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月的台风像一头失控的巨兽,把广东罗定的亚灿米田一口吞进了浑黄的洪水中。六十七岁的廖伟雄站在田埂上,眼前不再是他精心呵护的有机稻田,而是一片汪洋。他拍了条视频,衬衫被风刮得贴住胸膛,头发稀疏了许多。他说,“福无重至,祸不单行。”声音低哑,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六月的台风像一头失控的巨兽,把广东罗定的亚灿米田一口吞进了浑黄的洪水中。六十七岁的廖伟雄站在田埂上,眼前不再是他精心呵护的有机稻田,而是一片汪洋。他拍了条视频,衬衫被风刮得贴住胸膛,头发稀疏了许多。他说,“福无重至,祸不单行。”声音低哑,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没人想到,一个多月后,山洪再次咆哮着冲进他的“灿神龙场”。这一次,洪水如瀑布砸下,桥梁断裂、花园尽毁,设施被撕成碎片。视频里的他沉默良久,最终只喃喃道:“怎么搞啊,什么都没有了。”
但廖伟雄没有倒下。
这位曾在TVB《欢乐今宵》里让人笑出眼泪的“搞笑至尊”,如今在真实的灾难剧幕中,演出了更厚重的一章。
人们印象中的他,永远是电视里那个放得开、演得疯的“乜太”,是九十年代街头巷尾皆知的“阿灿”。而银幕之外,他选择了一条完全相反的路——脱下戏服,走进泥土。他经历过破产,尝过人生的涩味,最终把全部身家押给了土地,创立“亚灿米”,开办“灿神龙场”,在有机农业中重新找回节奏。
但自然从不配合演出。
台风与山洪的连环袭击,从物理上摧毁了他多年的经营。镜头前他眉头紧锁,可不过几句话的功夫,他又抬起头来说:“天无绝人之路。”
这句话,不是台词。
在持续十四小时的暴雨中,他注意到那些一直困扰有机稻田的稻飞虱,被大水彻底冲走。原本预估的五成损失,最终被压到了两成。他在废墟之间慢慢走着,忽然停下来,语气几乎像发现宝藏:“有得就有失,是不是?”
这种从毁灭中打捞希望的眼光,不是突然发生的。
它来自一个早已把人生反复打碎又重装的人。
廖伟雄的人生,是一部反差极大的长篇剧集。从演艺高峰毅然退场,转战商界;从破产低谷咬牙站起,扎根农业;甚至近年移居马来西亚,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建起干平米的饮食娱乐基地。他从不信“只能如此”,他只做“还能怎样”。
甚至去年,他左腿中风、右腿痛风,几乎难以站立,却仍一边接受中医治疗,一边远程指挥农场的运营。他好像总有一种能力——把生活的重击,悄悄转化为下一次起身的力量。
而这一次,是天灾。
但面对天灾,他的反应比许多人想象中更平静。没有呼天抢地,没有卖惨求怜。他只是如实记录,冷静分析,然后,低头开始整理。
这种镇定,不是不在乎,而是太清楚——生活从来不易,但倒下从来不是选项。
在他的视频发布之后,许多人才恍然意识到:那个曾经让我们笑了那么多年的喜剧演员,如今正以一种更沉默、更坚韧的方式,继续传递着力量。不是通过剧本,而是通过选择;不是借助角色,而是直面真实。
他的故事,早已超越了“明星转型”的八卦趣闻,变成了一部关于跌倒与爬起、失去与获得的现实寓言。他所呈现的,不是成功学的样本,而是一种生存的哲学——无论遭遇什么,只要手还能动、脚还能走,就还能重建。
而重建,已经开始。
在泥泞中,他一步一步地走,查看每一处损坏,计算哪些可以修复、哪些必须放弃。他说:“别为一些事烦恼,只要面对它,解决它,就有美好的明天。”
这话听起来朴素,甚至有些老套。但当一个六十七岁、屡经风浪的人站在没过膝盖的洪水中说出来时,它有了重量。
廖伟雄没有停留在感伤中。他迅速组织人力清理现场,重新规划排水,加固桥梁,甚至利用这次水灾冲刷出的新土,计划下一季的播种。
“灿神龙场”不会消失,亚灿米还要继续生长。
这个人,从搞笑艺人到农场主,从香港到内地再到马来西亚,身份一再转变,场景一再更迭。但有一点始终没变:他相信人能够从头再来。
哪怕是从洪水中。
他的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不只是因为他曾是我们熟悉的演员,更因为他在真实灾难面前所展现的韧性,与寻常人并无二致——甚至比许多人更加清醒、更加果断。
他没有神话自己,也不刻意卖惨。他只是做:能救的救,能修的修,能继续的,绝不放弃。
这种实实在在的力量,比任何银幕形象都更加鲜活,也更具启示。
如今,他仍时常更新动态。镜头里的他,头发更白了些,但眼神依旧亮着。身后是重新立起的支架、新播的秧苗,他笑着说:“你看,又活过来了。”
活过来的,不只是稻田和农场,更是一种精神——无论遭遇什么,不怨天、不尤人,只是认准前路,继续走。
这才是真正有力的叙事。它不喧哗,却有分量;不煽情,却让人心头温热。
廖伟雄,或许他自己都没想到,人生下半场,他不再让人哄堂大笑,却让我们深深敬佩。
天灾无情,但人可以有心;土地可以被淹没,但希望不会沉底。
他站在田边,远望一片新绿,轻轻说:
“明天又会是好的。”
来源:山谷幽静的角落一点号