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老龄化属于‘未备先老、未富先老’。”今年7月,全国政协常委陈军在政协常委会上指出,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城市,且农村养老底子薄、起步晚,远滞后于城市发展。
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速构建,成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关键支撑。
“我国老龄化属于‘未备先老、未富先老’。”今年7月,全国政协常委陈军在政协常委会上指出,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城市,且农村养老底子薄、起步晚,远滞后于城市发展。
“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已陆续在各地启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大事,被多个省区市列为“十五五”规划的重点内容。
在今年的多次调研和会议中,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从专业人士到政协委员,都在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建言献策。
1 、农村养老:中国老龄化的“短板中的短板”
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但养老服务资源却远少于城市,这种“城乡倒置”现象使农村养老成为我国养老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全国政协常委陈军指出,农村养老底子薄、起步晚,远滞后于城市发展。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如何安度晚年成为重点和难点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全国有1.78亿人在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待遇大约月均223元。这一数字与城镇职工退休人员月均3500元左右的养老金形成鲜明对比。
农村养老面临多重挑战:服务设施不足、专业人才匮乏、资金保障欠缺、医养结合不畅等问题相互交织,形成恶性循环。
江西省政协委员钟清滨指出,由于“资源投入太少、市场培育不够和社会参与不足等,导致农村养老服务质量普遍不高”。
2 、资金困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现状与挑战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专为未就业的城乡居民设立的一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该制度由政府主导实施,允许符合条件的人员自主选择参保。
其筹资模式融合了个人缴费、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以及社会资助等多种方式,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待遇支付政策。
然而,这一制度面临严峻挑战。多数参保人倾向于选择最低缴费档次,如每年缴纳200元,交满15年后就不再缴费。照此情形,参保人退休后每月能领取的养老金数额将十分有限。
当前,城乡养老金差距显著。根据财政部收支数据计算,当前城镇职工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3500元左右,而全国1.78亿人在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待遇大约月均223元。
这种差距使得农村老年人不得不依靠多种渠道共同来维持其基本生活,包括土地养老和子女赡养等传统模式。
3 、改革路径: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设计
针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的短板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其中提到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档次设置,合理确定缴费补贴水平,适当增加缴费灵活性,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指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下,主要面临统筹层次不高、缴费基数偏低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提供的财政津贴不足等问题。
在政府补贴方面,尽管多数省份遵循“缴费越高补贴越多”的原则,但实际情况却是多缴未多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政策并未有效激励居民多缴费。
以广东为例,目前广东城乡居民最低缴费标准是180元、最高标准是4800元,共9个档次。
广东省各级人民政府对参保人选择低档次标准(每年180元、240元、360元)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每年600元及以上)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60元。这一补贴政策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多缴未多得”的情况。
张翼建议,在后续政策调整中,若各地方能够依据居民缴费额的一定比例来确定补贴金额,并使补贴金额随缴费额的增加而动态变化,将有助于达成鼓励多缴多得的政策目标。
4、 多元筹资:开拓农村养老金新渠道
除了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开拓多元化筹资渠道也是解决农村养老金问题的关键。
今年7月,备受关注的“农民养老金多元化筹资机制创新及区域适配性研究”课题论证会在京举行,聚焦破解农民养老金面临的筹资困局,直击“农民缴费意愿低、集体补助能力低、地方财政补贴压力大”三大痛点。
该课题的研究方向是让农民不仅依靠财政兜底,更能 “从土地中‘刨’出养老金,从阳光中‘晒’出养老钱,从身边的产业和社会善意中获取可持续的养老保障”。
研究团队将深入河北、辽宁、江苏、陕西等代表性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将从深入剖析土地资本化、生态补偿金等创新渠道的法理依据和区域适配性着手,计划于10月底完成多元筹资模型构建,年底前完成试点验证。
全国人大代表、德力西电气(芜湖)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杨建议,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收入水平合理设置交费档次。
如某地区农村居民能拿出1万元至2万元交费,可以重点优化调整相应档次的养老金额度,激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增加个人账户积累,从而提高养老金水平。
5、 提高标准:基础养老金的倍增计划
除了多元筹资机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也是解决农村养老金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张翼将一份关于从“十五五”起推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倍增计划的建议带上两会,他建议未来10年,国家将个人基础养老金部分每月提高20元至30元,“分步走、小步快跑”地实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倍增”。
张翼粗略估算,从现在起到2035年,如果每年将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部分的每月领取待遇标准提高30元,考虑到物价上涨等因素,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我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部分领取标准将增加到每月近500元。
再加上居民个人账户的资金积累,居民养老保险的待遇标准可以提高到600元以上。
“如果到2035年我们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农民的基础养老金能提高到600元左右,两位老人在一起过日子有1000多块钱,就能大大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
张翼分析,以基本养老金的方式解决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再加上个人账户里的一部分,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就会尽可能过得安稳。
近期,一些地区已经提高了基础养老金标准。例如,四川省从2025年7月1日起,将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月193元。
6 、服务协同: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网络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除了直接提高养老金待遇,还需要配套的服务体系。
广西在今年8月出台新政策,要求到2025年底,每个县至少建有1所以失能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覆盖率达到60%,村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广西还提出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新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原则上不低于80%。
支持将闲置的集体用房和学校等设施,改建为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养老服务设施与政务服务中心(服务站)和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功能衔接,增强使用效益。
在强化三级养老服务联动方面,广西提出加强县级养老机构建设,依托县级机构建设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采取“1+N+N”模式带动乡镇级养老服务中心、村级养老服务站,拓展服务示范、行业指导、应急救助、资源协调功能。
医养结合是农村养老服务的关键环节。广西要求推动医养服务深度结合,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约合作,开设“就医绿色通道和建立双向转诊机制”。
支持农村养老机构、互助养老服务设施优先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毗邻建设。
7 、政策保障:多措并举确保制度落地
解决农村养老金问题,需要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广西将农村养老服务纳入“十五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明确思路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
每年将农村养老服务改革任务列入各级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制定改革措施,优化政策机制,整合资源力量,破解发展难题,形成齐抓共管合力。
在强化养老服务要素保障方面,广西提出设区市、县级自然资源部门将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
乡镇组织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要落实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用地布局、建设要求等具体安排。
在人才培养方面,广西推动自治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与养老服务行业组织建立合作机制,每年开展2~3批“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组织1~2场养老服务人才专场招聘会。
政策宣传也是重要一环。安徽休宁县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政策宣传,编发微信公众号和广播政策3次,印发宣传彩页4万份。
结合“就业春风”、“3.5学雷锋”等行动,密集组织工作人员开展14场次养老保险政策宣讲会和现场咨询活动,累计发放政策宣传材料6000余份,解答政策咨询500余人次。
张翼代表测算过,如果每年将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部分每月提高30元,到2035年,农民的基础养老金能提高到600元左右。两位老人在一起过日子有1000多块钱,就能大大减轻家庭养老的压力。
四川刚刚在今年10月宣布,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月193元。广西则提出到2025年底,每个县至少建有1所以失能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
农村养老金的破局不仅关乎亿万老年人的福祉,更关系到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这既是一个国家的责任,也是一个文明的尺度。
来源:楚天观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