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这短短的一句话背后,是一个民族迈向复兴的坚定步伐。
历史性的时刻,往往隐藏在看似平常的字里行间。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这短短的一句话背后,是一个民族迈向复兴的坚定步伐。
你发现了吗?每当重大会议召开,总有一些看似平常的表述,实则蕴藏着深远意义。
这次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公报明确提出,要“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没过几天,10月25日又被设立为台湾光复纪念日。
这些表述出现在“十五五”规划启动的关键节点,其深意不言而喻。
130年前,软弱无能的清政府没能拦住侵略者,签订了《马关条约》,台湾从那时便成了被割舍的孩子。消息传到台湾时,老百姓“聚哭于市,哭声达四野”。
在被殖民统治的50多年里,日本在台湾搞起了“皇民化运动”,逼着普通老百姓说日语、改日本名、拜神社,想把中华文化从这片土地上抹掉。
但他们打错了算盘,从当地原住民到士绅官兵,他们从没停止过反抗的脚步。
前有轰轰烈烈的雾社起义,后有一辈子不读日本、不着和服的林献堂、放弃家产,高喊“大汉之民不辱于倭奴”,第一个恢复中国国籍的林祖密;以及65万多为了抗日献出生命的台湾同胞;他们用鲜血证明:血脉,用刺刀是割不断的!
1945年,当日本人安藤利吉颤抖着在受降书上签字,陈仪将军对着广播喊出:“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宣布50年的殖民统治彻底终结。
当天的台北,40 多万群众涌上街头,妇女老幼都换了新装,家家户户挂起彩灯,鞭炮锣鼓声震天响,有人抱着孩子哭,有人对着祖国方向磕头 —— 这不是庆祝胜利,是家人终于团圆。
台湾光复的这一天,我们盼了很多年,准备了很多年。1943年《开罗宣言》中明确台湾要归还中国,1944年陈仪将军组建“台湾调查委员会”,培训上千名接管干部。
连震东在文章中喊出“台湾必须归复中国,这是台胞一致的愿望”,台湾义勇队高喊“欲救台湾,必先救祖国”。这些不是捏造的事实,也不是编撰的空话,而是两岸同胞心往一处想的最好证明。
如今,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立法设立台湾光复纪念日,既是向全世界宣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实打实的历史和法理;也是告诉我们,纪念光复不是记住仇恨,而是记得国土不能丢,同胞不能分。两岸同胞携手并进,不只是政治命题,更是血脉相连的必然。
不管过去多少年、不管有多少杂音,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团圆”的念想,从没变过。
80年前,先辈们盼着台湾回家,现在咱们接着推进祖国统一,都是为了让这份“团圆”能一直延续下去。
最后分享一首在1982年首届春晚由台湾艺人林丽芳表演的诗朗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南去的风啊
北来的雨
捎上我的歌呀
带去我的心
飞天越海到台湾
向骨肉亲人贺新春
听
千家爆竹腾欢浪
看
万户结彩喜盈门
一年一度的除夕夜
每逢佳节倍思亲
抬头望
满天繁星数不尽
屈指算
我们已分离几十春
骨肉同胞啊
何时能相见
你可知道我们一片思念的心
山想你
水想你
日东升
月西沉
朝想你
夜想你
眼望穿
梦断魂
海峡两岸汇集了多少相思泪
海峡两岸凝聚了多少骨肉情
月缺总有月圆时
骨肉怎能长离分
星移斗转又一载
切盼祖国统一奏佳音
团圆日
到天安门前留个影
古长城上去游春
来源:巡史天下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