看见了自己的情感需求,并且在将这些最私人的情感融入可感知、可表达的空间陈设中。

布置、打造不等于花费大价钱进行装修,更多时候是生活中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小巧思。它们是一个人在有限范围内,想办法使生命力获得滋养的表现。

图片来源:《恩珠的房间》

爱做点「好事」

个人精神状态很美丽的进阶表现,就是爱做点好事,把自己的能量传递到外界啦~

这些好事不见得有多大,通常是一些微小的利他行为,比如——

经常主动夸赞别人

垃圾分类做得很细致

没喝完的饮料会把液体全部倒出再扔掉

公共场所帮助给老人小孩开关门

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分享自己的攻略、经验

......

有证据表明,快乐的人有更强的利他倾向和更高的情感参与能力,这最终会转化为各种类型的给予行为[11][12]。另一方面,当个人被剥夺了自主利他的时间和机会时,ta 们的幸福感也会相应下降[13]。

并且,利他行为以增加他人的福利为目标,暗含着一种积极预期,即相信自己的行为会改善这个世界。

研究发现,相比展示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严重后果,比如绵延的垃圾堆、因塑料死去的海洋生物等等,向参与者展示保护环境带来的良性改变,让人们产生积极预期,更能激励和强化各种亲环境行为[14]。

换句话说,细小和日常的利他行为,就是最小单位的英雄主义!

最后,无论状态好不好,都非常鼓励大家多多实践这些事情,做起来也很有益于身心健康呀!

⭐限时福利⭐

你最近的精神状态还好吗?是时候让KY帮你检查一下你的心理健康状况了!

2025.10.27-10.29期间,【心理健康状态评估(简版)】测试限时免费,只需5-10分钟,给自己做一个心理体检吧~

10.27-10.29,免费测试

今日互动

你发现还有哪些小细节代表着美丽的精神状态?来评论区一起说说~

References:

[1] Sandstrom, G. M., & Dunn, E. W. (2014).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well-being: The surprising power of weak ti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0(7), 910-922.

[2] Luo, M., & Hancock, J. T. (2020). Self-disclosure and social media: motivations, mechanism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31, 110–115.

[3] Catellier, J. R. A., & Yang, Z. J. (2013). The role of affect in the decision to exercise: Does being happy lead to a more active lifestyl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14(2), 275-282.

[4] Nummenmaa, L., Glerean, E., Hari, R., & Hietanen, J. K. (2014). Bodily maps of emotions. PNA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1(2), 646–651.

[5] Fredrickson B. L. (2004).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359(1449), 1367–1378.

[6] Dean, M., O'Kane, C., Issartel, J., McCloat, A., Mooney, E., Gaul, D., Wolfson, J. A., & Lavelle, F. (2021). Guidelines for designing age-appropriate cooking interventions for children: The development of evidence-based cooking skill recommendations for children, using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Appetite, 161, 105125.

[7] Butler, J., & Kern, M. L. (2016). The PERMA-Profiler: A brief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flouris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lbeing, 6(3), 1–48.

[8] Goldman, J., & Goldman, A. (2017). The humming effect: Sound healing for health and happiness. Simon and Schuster.

[9] Koelsch, S., Skouras, S., Fritz, T., Herrera, P., Bonhage, C., Kussner, M. B., et al. (2013a). The roles of superficial amygdala and auditory cortex in music-evoked fear and joy. Neuroimage 81, 49–60.

[10] Diehl, K. , Zauberman, G. , & Barasch, A. . (2016). How taking photos increases enjoyment of experiences.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111(2), 119-140.

[11] Becker, G. S. (1974). A 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2(6), 1063–1093.

[12] Bekkers, R., & Wiepking, P. (2011). A literature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of philanthropy: Eight mechanisms that drive charitable giving. 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 40(5), 924–973.

[13]Meier, S., & Stutzer, A. (2008). Is volunteering rewarding in itself? Economica, 75(297), 39–59.

[14] Brosch, T. (2021). Affect and emotions as drivers of climate change perception and action: a review.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42, 15-21.

本文关键词:精神状态、情绪、身体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在青

你是谁,你很小就知道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包括:即时咨询、心理教练、心理咨询等

点亮 红心,状态美丽

来源:知我心理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