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5日,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内气氛热烈而庄重,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成立十周年暨古籍智能化建设与应用高端论坛在此隆重召开。百余位来自全国高校、图书馆、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古联十载数典论道,人文智能共谱新篇”为主题,共同探讨古籍智能化建设的现状、挑战
10月25日,中国国际出版交流中心内气氛热烈而庄重,中华书局古联公司成立十周年暨古籍智能化建设与应用高端论坛在此隆重召开。百余位来自全国高校、图书馆、出版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古联十载数典论道,人文智能共谱新篇”为主题,共同探讨古籍智能化建设的现状、挑战与未来。
论坛现场
故纸新生,专家学者共绘古籍智能化发展蓝图
此次论坛设置了七场主旨演讲,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勾勒出了古籍智能化发展的蓝图。
中华书局总经理助理、古联公司总经理洪涛在《十年筑基智启未来》的演讲中,回顾了古联公司十年来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成果,提出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驱动古籍研究与传播,强调智能化将开启古籍整理出版新纪元,目标在于“聚古联今”。
中华书局总经理助理、古联公司总经理洪涛进行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冯惠玲以《蓬勃发展的中国数字人文》为题,指出中国数字人文在三大战略引领下形成了“科研-教育-实践”三位一体格局,AI技术正全方位融入,呼吁打破高校、资源机构与企业壁垒,推动AI与数字人文深度融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刘玉才提出“人机协同新范式”,认为技术应作为研究的“超级放大镜”与“超高速处理器”,而非取代人文传统。
凤凰出版社社长吴葆勤通过《三国志》中的案例,说明古籍整理需结合“时间轴”与“地理空间”,他认为,文本关联与可视化地图可为学术研究提供新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李伟国在演讲中强调碑拓数字化需注重原始性,建议同步采集碑体照片而非仅拓本,保留碑形、出土场景等信息,先让资源可用,再深化整理。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圣凯从佛教典籍传承史出发,倡导建设全球佛教数字资源库与展示中心,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在佛教研究中的话语权。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唐宸介绍了“全球汉籍资源聚合平台”,该平台已聚合500多个数据库、60多万部资源,通过AI智能体实现自动更新、多语言对齐与智能检索,致力于推动全球汉籍资源无障碍流通与知识平权。
当天下午,三场圆桌论坛分别围绕“古籍数字化与智能技术”“图书馆资源与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新文科建构与创新发展”等行业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圆桌论坛
十年筑基,构建古籍数字化生态
开幕式上,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张宏将古联公司比作“从老树上长出的新苗”,张宏指出,古联公司构建了百亿余字古籍大数据,研发了国家级古籍数字化平台,承担了行业标准制定与人才培养任务,为传统出版机构数智化转型探路。他希望古联公司未来能贯彻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坚守初心,加快AI技术应用,实现从数据资源到知识服务的跨越。
中宣部出版局古籍处处长、二级巡视员章隆江在致辞中特别缅怀了古籍数字化先驱程毅中先生,并对古联公司的工作予以肯定。他希望古联公司在融合创新、行业引领、项目示范上持续发力。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顾青以古联初创与发展见证者的身份,回忆了古联公司的成长历程。他希望古联公司未来能突破古籍整理专业门槛,拥抱广大市场,借力中华书局优质纸书资源实现出版融合。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吕健则期待古联公司能推动古籍数字资源“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卢伟介绍了古联公司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如共建数字人文实验室、设立“古联奖学金”等。中国国家版本馆党委书记、馆长刘成勇表示愿与古联公司加强战略合作,守护文明根脉。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冯士新建议古联公司聚焦AI技术突破,拓展跨界融合,让古籍“活”在当下。
聚古联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成立于2015年10月的古联(北京)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华书局全资子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再造一个线上中华”为核心使命,专注古籍数字出版。历经十年发展,成功构建了全国最大的整理本古籍数据库集群,上线专业数据库30余个,形成超110亿字的古籍大数据中心。其自主研发的“籍合网”,成为国家级古籍数字化整理与综合服务平台,并建有“古籍数字化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累计取得专利和荣誉60余项。
专注自身发展同时,古联公司积极推动行业生态建设。一方面夯实行业基础,承建国家古籍数字化资源总平台,并推动古籍数字化整理相关标准的制定。同时系统培育人才,与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创办“籍合学院”,开展古籍整理培训业务。此外还积极推动学科共建,牵头成立“数字人文专业发展联盟”,出版国内首本《数字人文》集刊,与高校合作打造数字人文实验室,助力新文科建设。此外,古联公司还致力于推动古籍走向大众,启动“中华先贤数字人工程”,近几年陆续推出苏东坡、李白、李清照、花木兰4个先贤数字人及智能体。同时面向中小学生打造《天工开物》《本草纲目》AI交互阅读空间,积极探索古籍内容的活化利用。
论坛最后,中华书局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肖启明在致辞中表示,古联公司十年的发展打破了他对“古籍数字化导致古籍灭亡”的旧有担忧,古联公司的实践证明,随着技术发展,古籍不仅能被保护好,还能“活起来”“用起来”。
这番感言正是对这场盛会精神的最佳注脚,古籍智能化,绝非将故纸堆简单搬上屏幕,而是一场深刻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要有“守正”的定力,坚守学术的严谨与文化的内核,也要有“创新”的勇气,拥抱技术的前沿与思维的变革。
从构建庞大的数字资源库,到探索AI驱动的研究新范式;从推动行业协同发展,到促进全球汉籍资源共享;从服务专业学术研究,到赋能社会大众教育……古联公司的十年,是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寻找新生的缩影。论坛虽已落幕,但征程未有穷期。站在新十年起点,古联公司表示,未来将以“聚古联今”为使命,继续探索古籍智能化的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来源:文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