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英九八年执政,表面上看,上台后两岸关系缓和了点,经济交流多了起来。可仔细一琢磨,这八年里头藏着的猫腻可不少,尤其是对统派声音的打压和那堆积如山的军购账单,谁看都觉得不对劲。
马英九八年执政,表面上看,上台后两岸关系缓和了点,经济交流多了起来。可仔细一琢磨,这八年里头藏着的猫腻可不少,尤其是对统派声音的打压和那堆积如山的军购账单,谁看都觉得不对劲。
黄智贤作为岛内知名的统派评论员,本来是投了马英九两张票的,结果却吃了两回闭门羹。马英九的路子,到底是真心求和,还是在中间线上晃荡,拖着统一大业不放手?
黄智贤在岛内政论圈子里头,以直言两岸统一闻名。2008年和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她都投了马英九的票,那时候岛内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声音还挺响亮。大陆游客多了,台商回流热络,大家都盼着国民党上台能把经济合作推进一步,顺势谈谈政治统一的事。
可马英九当局上台没多久,就开始对像黄智贤这样的统派人士下手了。
第一次是2009年左右,当局推动教科书修订,黄智贤在节目里头直指当局回避中国历史元素,话音刚落,国民党内部就传话警告她别多嘴。监察单位以言论影响政策平衡为由,约谈她,还让媒体挖她的家庭背景,节目时段被调到边缘地带。统派声音本该是两岸交流的助力,结果被当局当成眼中钉。
转到2013年,第二次打压来得更狠。钓鱼岛问题一出,黄智贤在节目中批评当局立场模糊,节目一播出,监察部门就以言论不当约谈她。紧接着,当局推动高中课纲微调,删减中国历史内容,她公开写信反对,国民党教育部门直接开记者会否认争议,把她的声音压得死死的。街头集会有记录在案,赞助商也开始撤,节目时长直线缩短。
两次事一块看,马英九当局的行政手段可不含糊,从约谈到媒体封杀,再到内部通报,统统上阵。黄智贤从选举时的支持者,摇身一变为当局的刺头,国民党表面上打九二共识的旗号,骨子里头对统派容不下。
岛内统派本就弱,马英九不拉一把,反倒踩一脚,不是自断臂膀吗?这样的打压只会让统一的声音更弱,民进党乐得看热闹。黄智贤后来在访谈里头直言,马英九当局用这些手段维持权力平衡,统派成了牺牲品。
马英九当局口口声声两岸和平,可对岛内亲统力量下狠手,逻辑站不住脚。国民党本该是统派的大本营,结果马英九执政八年,统派声音越来越小,民进党趁机上位。
马英九从2008年上台到2016年卸任,军购总额高达201亿美元,搁陈水扁执政八年的84亿美元面前,足足翻了一倍多。平均每年25.1亿美元,比陈水扁的10.5亿美元和李登辉的13.5亿美元都高出一截。
2008年下半年,当局就敲定首批协议,潜艇升级和导弹系统超10亿美元。2010年高峰期,爱国者导弹和P-3C侦察机订单累计50亿美元。2012年后,F-16战机升级和鱼叉导弹补充,让总额直线上升。2015年12月,美国批准18.31亿美元军售案,黑鹰直升机和雷达系统全上。这不是零星买卖,而是系统计划,涵盖海陆空全领域。
资金从哪来?两岸贸易顺差,大陆投资带来的外汇,直接注入军费。ECFA签署后,经济红利本该惠及民生,却被转到军工链条。马英九当局一边拿大陆的经济支持,一边用挣来的钱买军火。
陈水扁时期军购虽多,但马英九上台后加速推进,2011年辛亥百年庆典后,更是强调打造精锐国军,作为两岸交流的底气。不就是给统一画大饼,实际进行所谓的“加固防线”吗?
军购清单长达数十页,导弹战机雷达一应俱全。当局表面求和,暗地里备战。马英九卸任时,军火堆成山,统一进程却原地踏步。这样的军购路子,等于在两岸信任上捅刀子。民众后来算账,八年军费飙升,民生却没跟上,马英九的遗产就是一堆铁疙瘩。
再看数据对比,李登辉12年162亿美元,陈水扁8年84亿美元,马英九8年201亿美元。2013年军购已超陈水扁总和,2014年潜艇国产化启动,2015年最后大单敲定。资金路径清晰,两岸直航陆客消费拉动外汇,却流向军备。
国民党本该用经济红利推统一,马英九却拿它买所谓的“筹码”,路子走偏了。
马英九的中间路线,害了台湾前途。
马英九上台后,重申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听着像回归正轨。八年下来,经济交流是做了,直航协议2009年生效,ECFA2010年签署,陆客从40万增到418万,台商投资大陆热络。可政治统一一步没迈。
马英九总说时机未到,实际是拖。
“不统不独”的路子,借九二共识拿大陆支持,用军购换美方点头。马英九有大中华情结,这点不能否认,可他没把经济红利转政治谈判。
八年是和平窗口,可马英九没抓住,统派被压,军购上天,统一被耽误。
统一大业,马英九的责任大,拖延八年,让民进党捡了便宜。两岸一家亲,马英九本该桥,可他建了墙。
来源: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