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济宁学院看这5人!正副院长各有专攻,学生:跟着他们学有奔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20:01 1

摘要:在山东高等教育版图中,济宁学院作为鲁西南重要的省属本科院校,其领导班子的治校理念与实践,直接关系着万千学子的成长与区域教育的发展。今天,我们就从5位正副院长的履历与故事入手,带你读懂这所大学的办学特色与未来方向。

在山东高等教育版图中,济宁学院作为鲁西南重要的省属本科院校,其领导班子的治校理念与实践,直接关系着万千学子的成长与区域教育的发展。今天,我们就从5位正副院长的履历与故事入手,带你读懂这所大学的办学特色与未来方向。

1966年出生的王清明,从1989年成为潍坊电大一名普通教师起,便与高等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多年里,他从教学一线走到院校管理核心,工学博士与研究员的双重身份,让他既有科学家的严谨,又有教育者的温度。

2022年7月,王清明履新济宁学院院长,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带队走访济宁本地十余家企业。在与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签约共建新质生产力研究院时,他当着企业代表与师生的面提出“三个对接”原则:“科研方向要盯着地方产业痛点,人才培养要跟着企业需求走,成果转化不能只停在论文里。”如今,该研究院已联合机械、材料等专业师生,为3家本地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这正是他“产学研融合”理念的生动落地。

作为学校行政“一把手”,王清明分管财务与审计工作,却总说“钱要花在学生身上”。2024年毕业典礼上,他没有讲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分享了自己求学时“啃馒头做实验”的经历,最后以“奋斗是永远不过期的通行证”寄语毕业生,台下掌声持续了近一分钟。他还特别关注儒商学院与物理科学与智能工程学院的发展,常走进教室与学生交流,被学生私下称为“没有架子的院长”。

对考生和家长来说,王清明掌舵下的济宁学院,既注重学术严谨性,又充满人文关怀,选择这里,意味着能在“学知识”与“长本领”之间找到平衡。

1974年生于山东微山的李凡路,身上带着鲁南人特有的沉稳与厚重。虽官方履历未详细披露其完整工作经历,但从他的工作轨迹中,能清晰看到“扎根齐鲁、服务地方”的主线。

在济宁学院分管文化建设与文科专业发展期间,李凡路做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便是推动“尼山文化进校园”项目。他多次带队前往曲阜尼山圣境,与当地文化机构协商合作,最终促成“尼山讲堂”定期走进校园——每月邀请一位传统文化学者,为学生讲解《论语》解读、儒家礼仪等内容,还组织学生参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志愿服务。有学生说:“以前觉得传统文化离自己很远,李院长推动的这些活动,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家乡文化的魅力。”

此外,他还牵头优化了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文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济宁地方史”“运河文化研究”等特色选修课,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脚下的土地。对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考生来说,济宁学院的这些特色课程,无疑是一大吸引力。

1971年出生的尹春光,有着农学博士与教授的双重背景,分管教务处、人事处等核心部门,是济宁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守护者”。她常说:“教学不是闭门造车,要打开校门找资源。”

2025年1月,尹春光带着教务处、招生办的工作人员,专程赴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考察交流。在座谈会上,她没有只谈“合作框架”,而是具体到“学生实践基地共享”“专业课程互认”等细节:“我们的机械专业学生,可以去你们的实训车间上课;你们的优秀学生,也能来我们这里选修高阶课程。”这次交流后,两校很快签订了合作协议,首批50名济宁学院学生已进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基地开展实践学习。

除了校校合作,尹春光还格外关注“智慧校园”建设。在她的推动下,学校升级了在线教学平台,实现了“课堂直播+课后回放”功能,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同时打通了图书馆与国际教育学院的资源库,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查阅外文文献。对学生而言,这些举措意味着学习更便捷、资源更丰富,而这背后,正是尹春光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践行。

1978年出生的赵明,是领导班子里相对年轻的一员,工学硕士的背景让他更擅长“资源整合与落地”。他的工作重点,始终围绕“高校如何服务地方”展开,而“校地合作办学”是他推进的核心项目。

2025年初,曲阜市东方学校的师生们迎来了一件大事——“济宁学院第一附属学校”正式揭牌,而促成这件事的关键人物,正是赵明。在揭牌仪式上,他回忆起合作洽谈的过程:“我们和东方学校谈了3个月,从师资培训到课程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沟通。比如我们的美术学院老师,会定期去附属学校上美术课;附属学校的老师,也能来我们这里参加教研活动。”如今,这种“高校+基础教育”的联动模式,已成为济宁学院服务地方教育的典范。

赵明还经常走进院系,了解学生的实践需求。在美术学院“向美而行”毕业创作展上,他看到学生作品多以“济宁风景”为主题,便提议“把优秀作品送到社区展览”,既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也让地方群众感受到了高校的艺术活力。对想在大学期间积累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赵明推动的校地合作项目,无疑是宝贵的机会。

1974年生于山东金乡的刘国栋,是典型的“学者型管理者”——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这些头衔背后,是他对科研的执着与对教学的热爱。他的研究方向很“接地气”:秸秆制糖与综合利用技术。

在实验室里,刘国栋常带着学生做实验到深夜。有一次,为了攻克“秸秆高效糖化”的技术瓶颈,他和学生连续一周泡在实验室,反复调整酶系配比。最终,他们研发的“定制型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让秸秆糖化效率提升了30%,还降低了成本。这项技术不仅发表了高水平论文,还被本地一家生物企业看中,达成了转化合作。“科研不是为了发论文,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刘国栋常对学生说的话。

作为副院长,刘国栋还推动了“研究生培养与地方产业对接”。他让研究生的课题围绕本地企业需求展开,比如有的学生研究“秸秆制糖后的废料再利用”,直接为合作企业提供了技术方案。对想走科研道路的学生来说,能跟着刘国栋这样“既能做研究又能搞转化”的导师学习,无疑是成长的“加速器”。

这5位管理者,虽背景不同、分工各异,但都带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心,在济宁学院的发展道路上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如果你想了解某一位领导分管领域的更多细节,或者想知道济宁学院某专业的具体情况,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会为你详细解答。

来源:高原云龙1958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